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吳采麗
隆冬的七星關區生機鎮,田野山間勃勃生機。
一輪紅日躍出山頭,金色光芒映照大地,從房前屋后向山頭延伸到果園里,掛在枝頭綠葉間的“燈籠紅”橘橙水果更加耀眼,與村里的古樹、青瓦白墻的民居、進村入戶的硬化路、忙于采收果蔬的人群、周末觀光休閑的城里人,組成一幅幅豐盈多彩、動靜相宜的村居圖畫。
而在海拔較高的地帶,一座座水庫如翡翠閃亮。水庫里的清泉穿崖過嶺流進村莊,澆灌田野,滋養農家,讓這方高山深谷交錯的土地,半個世紀前就吃上大米飯,并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中一路前行,抵達新時代同步小康的彼岸。
看得見的是美景,看不見的是精神。“新中國建立不久,生機人響應黨的號召,自力更生、戰天斗地決戰貧困,用愚公移山精神筑壩修渠,付出了生命代價,讓水庫和溝渠遍地開花,60年前就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最高水利建設成果獎。”生機鎮黨委書記付立武說:“前人修渠,后人受益,生機人不僅享受到稻香果紅的勞動成果,而且老一輩戰天斗地的精神,匯集進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之中,成為全鎮干部群眾決勝脫貧攻堅的力量源泉。”
站在鎮江大溝梯子巖段的峭壁上鳥瞰,嘩嘩的水聲響徹谷底。深谷兩側,兩條水渠切壁而成,咬在峭壁間。鎮江社區主任張成頂手指對面說:“對門叫半邊山水渠,澆灌了幾百畝良田。以水渠作為分界,上方是玉米地,下方是梯田,如果不是修渠通過,這些坡地上休想種出大米。”
而在我們站立的地方,絕壁上被硬生生切開的溝渠里,清流溫順地靜默前行,流向稻田、柑橘林、農舍交織的村莊,澆灌了鎮江社區五六個寨子上千畝梯田。“為修溝渠,鎮江社區方家井組村民張成虎的父親張仁智放炮時就犧牲在這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修建八大水庫十大溝渠,付出了10多條生命的代價,這些溝渠被當地干部群眾稱為‘英雄渠’。”
“生機公社(現生機鎮)山連山,眼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沒有三碗水,家中缺糧又少穿。”這首民謠曾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生機鎮的真實寫照。據《畢節縣志》記載:生機屬北部河谷溫和干旱雨熱區,屬縣內少雨地區,易發生春旱、伏旱,是典型的老旱區……
烏蒙腹地,層巒疊嶂,喀斯特地質地貌突出,有水往深谷和地底下流,有地難成田。生機鎮有5座大山橫亙全境,最高的罩子山海拔1900余米,一直延伸至赤水河岸。全鎮山高谷深,水位極低,北部與四川敘永縣赤水鎮、石壩鄉隔河相望。解放前,倚山而住的生機人民,守著大河鬧水荒。
“鎮江村沒有江,高流村沒有水流,生機鎮沒有生機……吃水困難的村寨,就得到赤水河里挑,住得遠一點的人家,來回就要花3個多小時。崎嶇的羊腸小路,是被挑水人用腳硬踩出來的。老旱區‘十年九不收’,種耐旱的玉米和紅薯也要看老天爺的臉色決定收成。靠天吃飯,人窮志短,好漢變成了懶漢、醉漢。”回憶過往困境,鐮刀灣村83歲的劉顯榮老人感慨。
與其坐著守窮,不如向荒山要糧!1956年,生機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自力更生,戰天斗地,鐮刀灣村率先打響了劈山鑿渠引水第一槍。畢節專署農田水利局工作人員徐榮和公社書記左遺軒帶領著鐮刀灣村60余名青壯年,扎進深壑峭壁,開山鑿渠。

生機鎮小和平水庫。(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吳采麗 攝)
“凌晨5點趁著天未大亮就結伴出門,每個人都帶著紅袖章,扛著鋼釬、大錘,背著自制黑火藥,一年四季都在山上鑿渠,冰天雪地也不怕冷,沒有一個人退縮過。因為有了盼頭,大家的心是暖和的,干勁很足!”回憶激情燃燒歲月,曾在修渠過程中付出巨大代價的黃元崗老人話語里熱血澎湃。
大山擋不住生機人的志氣,巖石硬不過生機人的決心。在那個戰天斗地的年代,因為共同的信念,鐮刀灣人用了2年時間,在懸崖陡坡上鑿通了8公里長的鐮刀灣大溝(又名衛星大溝)。渠成水到,鐮刀灣用敢為人先的壯舉,讓全村人吃上了大米飯。
“一邊鑿渠引水,一邊筑庫蓄水。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山頭都插滿了紅旗,人山人海,熱火朝天。”生機社區的王安柏回憶過往,歷歷在目。王安柏是銀廠溝水庫的管理員,十幾歲就跟著上山修水庫。兩山之間,上百來號人分工有序,挖土、背土、筑堤、拉滾筒……喊著號子,唱著歌,在這個依靠大錘鋼釬、背篼撮箕作武器的戰場上,生機人用“螞蟻搬家”的精神,筑起澆灌幸福生活的蓄水大壩和溝渠。
險境求生,難免要付出巨大犧牲。一位位偉大的英雄烈士,將最美的姿態定格在水利戰場之上。
終于,鐮刀灣大溝、鎮江大溝、高流大溝、長巖大溝、峨峰溝、落澗溝、西山坪大溝、峨峰巖大溝、孫家堰大溝等全鎮長達100多公里的十大溝渠,和銀廠溝、羅圈巖、小和平、小峨峰、大河溝、銀洞、白菜地、小溝溝等八大水庫在生機遍地開花,歷史性的偉大水利工程勝利完工。
“引來了水,全鎮生產隊快馬加鞭,又投入了土改田、開荒造田的戰斗。”鎮江社區第一批參加修建鎮江大溝的張仁銀說。水通了,全鎮8000多畝農田“活”了,盼了一輩子的大米飯終于吃上了。
1958年4月,在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大會上,鐮刀灣大溝獲國務院“最高水利建設成果獎”,生機鎮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興修水利先進單位”稱號。

1.鐮刀灣村返鄉創業的李長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吳采麗 攝)

2.銀廠溝水庫管理員王安柏。(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吳采麗 攝)
問渠哪得清如許?戰天斗地英雄舉。
面對惡劣困境,生機鎮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實干,用“愚公志”向荒山要糧!英雄渠變成了豐收渠、幸福渠,荊棘坡變成了保水田豐產田,成就了“全國農業學大寨,全省水利學生機”的歷史傳奇。
生機人的骨子硬,不甘受制于天;生機人的脾氣橫,敢叫高山低頭。打破絕境的生機人,在飽了肚子之后,沐浴改革開放春潮,勇闖新路“鼓錢袋”。
1978年,我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撕開口子;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1985年,鄧小平同志提出關于農業發展“兩個飛躍”的重要思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農村生產關系變革不斷深入。
1976年,由生機公社黨委和政府牽頭,畢節地區交通局規劃了從生機到鎮江的村級公路。經過兩年奮戰,公路修通了,這是當時全公社唯一的一條村級公路。
水通了,路也通了。地處赤水河谷的鎮江人民干勁更足了。改土造田,種植果園,綠化荒山。上世紀60年代,知青上山下鄉投入農村生產發展,為鎮江帶來了多品種夏橙果苗。得天獨厚的地勢區位,十分適合橘橙生長,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都種滿了橘子樹。
“山下河谷地帶的農田種植水稻,山腰至海拔900米左右的地塊適合發展經果林。既護住了青山,又贏得了金山。”張成虎心里有盤算。當時還年輕的他買了20根苗,開始學習柑橘種植技術。
1963年,張成虎的父親張仁智在梯子巖段修渠負責爆破不幸犧牲。母親楊學飛背著襁褓中的弟弟,牽著2歲的他毅然上山打溝,接替丈夫完成修渠遺愿。
飲水思源,日日面對的水渠,于張成虎而言,更多了一份厚重的聯系。
“那時沒有現在的網絡方便,托人從城鎮買書回來,自己學自己干。果苗修剪、病蟲害防治……一棵小小樹苗,很多門道。”張成虎說。
1987年,鎮江村依靠發展柑橘夏橙,全年總收入達22.9341萬元,戶均10921元,人均2364元,人均占有糧食620公斤,先后被省、地、縣命名為“致富村”。
40多年來,張成虎一直在自家的果園和稻田忙碌著。認真鉆研的好習慣和多年的經驗積累,讓張成虎成了鎮上小有名氣的土專家。平日里誰家農作機器壞了,一接到電話他就放下手中的活,趕去為大家解決難題。
因在種植管理和現代農作機械方面頗有心得,張成虎常被邀請去村里的講習所為貧困戶講授知識。
“現在社會發達了,什么都離不開網絡和科技,干農業也是,只有科技才能興農。”58歲的張成虎如今又忙著通過網絡渠道為村里的綠色農產品打開銷路,打響名氣。
盡心盡責,服務家鄉,這個老黨員從不抱怨。“我父親為了水犧牲,我母親在最艱難的時候,幾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這條溝渠上。如今,水通了,作為子女應該珍惜父母用生命換來的不易成果;作為黨員,更應帶頭想方設法發展家鄉,帶領鄉鄰過上更好的日子。讓上一輩的心血不白流,讓這種不甘困苦的戰斗精神流傳下去。這是我家的精神傳家寶,也是全生機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張成虎的兒子是退伍義務兵,放棄留隊轉士官的機會,返鄉跟著父親在這條“英雄渠”灌溉的田地里學習種植,發展產業,建設家園。
時間的飛輪,轉動出滄海桑田。變出的是更加富裕更加美麗的好日子,不變的是追求美好的初心和戰天斗地的“生機精神”。
近年來,生機鎮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昔日處處散發貧窮氣息的深山小鎮,如今,春花遍野,夏果滿枝,秋稻飄香,冬橘滿園……
“沒有父輩們用生命代價換取的水渠,就沒有今天的生機。這流淌山渠中的寶貴源泉是鎮江的命脈,也是生機的命脈。”鎮江社區主任張成頂說。
為保證全村及周邊村寨的生產用水,張成頂每天早晨都要沿著鎮江大溝走一圈,巡查維護。尤其是雨天過后,水源地的龍洞周邊等地質災害高發段成了張成頂的牽掛。一人一鋤,來回往復,幾十年如一日。
張成頂當了18年的村干部,父親張仁銀當了20多年的村支書。兩代人,父與子,一人參加鑿渠引水,一人專心呵護溝渠。
近40年來,看著村里一幢幢高層樓房、小別墅如雨后春筍,依山而建,不斷取代土房瓦屋;組組通、院壩硬化,水、電……一樁樁一件件惠民工程落到實處,張成頂甜在心里。
“每次換屆選舉的時候,一張張選票,是大家對我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我的信任。父輩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經歷和精神,對我們每個決戰脫貧攻堅的村干部的影響不言而喻。”張成頂說。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是流淌在生機人骨血里的倔強。
因為共同的信念,生機鎮干部群眾誓拔窮根,共奔小康。聯合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劉真紅10個月里風雨無阻用真情感化絕癥貧困戶,讓其在生命最后時光住上溫暖明亮的新房子;跳出農門的謝家村支書劉恩江放棄高薪工作,變賣店鋪,一心回鄉建設,帶著鄉親發展產業;從醫8年的劉利平,正值事業巔峰期,卻選擇棄醫扶貧回到生機,和村民一起開道修路、搬磚建房……
生機變了。2015年,畢節至生機高速公路通車。同年,廈蓉高速貴州段通車。一橋跨河平川,高速過境,打破了生機鎮孤島的封閉狀態。
生機變了。當年背水一戰南下淘金的年輕人回來了。上世紀90年代,鐮刀灣村李長勇帶著妻子南下闖蕩。福建、廣州、深圳,做過小生意,跑過貨車運輸,包過建筑工程……時間一晃,20多年過去了。2015年,李長勇和妻子決定帶著積蓄返鄉創業,振興家園。
像李長勇一樣返鄉創業就業的,在鐮刀灣就有20多人。
“生機變了,鐮刀灣也變了。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下,鐮刀灣人用雙手,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目前,鐮刀灣全村發展2400畝特色經果林、2100畝矮桿經濟作物、500畝茶葉育苗、60畝淡水養魚……產業遍地開花。”鐮刀灣駐村第一書記宋水平說。
截至目前,生機鎮發展經果林種植超過4萬畝、短期作物種植1.42萬畝、特色農產品種植6300畝,水產養殖64畝;創辦了8個扶貧車間,農戶實現收益467.7余萬元(貧困戶收益201余萬元),村集體實現收益102余萬元。
據了解,生機鎮7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1540戶6788人降至225戶588人,貧困發生率為1.54%。
“英雄渠和八大水庫的偉大水利工程和生機英雄的偉大故事,是生機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我們將不斷完善相關歷史人文景觀組團式保護開發,大力宣傳發揚苦干實干的生機精神,激勵更多后人銘記歷史,牢記初心,不忘使命。用好社會治理體系的制度優勢,堅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生機鎮鎮長吳世淵說。
生機鎮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一山一帶五片”布局規劃,打造產業“五個一萬畝”,探索農旅深度融合,促進生機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振興鄉村。
行走在生機鎮的山山水水間,“英雄渠”的故事激蕩胸懷。
近年來,到生機旅游的游客越來越多。或是慕名“英雄渠”,到高流峭壁走一走,感嘆這人間奇跡;或是爬上罩子山頂,一覽八大水庫的壯闊;或是饞于漫山的柑橘,迷戀這世外桃源般的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