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論》、《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著作的代表作(一般稱之為兩論),當年大慶石油大會戰中用其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工作中的一些列問題,贏得會戰的勝利,形成著名的大慶精神,兩論集中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其理論魅力在今天仍具有影響,是黨的思想路線的主要哲學基礎。
關鍵詞:兩論;毛澤東哲學思想;當今價值
《實踐論》、《矛盾論》(即兩論)寫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關于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和方法、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的哲學,它成功地指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產物,它精辟、生動,魅力無窮。
一、兩論起家與大慶精神的形成
大慶是中國工業戰線的一支標桿、一面旗幟。大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紅色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石油大會戰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第一春,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上馬的。當時國外敵對勢力對進行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國內正處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國家建設急需石油。當時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地區自然條件、生活條件相當艱苦,野外作業工作量大,糧食一度供應不足,而且初春的大慶冰雪還沒有融化,氣溫還在零度以下,但是廣大石油人卻本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就是天上下刀子,會戰也不能停”。“先生產,后生活”的精神,全戰區從機關到基礎,會戰隊伍義無反顧齊心協力大干苦干,幾萬人的沖天干勁,很快開采出石油。大慶油田的騰飛,中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結束了貧油的歷史,大慶也就成了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紅旗。1964年,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中央有關部門還總結了大慶會戰的9條經驗。大慶成為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紅旗直至今天。
兩論起家與大慶會戰。人們都說大慶油田是靠兩論起家的。當時的大會戰遇到重重困難,生活困難、工作困難疊重而來。在此前周恩來總理就預見到會戰將會碰到的大仗、險仗、惡仗、硬仗,他當即對余秋里等人講要用毛澤東思想指導大會戰,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會戰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會戰開始后,面對種種矛盾和重重困難,余秋里等會戰領導者想到周恩來的指示,他們認為面對困難和矛盾,不能被困難嚇倒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有全局觀點,抓主要矛盾,不怕困難敢于克服困難,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認真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很快在上萬名干部和職工中掀起了一股學習兩論的熱潮。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大普及,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石油會戰的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通過學習兩論,自覺把多找石油、多生產石油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及其困難的條件下,奮發圖強,艱苦創業,掌握客觀規律,科學地開發大油田,提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學習兩論中大慶人形成一種在理論指導下崇尚實踐的行動方向,他們勇于實踐,“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苦干、實干、巧干是大慶人的做派。在會戰期間和后來幾十年的工作中,大慶人一直是說實話、干實事、重實效的精神,而且還確立了多向性的辯證思維方式,從辯證觀中的兩分法、一分為二,引申到一分為三、一分為多,發揮主體作用與尊重規律相結合。尤其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廣大干部、職工,有一顆為國分憂之心,高舉理想信念大旗,強調集體主義精神,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面對困難積極想辦法克服,體現一種革命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頭頂青天,腳踏荒原”。“任憑零下四十度,地凍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無冬天。”60年涌現出來王進喜、馬德仁、1205鉆井隊和后來的王新民、李新民等先進個人和集體,形成了大慶精神,那就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慨括起來就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精神風貌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紅色革命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社會進步的標桿。60年來,大慶精神也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在新世紀新時代,大慶精神沒有過時,而石油大會戰和大慶精神的力量源泉是來自于兩論,從中領略到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巨大魅力。
二、兩論寫作的時代背景
兩論寫作于1937年的延安時期。它們是毛澤東思想的標志性成果,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僅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就其表現來說,都要與自己所處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哲學既要反思和慨括歷史,又要反映和引領時代,也就是說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毛澤東所寫的《實踐論》、《矛盾論》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完成的,總的講是毛澤東在革命戰爭年代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從哲學的高度總結歷史經驗,分析時局變化,以便制定正確戰略,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使中國革命有了燈塔,有了方向,當時中國共產黨在成立的那天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兩道人民進行英勇斗爭,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不平衡,要開創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并不容易,中國新民主義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一部分,但中國革命斗爭與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既有共同性、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差別性,正因為這種較為特殊的社會環境,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該如何運用,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1921年黨的成立至1935年遵義會議的十多年實踐,黨內相繼有右傾錯誤和左傾錯誤,艱辛的探索,曲折的道路,兩起兩落的經歷和一批批黨員的犧牲,這些使中國共產黨人思考以何種態度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當時由于黨處在幼年時期,沒有很好的解決思想路線,對國情認識不充分,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上做得不夠,正因為中國革命的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歷史,有了實踐檢驗和思想斗爭的經歷,才有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特別是長征勝利,在陜北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哲學層面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總結、論證,同時也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批判右傾和左傾兩類錯誤,揭示中國革命規律,闡明中國革命的道路和方向。毛澤東于1937年成書的《實踐論》、《矛盾論》正是很好的承擔了這樣一個哲學政治任務。《實踐論、《矛盾論》中,毛澤東論述了認識的實踐基礎,闡發了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從哲理的層面回答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梳理了內因和外因的特點,論證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系統地建構了中國革命的哲學方法論,同時也為中國新民主義革命指明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兩論成書之際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有了一定的變化,面對新的形勢,毛澤東的主次要矛盾轉化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論述,對即將發生的民族戰爭也起了引領方向的作用。
三、兩論中的幾個主要哲學觀
(一)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的舊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只關注人的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或某種絕對理念,不注重實踐;舊的唯物主義只看到具體的物質條件,也沒有涉及到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締造者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視實踐的作用,自覺地把實踐作為自己哲學的基礎,把實踐放在重要位置,這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什么是實踐?所謂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歷史性的物質活動,同時也是自覺能動的活動。毛澤東說“凡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毛澤東認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多種多樣的,他歸結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為其基本形式,也就是今天所談到的社會政治實踐、物質生產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毛澤東當時對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熱衷于生搬硬套別國的革命經驗和馬恩列的個別句子而忽略中國革命實際以致造成中國革命的損失進行批判,他強調實踐的觀點,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等諸多方面,說明實踐的重要性,并把他的著作命名為《實踐論》,得出的結論是實踐是正確思想的唯一來源即實踐出真知。毛澤東善于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的觀點正確的認識和掌握,同時也把中國傳統的經世致用、尚實學的思想加以吸收。毛澤東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上,始終強調的就是思想方法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這就徹底拔出了錯誤思想路線的根子,筑牢正確思想路線思的哲學依據。
(二)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矛盾論》是作者繼《實踐論》后的另一部哲學著作。這是為了克服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而寫的,運用辯證法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反映了毛澤東的矛盾觀。毛澤東精辟地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他認為這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而且還提到矛盾推動生活前進,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全面論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主要是指矛盾存在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運動始終存在。同時也講矛盾的特殊性,即任何矛盾都是具體的特殊的。明確的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談到兩者的相互區別及差異,但其又有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方面。特別提到如何正確看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如何認識矛盾,解決矛盾。毛澤東還堅持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注意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的特殊性的正確認識,毛澤東在論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后還提到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的問題,并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兩者也可以轉化。特別提到事物的內因和外因問題,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也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對待外來的經驗,可以學習借鑒,關鍵要從自身的條件出發,毛澤東對辯證法的認識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論證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他認為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在復雜的環境中要抓到主要點,關鍵點。列寧曾經說“你要抓住整條鏈子,就必須抓住主要環節”。毛澤東進一步從哲學上進行分析論證,他說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主要矛盾起支配決定作用,其它即為次要矛盾處于服從的地位,正確估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于科學分析形勢,弄清方向,樹立信心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同時也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兩者是能夠相互轉化的。
(三)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實踐論》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認識論,《矛盾論》是實踐與認識的辯證法,前者主要解決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問題,后者主要解決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的統一問題,這兩個統一的階級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是統一的,即“實踐——認識——實踐”、“特殊——普遍——特殊”。人的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也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革命實踐的過程。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也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教條主義不懂實踐的重要性,不懂特殊性的重要性,拿著公式套現實,而主觀主義往往不能從實際出發,隨意夸大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導致盲動的冒險,所以,毛澤東談到辯證的統一,即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也要相統一,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看待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同時也要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把這兩者又矛盾又統一的關系處理好,既見物又見人的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在毛澤東看來這幾個統一的關系處理好了,尤其是既尊重客觀規律又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也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踐的主體。
四、兩論的現實價值
真正經典的哲學著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兩論創作于革命戰爭年代,但其現實價值仍舊影響重大。兩論確立了毛澤東哲學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實踐論》和《矛盾論》中體現了對中國國情的分析和對中國革命的認識,并用矛盾分析法研究了中國革命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等等,完成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成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基本確立的標志,用中國的話語,中國的慨念,對認識論、辯證法作了明確的科學的講述,其創造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開端,同時也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的成熟。回顧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理論往往更多地被定位在馬恩列斯的經典語句片段中或共產國際的“最高指示”中,一度偏執于城市中心,對毛澤東等進行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不看好,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對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知與行、普遍性與特殊性、外國經驗與本國實際等關系理解得不夠,而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際出發,標志著第一代領導人在思想理論上走向成熟,這為后來的整風運動、七大召開,抗戰勝利和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論在革命和建設中起了引領方向的作用。習近平同志說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前面講的大慶石油大會戰和大慶精神,當時的人們以兩論為思想武器,樹立大局意識,結合實際,分析和解決會戰會戰中的各種困難和矛盾,用實干加科學的精神奪取會戰的勝利,大慶也就此成為石油戰線、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實干也要遵循規律,把握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克服困難而奮斗。當時還有另一個建設奇跡,那就是紅旗渠和紅旗渠精神,上個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人民在懸崖峭壁上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當地人民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用他們的話說“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紅旗渠的修造和大慶會戰一樣,都是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的并且取得勝利。兩論取之于中國民主革命實踐,反過來又通過實踐反復證明為全黨所接受,在國家建設上兩論幫助人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難點,用科學的態度開展工作。
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這兩篇著作,寫于80多年前,但它們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義。要學習和運用它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月經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首先要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兩論啟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準確抓住時代命題,抓住時代的重大問題、主要矛盾進行分析,并用于實踐,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發展,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有生命力。改革開放以來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之中,體現了一種活的靈魂,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習近平同志強調“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當前正處在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關鍵時期,處在由大向強邁進的關鍵時期,社會發展有新特點,同樣也面臨一些列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和矛盾,既有長期積累下來的,也有新產生的,帶有層次性、體系性,甚至有的交織在一起,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努力掌握銳利的思想武器,關鍵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解決中國社會實際問題,在今天兩論依然有魅力和價值,其思想原理能夠很好地運用到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建設上。
80多年的風雨洗禮及實踐檢驗,《實踐論》、《矛盾論》之兩論依然有著巨大的魅力和璀璨的真理光輝,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典范,要努力學習兩論的哲學智慧,重讀經典,從先驅的思想中吸取營養,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時代的思想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把毛澤東哲學觀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自覺地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索新時代的偉大工程,偉大事業,爭取偉大勝利,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校科研辦,毛澤東思想原理講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2] 楊信禮.重讀《實踐論》《矛盾論》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版.
[3]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劉清(1961- ),女,福建福州人,碩士,教授(碩導),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