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慧 黃 丹
(重慶三峽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重慶 萬州 404120)
在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生活、語言、文化、地理、風俗等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存在溝通障礙,尤其是語言障礙,因此克服交流障礙以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非常重要。我校自開通《多元化溝通》課程以來,為學生講授溝通與傾聽技巧,促進學生的交流技能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我們常常能聽見別人說“我們不在一個頻率上”,是人的腦電波頻率不同嗎?答案顯而易見,這里所說的頻率一般指出現的答非所問現象。比如說“今天來了三位學校的領導”,是來了三位不同學校的領導還是同一所學校來了三位領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見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表述方式、語句斷句等息息相關,我們把這些造成表達不明的因素統一稱為交流障礙,交流障礙又分為溝通障礙以及傾聽障礙。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分享信息,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見解、價值觀的互動過程。它由目標、信息源、受眾、環境、信息、媒介、反饋七大要素構成,如圖1所示。溝通有許多方式,而不只是局限于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更多的是非語言的行為溝通,例如身體反應、眼神、服飾、空間位置等。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溝通的結果和效應,既決定于溝通工具,也取決于個體和群體所處的環境:個性、社會人口因素、經濟、體制性因素等[1]。

圖1
溝通障礙更為細致的分類如表1所述:
表1 障礙分類[2]

傾聽不僅僅是表面上所呈現的簡單的聽,還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交流過程中,感受話語、文字等語言信息和情緒、動作等非語言信息,并適度參與到交流過程中。總的來說,傾聽是一種依靠眼、口、耳、腦、身體五位一體的綜合行為。
但在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傾聽障礙。傾聽障礙可以通過內因及外因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當個體無法全面獲取信息內容時,與個體自身的關系密切相關。例如:當我們在公司進行策劃競爭與討論時,可能因為急于發言以及排斥異議,從而導致無法完整的聽取對手策劃的優缺點,甚至以為自己的策劃文案無可挑剔,通過自身的心理定勢對競爭對手的文案直接否定。傾聽障礙的內因大多是:急于發言、排斥眾議、心理定勢、厭倦、生理差異、選擇傾向、消極的身體語言等此類主觀意識。同時,當一個個體進行主觀判斷時,與周圍環境、所處氛圍、對應關系、生活習慣、場所封閉性等外界因素也是息息相關,這些便是產生傾聽障礙的外因。
我們要如何克服障礙,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傾聽呢?
首先,要明確溝通的原則。溝通時,要表達清晰(話要說出來)、積極(不能攜帶消極情緒)、言簡意賅、正確(說該說的話)、禮貌(互相尊重)、完整,不能說話層次不明,讓人難以揣測句意,更不能點到為止。最重要的是遵循smart原則,即溝通的明確性、可測量性、可完成性、相關性、時間鑒定。而傾聽時要注意專心、客觀、完整,不能過于主觀臆斷,也不能看似在聽實則神游天外。
其次,明確傾聽的類型,即獲取信息式傾聽、批判式傾聽、情感移入式傾聽、享樂式傾聽,根據自己傾聽的對象,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
最后,我們要找到良好的策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自我傾聽魅力,使其有效化。
當明白如何溝通與傾聽,便能夠更好的進行個體之間的交流,既能滿足個體之間的基本需求,也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在溝通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排除無關干擾項,關注溝通本身的內容。要與說話者建立信任關系,在交流的過程中適當的向其反饋信息,可以適度的利用提問、復述、沉默以及使用一些開放性的動作等方式。在高校的學生、師生交流、授課過程中,良好的溝通與傾聽能有效的提高交流、授課效率,消除不必要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