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特大冰雹侵襲山東省十余個縣市,甘肅、遼寧、貴州、河北等地日前發布的氣象預警信息亦提示局地近期或有冰雹。天氣已經熱起來了,為何冰雹反而變多了?
暖熱季節更易形成冰雹
其實,冰雹雖然姓“冰”,但其形成與夏季的高溫并不相悖。相反,正是夏天和春夏之交這種多發強對流天氣的季節,才最有可能下冰雹。
這是因為,冰雹誕生在強盛的積雨云中,這種云也叫冰雹云。這種云必須在不穩定的大氣條件下才能產生。春夏季節,天氣轉暖,太陽把大地烤得滾燙,近地面極易形成不穩定的濕熱空氣,當高空有弱冷空氣時,“上冷下暖”就容易引起空氣的強烈對流,濕熱空氣迅速上升,形成積雨云。而在冬季,近地面氣溫很低,不能產生強大的快速上升氣流,所以冰雹在寒冷季節很難形成。
當積雨云發展強盛時,云頂高度可以達到10000米以上的高空,那里的溫度低至零下20℃以下。云中的下沉氣流可將上部的冰晶、雪花帶到中部,過冷水滴和冰晶碰撞凝結就形成了冰雹的核心。在氣流和重力的雙重作用下,冰雹核不斷粘水、結冰,像滾元宵一樣越來越大。一旦冰雹塊超過上升氣流所能承托的重量時,便下墜至地面。
冰雹越來越“懶”了
數據顯示,1961年以來,我國年冰雹日數呈顯著減少趨勢,平均每10年減少0.2天。并且,冰雹總體的階段性特征明顯,在年代際變化上,我國年均單站冰雹日數時間分布從多到少依次是20世紀70年代、80年代、6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00年代、10年代。不難看出,進入20世紀以來,冰雹越來越“懶”得出動了。
冰雹為何越來越“懶”呢?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有研究提出,冰雹減少有可能是全球變暖背景下,溫差減小,從而使對流活動減弱導致的。
不過,冰雹雖然從概率上發生得少了,但其帶來的災害仍十分顯著。并且,如同龍卷風、短時大雨、雷暴等其他強對流天氣一樣,當前針對冰雹的預報技術與消雹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提高防雹意識。(摘自《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