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英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國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因此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
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因此核心素養的落實,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那么教學模式的變革是如何能夠落實核心素養的呢?我認為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學科的活動課程也就變得至關重要。以下我以語文活動課程為例從幾方面談談活動課程對落實核心素養的影響。
1 活動課程體現了社會參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和責任擔當
語文活動課以課堂為陣地,但也可以走出課堂,如市場調查、走訪勞模、參觀人文景觀、檢查城鎮標牌規范用字情況、了解民風民俗等等。而活動課程的這種與生活貼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春節過后,我就布置學生收集春聯;清明節期間,我又布置學生去了解當地農村的一些習俗,并且專門開設了兩節這樣的活動課,發現學生對此有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從中學到了很多課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指向多是一種求同思維,而語文活動課程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發揮求異思維,限制求同思維的負面作用,從各個角度出發,尋求多種答案和思維創新。生活,是創新的源泉,是實踐的途徑。貼近生活,增加生活積累,是創新實踐工作的基礎工程,而活動課它可以及時采集帶有時代氣息的各種材料。所以,一個缺少生活積累,僅憑死讀書的人是無法適應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的。
課程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為他們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關鍵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之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比如我們班近期舉行的語文實踐活動,要求實地調查祖國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并就出現的不規范現象提出糾正改錯。這對農村孩子來說實在不容易。一來他們社會實踐機會少,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對他們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二來我讓他們調查的對象是梅山鎮上的商家店鋪,面對的是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有些商家為了噱頭,故意寫錯標牌。對這種故意性的犯錯,要糾正他們,對孩子們來說真的是雪上加霜。很多同學打了退堂鼓,匆忙抄完標牌就跑。第一次活動反饋會上,我們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討論。孩子們認識到他們這種行為并不是有責任有擔當的表現,但又苦于邁不出“吃螃蟹”的第一步。我思前想后,特意舉行了一次“我是小小主人翁”的主題班會,以2012年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和孩子們喜歡的足球歐冠決賽中坐擁主場優勢的拜仁慕尼黑敗給了切爾西隊,遺憾地與冠軍失之交臂為例,告訴孩子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是多么重要,同時以此為契機,也讓孩子們知道中國文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在孩子們身上擔負著發揚正確使用中國漢字的艱巨任務。這堂班會課收獲頗豐。班級有個孩子的姑媽在孩子的影響下改了正確的店名,孩子們也在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中越來越大膽。這種改變還體現在平時班級的人際交往中,很多犯了錯的孩子開始勇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并深切認識到做一個敢于擔當的人才能得到這個社會的承認。
2 活動課程體現了自主發展,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
同樣以語文活動課程為例,語文活動能調動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活躍和點綴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語文作為教學的一部分,注重與課堂教學的銜接,對課堂教學起著延伸和補充作用,著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拿“說”的能力培養來講,《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學生生活在現代社會里,不講說話的藝術,沒有說的能力是沒辦法適應社會發展的。因此,我要求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口才訓練”,說話的內容很廣泛,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可以講家庭生活,可以講學校生活,可以介紹科技,也可以美食美景。從最初的敢說,到現在的能說,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了鍛煉,在準備說的過程中,又開闊了視野,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而一個能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的孩子,又怎么能不熱愛生活,健康生活呢?除了“課前三分鐘口才訓練”,我還根據語文課程內容設立了相應的綜合活動。像我們六年級的第一單元口語交際讓學生選擇一個喜歡的童話或者寓言故事講給大家庭,并說一說喜愛的理由,我稍作了改變,讓孩子們自己編童話,講給大家聽。學生在第一單元里學習到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童話,對童話的興趣濃厚,我趁熱打鐵,讓他們自己編童話,很多孩子不僅編出了情節跌宕起伏,想象豐富的童話,而且因為自己創作,講起來惟妙惟肖。坐在下面聽的同學也是倍感新奇,精神氣兒十足。這次的綜合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聽話能力,還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創作能力。極大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愛上了語文,也積累了自己學習語文的方法。
3 活動課程體現了文化基礎,能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我個人認為人文底蘊指的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而科學精神是指崇尚真知,尊重事實,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為了豐富孩子的人文底蘊,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除了上面所說的參觀人文景觀、了解傳統節日的民風民俗,我還貼合各種時事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核心素養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它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而作為學校生活中孩子們的培養者,落實完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反饋社會的人才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只有不忘初心,且行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