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袁航
壩區是貴州農業最寶貴的資源,是挖掘農業生產潛力的關鍵所在,是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撐,是推動農村產業革命和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威寧麻乍壩區一年種植三季蘿卜,單季畝產4000公斤;
湄潭興隆壩區通過“稻+蝦蟹”模式,實現平均畝產值1.1萬元;
石阡石固壩區運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實現平均畝產值2.6萬元……
2019年以來,貴州壩區現代農業呈現出高效益發展態勢。
1月6日召開的全省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推進會,對今年壩區工作做出部署:聚焦推進“六個轉變”,加快將壩區培育成全省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打造成貴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聚寶盆”,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增收,為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資源破碎分散,能進行規模化利用的地塊有限,一直制約著貴州農業的發展。
貴州要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有限的土地要素上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因地制宜、精準選擇產業是重要環節。
近年來,貴州把壩區作為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突破口,不斷推動規模化種植,一個結構優化、特色高效的農業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平塘縣六硐壩區,獨特的盆地地形,自成一個四季鮮明的區域小氣候,六硐河穿壩而過,為壩區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過去,六硐壩區主要以發展水稻、油菜、玉米等傳統農業種植為主,投入多、產出少、收入低成為困擾地方發展的主要因素。
去年以來,在全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潮中,六硐壩區充分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人、風光秀麗等資源優勢,引進3家企業,改變以往傳統的水稻、油菜種植,全部調整為茭白、茄子、西瓜等經濟作物,壩區畝產值達1萬元以上,有效帶動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仁懷市結合實際,探索出壩區帶坡地、核心區帶輻射區的新路徑,在規劃的7個壩區中,宜菜則菜、宜稻則稻、宜粱則粱、宜果則果、宜游則游,綜合效益普遍實現翻番。
貴陽市花溪黔陶壩區通過精準選擇產業,規范生產流程,暢通銷售渠道,全鄉種植香蔥面積上萬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種植生產超過4000畝,年總產值達3.6億元,有效帶動了廣大種植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貴州充分發揮壩區耕地相對集中的優勢,解決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瓶頸,精準優化農業產業的資源配置,從而部分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有效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形成讓一個壩子帶動一方發展的良好局面。
“太陽出來紅彤彤,大家一起來栽蔥;松林蔥地上萬畝,不用外出去打工。”畢節市赫章縣松林坡鄉踏土村,71歲村民黃朋光,用山歌唱出壩區發展帶來的巨變。
2018年,松林坡鄉緊緊抓住壩區這個關鍵,大力調減低效作物種植,依托得天獨厚的冷涼氣候優勢,引進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多季香蔥,綜合效益和樣板效應顯著,輻射帶動畢節全市3.62萬畝香蔥種植。
“現在香蔥一年可種三季,每季每畝可產2500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4元計算,每年每畝產值可達3萬元。”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責人周禮貴說,為確保香蔥賣得出、賣得好,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特點把基地細分為專供廣州、上海、重慶、浙江、長沙5個園區,選擇不同品種、采取不同方式進行種植,實現了香蔥種植一季多收。
所謂一季多收,即科學安排作物茬口,將一季變多季、用空間換時間,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這是貴州堅持創新驅動、豐富壩區結構調整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內容。
除創新一季多收模式外,貴州還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探索出一田多用、一物多用模式,實現了高效耕作、高效種養、高效產出。
“一田多用”,就是結合實際,在土地要素上高效耕作。平塘縣者密鎮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各地壩區在建設中大力推廣“一田多用”模式,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稻旱輪作、稻+農事勞作體驗、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傳承等,努力提升壩區土地利用效益。
“一物多用”則在遵義市壩區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
遵義推廣農業“321”優良組合模式,在設施大棚發展葉菜—果菜—葉菜、果菜—速生蔬菜—果菜、羊肚菌—竹蓀等種植;在優質稻作物區大力發展稻+魚(蟹、鴨、蝦、龜)綠色種養,增加復種指數,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推進壩區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壩區是貴州農業最寶貴的資源,是挖掘農業生產潛力的關鍵所在。
2019年,貴州省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壩區以全省7.2%的耕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5%的種植業產值,畝均產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省壩區平均畝產值逾7500元,同比增長30%以上。
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桐木村,曾在發展艾草產業時,部分村民對其效果表示懷疑。因為發展產業需要流轉土地,當地部分村民卻寧愿把土地荒廢,也不愿流轉出來。

正安縣謝壩壩區規劃種植商品蔬菜2300 畝,可帶動周邊農戶種植5000畝蔬菜。圖為謝壩壩區一角。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高航 攝)
一開始,村民也有自己的顧慮:世代靠土地生存,沒了土地還是農民嗎?
針對這部分村民的想法,村“兩委”主動上門做思想工作:自己種只能勉強糊口,流轉出去不僅能參與分紅,還能在基地務工,比以前會更輕松、更富足。
經過多次做工作,村民們開始轉變理念。
觀念一變天地寬。桐木村龍洞組村民徐景昌說,他和老伴在基地務工,每天工資80元,兩個人一天就有160元的收入,平均每月上班25天左右,一個月有3500元至4000元工資,一年收入有4萬多元,是傳統農業種植收入的5倍。
不僅是桐木村村民開始轉變觀念,全省各地依托壩區建設,開始逐步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決不在壩區種植低效作物、決不撂荒土地”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
壩區是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撐,是推動農村產業革命和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當前,貴州推進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客觀條件影響和千百年來傳統種植思維制約,全省壩區發展的底子依然十分薄弱。
基于客觀地形條件,這種薄弱主要體現在壩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農民、農業現代化意識有待提高。這就要求貴州要從山地特色的實際出發,把分散在各處的壩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聯起來,形成點線面結合的規模化基地,真正走出一條適合貴州山地特色的規模化發展新路。
貴州要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灌溉系統等。同時,提升農戶發展現代農業意識,積極運用新理念、采用現代化方式,發展高效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