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覃淋
作為一名植物營養學專家,隋常玲為貴州特色農業定制了30余種專屬肥料,讓茶葉、果樹、中藥材、煙草、水稻等作物實現了減施化肥和農藥的目標,讓土地吃上了“科學飯”。
瘦高的個子,清爽利落的馬尾辮,鼻梁上一副黑框眼鏡架,兩只眼睛炯炯有神,這是隋常玲給人的第一印象。
隋常玲是貴州省科技特派員,遵義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科技學院教授、植物營養博士。
自2006年扎根貴州以來,她常常帶領團隊奔走在田間地頭,先后申請發明專利12項,授權7項,科技成果轉化1項,主持并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新型肥料相關科研項目30余項,累計獲批科研經費2000余萬元。個人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貴州省第十四屆青年科技獎、貴州省“三八”紅旗手、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這個是根據貴州土壤養分條件、作物品種需求而專門研制的專用肥。”在輝煌七十載決戰又一年——2019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發布儀式現場,隋常玲帶來了一瓶她和團隊專門為貴州土地量身定制的專用肥料。站在臺上的她精神抖擻,手中的專用肥飽含她和貴州的緣分。
隋常玲是黑龍江人,父親從事農業工作50多年,是一名高級農藝師。在父親的影響下,大學選填專業時,她選了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的八一農墾大學土壤學專業。2003年,隋常玲從該校土壤學專業碩士畢業。2006年,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她和丈夫跨越千里從黑龍江來到遵義師范學院任教,從此便扎根在遵義。
“遵義是一個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我來了之后便愛上了這里。”隋常玲說。
來到遵義工作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操作后,隋常玲認識到,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之前的理論研究無法在遵義乃至貴州省內有效實施。“要研究遵義乃至貴州的農業,需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自己業務能力也必須再上一個臺階。”
2008年,經過深思熟慮后,在學校的支持下,她到山東農業大學植物營養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轉到了新型肥料的研制與應用。2011年博士畢業后,有高校找到她,開出了優厚的條件,但都被她一一婉拒。2013年,隋常玲再一次提出了攻讀博士后的想法。得到家人和學校的支持后,她到貴州大學攻讀博士后,專業方向調整到生物藥肥研制與應用。這兩次針對實際情況作出的專業調整,讓隋常玲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和積累,專業素養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助推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我從遵義師范學院走出去再學習并不是為了要走出這里,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更好地服務這個地方。”隋常玲說。
“你培植的這些多肉植物出現問題,是肥料比例不對造成的。”
“作物種植需要合適的種植密度,不能過量栽培。”寒假前夕,隋常玲在實驗室對學生進行植物培養實驗指導。
“隋常玲老師的課很有趣,她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們容易理解和掌握。”遵義師范學院學生告訴記者。
植物營養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為了讓學生學懂弄通,隋常玲結合遵義師范學院教學特色,在培養“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科應用型人才方面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堅持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帶科研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在理論上,隋常玲將土壤肥料學課程與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利用課堂為學生們準備豐富多彩的圖片和多種實物,用互動問答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科研成果在助力脫貧攻堅、決勝小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上,隋常玲通過學校“16+2”實踐周平臺,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經常帶領學生深入基地,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種植各類植物。比如去金鼎山的藍莓園定期采樣,獲得實驗數據;和學生一起為石阡苔茶、火龍果、獼猴桃等配置肥料,研究栽培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產教融合是提高教學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將科研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實物、獲得的成果等引入教學中,可以強化課程重要性、提高學生興趣、強化認知、增強理解。”隋常玲說。
扎根遵義14年,隋常玲培養近2000名大學畢業生服務社會;作為國家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她組建大學生團隊,申請創新創業項目,在全國比賽當中取得優秀的成績;幫助20余名在校生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隋博士植物萌寵家園”,注冊商標,提供場地、經費,指導他們培養特色植物,聯系生科院的專家團隊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技術指導,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新思路、新方法;申請創建貴州省教育廳山地農業與資源環境大學生創新創業協同訓練中心,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實踐實訓的平臺。
貴州地處西南山區,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分布廣泛,形成了黃壤、紫色土、紅壤、石灰土等9種主要土壤類型。土壤的不同導致種植物生長周期和環境也不同,這就要因地制宜研制專用肥,讓土地吃上“科學飯”。

隋常玲(中)在畢節市開展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項目培訓。(受訪者供圖)
“有機種植要研發生物有機肥,綠色生態種植要研發有機無機復混肥,針對區域氣候環境條件要研發具有保水保肥功能的火龍果專用肥、茶葉專用肥,這一款款專用肥可以改良土壤,提高產量,改善品質,保護貴州的綠水青山。”隋常玲說。
2016年,隋常玲在學校的組織下來到桐梓縣楚米鎮高山村開展幫扶工作,在得知當地返鄉村民令狐克書準備發展何首烏種植時,她提出幫助其配備何首烏專用有機肥料,當時就從種植基地帶回了土壤進行檢測和分析。
在她的幫助下,高山村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0多畝增加到了1000多畝,成立了金農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了6戶村民加入何首烏種植。如今,高山村的何首烏長勢正旺,2019年產值達300多萬元。
全心全意服務貴州,大力促進產業發展。作為一名植物營養學專家,隋常玲為貴州特色農業定制了30余種專屬肥料,讓茶葉、果樹、中藥材、煙草、水稻等作物實現減施化肥和農藥的目標;足跡遍布貴州省88個縣(市、區),為20多個貧困縣市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培訓企業技術人員上千人次,惠及農民近萬人;輔導50多家企業,創造經濟效益9800多萬元,有力助推貴州脫貧攻堅。
隋常玲表示,2020年,她將和遵義師范學院的幾十位博士組成服務團隊,擴大作物專用肥的示范推廣面積,讓所有的農產品都用上生態安全的肥料,為貴州農村產業革命貢獻一份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