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奇
小時候,家鄉(xiāng)農(nóng)家能夠一次性獲得較多現(xiàn)金收入的銷售,是牲豬“出欄”——按政策價將牲豬賣給食品站。“頭個級”的豬131斤,“二個級”的151斤,“三個級”的181斤,各級的價格各不相同,級越小,價越低,通常達(dá)二個級才“出欄”,不到萬不得以急需錢用,一般是舍不得將頭個級的豬出售的。二個級大的豬,從豬仔到長大,大約需要半年,一年兩批次,每次多為兩三頭,年底往往留一頭自宰,作過年物資,叫“殺過年豬”。
牲豬銷食品站前會先稱好重量,父輩們會盡可能地用剩飯之類的精飼料將豬喂飽,以增加豬的重量。
豬綁定在獨(dú)輪車上,父輩們在后面推車,小孩子們在前面拉車——一根繩子搭在肩,如同拉纖。這一幕,在那個年代甚是常見。
那年月,人都難吃飽,一批次喂兩三頭牲豬,“豬食”是個問題。除了剩飯剩菜和米潲水之外,小孩子們放晚學(xué)后到野外扯豬菜便成為必修課。
江南的家鄉(xiāng)多綠草。放晚學(xué)后,我們這些小學(xué)生書包一放,便提個大竹籃,配一把禾鐮,不約而同地去野外扯豬菜了。通常去的地方是旱地。棉花種過后,這些地,有的種上油菜,有的為了不耗地力閑置著。
春天是扯豬菜最好的季節(jié),各種野菜瘋一樣地生長。約莫一小時,“破細(xì)草”“鎖鏈草”“善菜”“野蒿”等便盛滿了竹籃。
假期扯豬菜時,扯滿一籃后,往往有足夠的時間玩耍。耍什么呢?一是“打馬”,在草地上豎起兩塊小磚,手里握一塊卵石,十五米開外的地方劃線,對著立起的磚塊拋擲,磚塊被擊倒,叫“中馬”,類似于打保齡球,輸者,必須將他籃中的豬菜轉(zhuǎn)讓一部分給贏家。二是“打馬仗”,兩人一“馬”,個小的騎在個大的肩上,兩“馬”對陣,看誰的“馬”先把對方掀翻,輸贏也以竹籃子里的豬菜作賭注。三是摔跤比賽,這個,我有點(diǎn)牛,同齡人中,我鮮有敗跡,被稱為“檀樹筒子”,意思是樁功穩(wěn)。
屋場里的同伴在一起扯豬菜,摟摟打打,那是耍。但同毗鄰的鎮(zhèn)上人和鎮(zhèn)邊的長新大隊人較勁,那就不叫“耍”了,而是“戰(zhàn)斗”。
幾次“戰(zhàn)敗”后,屋場里的孩子們決定好好組織起來,有模有樣地選出領(lǐng)頭人,并在收購站找來幾只“麂腳”當(dāng)武器。此后,膽氣似乎要足許多,每次“戰(zhàn)斗”都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