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需要教的”與“不需要教的”,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事物整體的兩個方面。
一些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習慣于“聽從”教材的安排,只要是教材里有的,全部都“教”。這樣的“教”,既沒有考慮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內在結構,也沒有意識到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加工處理教材內容。
決定“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根本上是讓教師明確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和促進學生發展,而不是把教材上的內容傳輸出去。因此,那些最具發展價值的,就是最“需要教”的。
“需要教的”,通常是高難度的、復雜的、原理性的內容,是“走在學生發展前面”的內容,意在引領和促進學生迅速地向更高水平提升發展。“不需要教的”,通常是事實性的、技巧性的內容,是“需要教的”內容的舉一反三的變式展開,是它的說明、解釋、豐富和擴展,意在為學生自主活動留出更大空間,同時實現學習活動的多樣化。在教學中,通過時間、方式、方法上的區別對待,使“需要教的”凸顯,而使“不需要教的”通過“需要教的”來呈現。如此處理,既能突出重點,也能幫助學生建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將學科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針對教學內容所做的整體架構與處理,是對“需要教”與“不需要教”的內容所作的區分,能夠為學生恰切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方式提供清晰的思路。
(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