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譚蔚泓,中科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副校長。在納米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榮譽。
譚蔚泓長期致力攻克癌細胞。他的夢想是用精準的藥物對抗疾病,專殺癌細胞,造福癌癥患者。
精準抗癌,不準就意味著死亡
癌癥患者大部分死于化療后產生的副作用,很重要的原因是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破壞了其他細胞。譚蔚泓做的就是尋找一種“聰明”分子,既能殺死癌細胞又不誤傷正常細胞。
“我們可以用核酸適體更靈敏地檢測到在我們的血液樣本里有沒有這些癌細胞。”譚蔚泓介紹,團隊在把這么一個研究真正推動到醫院里與醫生緊密結合。
用核酸適體精準地尋找癌細胞并準確地把藥物打到癌細胞上,這樣既能縮短病人的治療周期還能降低毒副作用。這項研究讓譚蔚泓連續6年入選化學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回中國,做在美國不能做的事
譚蔚泓老家在益陽, 17歲時考進了湖南師范大學化學系。畢業后,譚蔚泓到中科院讀了碩士,又去美國密歇根大學讀了博士,成為佛羅里達大學的杰出教授。
1993年,研究國家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的香山科學會議進入科學界視野。譚蔚泓敏銳地感知到了中國發展科學的熱度。他決定回到祖國,致力于攻克癌癥這一世界性難題。
2009年,譚蔚泓回國組建湖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出任湖南大學生物學院創院院長。這一年年底,以“核酸適配體及生物醫學應用”為主題的第365次香山科學會議召開。此后,國家各部委給予核酸適體領域研究大力支持。
“1996年,我是覺得我在美國能夠做我在中國不能做的事,2011年以后,我是覺得我在中國能夠做我在美國不能做的事。”譚蔚泓說。
和癌癥斗爭到底
2009年6月,譚蔚泓的母親被確診白血病,就在他回國前,母親過世了。這也更加堅定了譚蔚泓在生物醫學這個領域里努力的決心。
回國十年,譚蔚泓將核酸適體從基礎研究推向應用研究,癌細胞在“進化”,藥物也要革新。和癌癥斗爭就像“海邊建沙堡”,每一次建好后往往又會推倒重來。譚蔚泓就這樣一次次在除舊革新中尋求突破。
譚蔚泓介紹,目前團隊已經在核酸適體里面完成了三個藥的安全評價,并且已經在做相關的臨床實驗。
(代俊嬌 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