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三五”是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飛速發展的五年,學術界對家庭醫生服務的研究也逐年增多。檢索“中國知網”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發表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文章,發現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實踐、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保障機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滿意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政策等方面,這些研究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關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研究狀況,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需隨著實踐的發展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文獻綜述
“十三五”是我國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服務體系的關鍵五年,因此文章選取“十三五”作為時間維度檢索文獻、以“中國知網”為文獻來源、以“家庭醫生”為檢索關鍵詞、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為檢索期間、以中文核心期刊為檢索范圍,共檢索出614篇文章。考慮搜索誤差,將與“中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相關的文章剔除,得到296篇文章。從時間維度看,研究數量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從內容上看,雖然研究角度比較全面,但“以實證性研究為主、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也較為明顯。筆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踐研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研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保障機制研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意度研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政策研究,文章將從上述五個方面對“十三五”期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研究文獻進行綜述。
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踐的研究
關于簽約服務實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經驗總結與效果評價。在經驗總結方面的研究:上海是最早開始實踐的地區,所以總結上海經驗的文章特別多。比如葛敏、蘆煒以上海長寧區為例,總結長寧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的形成過程:葛敏從標準化建設與組織確立、服務模式與機制改革、激勵設計與內涵建設、平臺打造與效能提升四個階段介紹該模式的發展過程。蘆煒則從長寧區的實踐中得出完善硬件設施、轉變功能定位、創新服務模式、搭建協同平臺、構建動力機制五個螺旋式上升的邏輯階段。除了關注國內實踐,學術界也重視借鑒國外經驗,比如陳東暉借鑒加拿大模式,介紹了加拿大在簽約及轉診流程、社區診所運行模式方面的經驗。關于簽約服務效果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以服務供給模式為研究對象,從供需雙方的滿意度、認知度,對某類疾病的治療效果等角度評價實踐效果,探討各類模式的優劣。比如蔡利強以上海市“大團社區參與‘1+1+1組合簽約服務的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簽約前后研究對象選擇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次數、醫療費用、首診服務、慢性病配藥服務、轉診服務利用情況等數據評價“1+1+1”模式的效果。另一類以簽約服務保障機制為研究對象,從知曉率、利用率等角度討論保障機制的有效性。比如申剛磊以江蘇省無錫市為例,分析無錫市雙向轉診現狀,建議無錫市進一步明確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改善醫療資源分級配置,利用醫保“杠桿”引導居民“下轉”。趙巖以黑龍江省醫聯體內醫務人員為樣本,研究該省醫聯體內醫務人員及轄區居民對醫聯體的認知情況及就診意向,分析在“3-2-1”模式下該省分級診療的實現情況并給出對應優化建議。
二、關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的研究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是對實踐全面、完整的高度概括,目前我國較成熟的簽約服務模式有北京方莊的醫護綁定模式、上海長寧的“1+1+1”模式、廈門“三師共管”模式、杭州“醫養護一體化”模式、鹽城“基礎包+個性包”模式、安徽“按人頭總額預付”模式及北京德勝的“醫-護-助責任制”模式。關于簽約服務模式的研究主要有模式比較與模式介紹兩種。比如劉園園運用彩虹模型從宏觀、中觀、微觀及支持要素四個層次以及系統、專業、組織、臨床、功能及規范六個維度,對比分析杭州模式、上海模式、鹽城模式、廈門模式、定遠模式五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王慶慶對蘇州市簽約服務的主要做法進行研究,分析健康市民“531”系列行動計劃、特色專科建設、社區信息化建設、醫療聯合體建設等信息,得出“蘇州模式”的優缺點。
三、關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保障機制的研究
全科人力資源的培養與激勵機制、醫聯體與轉診機制、醫療信息與醫療資源共享機制等都是保障簽約服務效果的相關機制。學術界對保障機制的研究內容隨著時間的推進愈發深入,研究的角度也呈現出多樣化、具體化的趨勢:比如李皓、陸志敏指出了家庭醫生勝任力的具體指標,建立了基于勝任力的全科醫生薪酬激勵機制,實現全科醫生自我期望效用的最大化。殷濤就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的分配方式進行了研究,總結各地分配方式并進行分類。李萍、高曉燕以上海“周康航新”醫聯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以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需求為導向的醫聯體內知識共享范疇,探究醫聯體內知識共享的互動形式及保障機制。除此之外,醫保機制、轉診機制、信息與資源共享機制也是學術界也有所涉及,但相關文獻較少,在此不一一列舉。
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滿意度的研究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滿意度”通過簽約率、認知度、意愿等多種方式體現,且不僅需求方的滿意度是關注的重點,供給方的滿意度也是不可忽視的。現有文獻表明,學術界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滿意度的研究比較全面,但是多數研究屬于實證性研究,從純理論的層面探求提升滿意度路徑的研究較少。比如湯真清以上海市80個社區為研究對象研究供需雙方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得出影響員工與居民滿意度的因素。石亞麗對北京市西城區社區居民首診意愿進行分析,收集了基本情況、首診意愿、接受社區醫療服務情況三個方面的數據,得出影響居民社區首診意愿的因素并給出鼓勵居民選擇社區首診的建議。孫泓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徐州市1550名居民作為調查對象,研究居民對雙向轉診服務的支持率及滿意度,探究影響雙向轉診服務支持率及滿意度的因素。該研究發現,轉診體驗、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以及居民的個人感受是影響居民對雙向轉診制度認可度的重要因素。
五、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政策的研究
學者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關政策的研究,主要從政策內容、政策執行、政策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比如王安琪以“模糊-沖突模型”為理論框架研究家庭醫生政策在實踐中的執行困境。楊堅以《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號)為背景,討論“兩保合一”政策對“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影響,分析得出“兩保合一”政策對“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利與弊。張奕比較了我國各省市分級診療政策的主要內容,總結得出各省市分級診療政策的特征。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學術界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隨著實踐的發展,學術界的研究將更加深入,研究視角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樣化是該領域研究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葛敏,江萍,賀小林,等.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模式演進與版本升級研究-以上海長寧區為例[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7(10):3-9.
[2] 蘆煒,張宜民,梁鴻,等.家庭醫生制度的發展路徑與邏輯階段分析——基于上海長寧的經驗[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08):10-14.
[3] 高鳳娟,王培玉,史宇暉,等.德勝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新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7(13):1563-1567.
[4] 何志宏,王凌云,韓琤琤,等.基于醫-護-助責任制的德勝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2681-2687.
[5] 陳東暉,關春麗,王艷麗.加拿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及對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的啟示[J].中國全科醫學,2018(14):1657-1660.
[6] 蔡利強,侯進.“1+1+1”組合簽約對家庭醫生服務效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31):3814-3817.
[7] 申剛磊,方佩英,沈崇德,等.無錫市分級診療與雙向轉診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07):501-504.
[8] 吳侃,鄭艷,萬鈺,等.四川省醫務人員對醫聯體服務需求和利用現狀及其效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9年7月21日:1-3.
[9] 趙巖,祁艷波.黑龍江省醫聯體內醫務人員對醫聯體認知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9(09):654-671.
[10] 劉園園,范轉轉,姚東明.基于彩虹模型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比較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9(03):26-28.
[11] 王慶慶,胡一河,王臨池,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蘇州模式”[J].中國全科醫學,2019(19):2301-2307.
[12] 李皓,李金林,朱鏡蓉.基于勝任力的家庭醫生團隊中全科醫生薪酬激勵機制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01):19-24.
[13] 陸志敏,陸萍.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指標的探索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9(28):3495-3500.
[14] 殷濤,關夢然,尹德盧,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籌資支付模式探索[J].中國衛生經濟,2019(07):37-39.
[15] 吳炳義,李娟麗,王媛媛.老年人對社區上門醫療服務的需求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02):89-93.
[16] 李萍,錢巧慧,崔麗,等.醫聯體內知識共享的范疇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13):1539-1545.
[17] 高曉燕,辛文琳,康敏,等.醫聯體內知識共享的互動形式及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13):1546-1549.
[18] 湯真清,王玲,鐘姮,等.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供需雙方滿意度調查[J].中國衛生資源,2018(05):441-451.
[19] 石亞麗,李寧燕,趙建功.北京市西城區居民社區首診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6):1939-1942.
[20] 孫泓,苗春霞,李寒寒,等.徐州市居民雙向轉診支持率及滿意度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9年10月14日:1-7.
[21] 王安琪,尹文強,馬廣斌,等.基于模糊——沖突模型的家庭醫生政策執行困境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9年11月28日:1-8.
[22] 楊堅,何小群,張研,等.基于整合視角的分級診療與“兩保合一”政策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17(04):29-31.
[23] 張奕,盧東民,陳亞萍,等.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分級診療政策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10):1167-1176.
[24] 武寧,程明羕,閆麗娜,等.中國全科醫生培養發展報告(2018)[J].中國全科醫學,2018(10):1135-1142.
[25] 汪顥.巴西家庭醫生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衛生經濟,2018(05):94-96.
[26] 楊輝,韓建軍,許巖麗.中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發展,挑戰與展望[J].中國全科醫學,2019(19):2267-2279.
[27] 王勇,段紅艷,劉曉宇,等.三級醫院全科醫學科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的職責[J].中國全科醫學,2018(33):4053-4056.
[28] 司慶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需求下社區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07):831-836.
作者簡介:邱小蘇(1990- ),女,天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