2020未來教育論壇暨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是“大變局下的未來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演講中表示,我們真的不擔心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應該擔心的是人像機器一樣思考。以下為演講實錄:
真正推動社會變革的其實是知識
當我決定做演講的時候,我想我可以講什么?我就選了一個在我整個研究過程當中,給我很大啟發,也使我不得不去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知識在其中起的作用。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看過去的150年,他發現真正推動社會變革的其實是知識,他在下這個結論的時候會把過去的150年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他說當知識可以變成我們稱之為工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整個知識的傳遞改變了整個世界,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出現。我們在這之前需要的都是經驗,但是經驗很難大面積地復制和普及,所以當它可以被印刷,當經驗可以變成知識的時候,它變成非常普及性的東西的時候,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革命其實就被調整了。所以我們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整個工業革命真正的起步,不在于機器,而在于知識變成了機器和工具。
因此就有第二個階段,真正管理革命的出現其實來源于知識變成了生產的過程。當知識應用于整個生產過程的時候,才會有大量的生產力革命出現,也就是生產效率的出現。
整個生產效率的出現就導致了整個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因而也就引入了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被德魯克稱之為管理革命。而在管理革命中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就是讓體力勞動者變成知識工作者。而我們所有人成為知識工作者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效率和社會的發展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踏入了人機共生的時代
如果沿著這個邏輯往下走,就會發現在今天我們有一個更大的變化,不僅僅是知識應用于工具,知識應用于生產力,知識應用于知識本身,知識還出現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知識應用于系統創新。
所以我們就來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人機共生。因此當我幫助各位回顧最近150年來,知識變成了社會根本變革的力量,走到今天知識變成了創造未來社會的力量。所以你不僅僅是看到知識變革這個社會,而且必須去理解知識本身開始創造社會。
當我們的研究回到人機這個概念的時候,你會發現出現了四種可能性。機器或者知識幫助人機之間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稱之為人機共生。但是也可能機器幫助了人之后,我們會有一個偏利共生。但是還有可能,機器發展對人也許是傷害,我們叫做偏害共生。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叫做吞噬取代。
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概念的時候,需要弄懂一件事情,未來社會不僅僅有人,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是人跟知識組合之后的一個社會。所以我們更重要的一個要回顧的話題就是,人在未來人機共生的社會當中人的意義在哪里?如何讓人能夠在未來活出人的樣子?這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教育可能遇到的最大的挑戰。
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概念去看,會發現我們的知識半衰期實際上變得越來越短。技術帶來社會進步的速度是超過我們想象的。如果這樣去理解技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所帶來的變化,就能理解為什么今天的教育,我們在知識學習上會面臨如此巨大的挑戰。
真正對于知識本身來講,需要承擔兩個最重要的事情。一是如何全面地真正理解知識,因為知識已經不再是一個變革的要素了,它本身就在創造社會。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在創造社會,所以我們必須對整個星球、整個宇宙承擔責任。因此,無論是從教育還是人的維度上來講,我們可能肩負著兩個最大的、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的責任。一個就是你在創造社會,一個就是你對整個宇宙必須承擔責任。對于我們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你如何致力于創造知識。
如何致力于創造知識
第一,我們作為一個主體,能不能真正的覺悟?如果每一個都是主體概念,作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主體人來說,你的主體意識如何覺醒?你如何意識到你的責任,如何意識到你對周遭世界的影響,甚至對于整個宇宙的影響?蘇格拉底會告訴你,當你覺得無知的時候,其實才是獲取知識的真正前提。而這種主體的覺醒、主體的覺悟,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通過教育去喚醒。
第二,我們有沒有能力去超越感知?我們看到的就是真的嗎?我們沒有看到的就不存在嗎?當我們受限于自己認知的時候,就會認為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我們理解的才是存在的,我們存在的才是合理的。如果你沒有能力去超越這些感知,沒有能力去認知那些永恒存在的東西,也許你就不理解什么叫知識。當我們看未來教育的時候,我內心最大感受,就是我們有沒有能力讓我們的學生不是以已知理解未知,而是有沒有以未知創造未知。
第三,我們能不能高于自我?我們在很多時候,其實都不斷地去理解我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們的理想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想。如果從《道德經》看,有老子的啟發,他會告訴你為什么開篇叫“道恒道,非常道”,就是因為他告訴你這個道并不是恒定的。這種重新設立道路,重新建立空間,正是《道德經》給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啟示。而這種啟示就意味著在教育和知識的場景當中,我們是有能力為我們的學生、為我們自己去創造一個新的場景。如果我們認為知識在未來是一個完全創造社會、完全創造世界的最重要的核心變量,那么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高于自我、能不能超越感知、能不能主體覺悟?用我30多年老師的身份來講,我覺得這三樣東西完全要由教育去承擔。
如果我們面向未來,也許這是一條重要的路,我們知道自然、知道世界、回顧自己,也知道事物的本質是什么。而這一切恰恰就是今天需要再教育和我們自己所要探索的路。
最后一句話,也是我個人最近常說的一句話。其實我們真的不擔心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我們最擔心的是人像機器一樣思考。未來教育也許最重要的是恢復人自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