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臻斌,常玉文,依明江·亞森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和田)
創傷性脊柱骨盆分離(Traumatic Spondylopelvic Dissociation, TSD)是指因外傷而使脊柱、骨盆縱向分離,典型特征為骶骨骨折脫位,且可伴骶骨骨折。雖然該病患者比較少見,約占骨盆骨折患者總數的3%,但會損傷神經功能和導致腰骶部疼痛[1]。筆者將45 例TSD 患者應用后路髂腰內固定治療,分析如下。
遴 選45 例TSD 患 者,均 為2015 年1 月 至2019 年1月我院收治,其中,男性、女性人數分別28 例、17 例,平均年齡(55.83±7.96)歲。
所有患者均實施后路髂腰內固定,行腰椎后路復位、釘棒系統內固定術:患者經全麻后取俯臥位,于后正中處切開并順著L3向下切至S4,順著棘突方向剝離豎嵴肌,將關節突、橫突、L4和L5椎板、骶骨椎板暴露出來。參考移位和骨折情況,于L4或L5水平置入1~2 枚椎弓根螺釘,在切口下方順著深筋膜表層游離全層皮膚,將髂后上棘暴露出來,對髂后上棘、內外板附著軟組織進行剝離,保留些許骶棘肌。取1 枚直徑7.0 的Schanz 釘,平行將其置入髂骨外板,置入深度約9 cm。選擇合適長度的連接棒,預彎使其適應腰骶部生理弧度,之后于髂后上棘骶棘肌處穿入可連接椎弓根螺釘、Schanz 釘的連接棒。參考患者情況選擇骶管減壓,去除壓迫骨塊,配合牽引,連接Schanz 釘的手柄,借助復位鉗來糾正骨折水平和旋轉移位情況,如果骶髂關節及骶骨橫行分離骨折仍未糾正,可通過對側皮下微創做一小切口行兩側髂后上棘用重建鋼板按生理弧度預彎鋼板行橫向加壓合攏復位。C 型臂X 線機下復位滿意后,擰緊螺釘,使其緊密連接連接棒,縫合切口。術后隨訪12 個月。分析治療效果,記錄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神經功能、生活質量的變化。
(1)療效評估參考Majeed 標準,滿分為100 分:當評分為≥85 分、70~84 分、60~69 分、<60 分時分別為優、良、可、差;(2)應用Gibbons 評估神經功能,分為1~4 分,分值越低,說明神經功能越好;(3)應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OL)評估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研究數據的處理由軟件SPSS 21.0 執行,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 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4 5 例患者經后路髂腰內固定后,優2 1 例,良1 3例,可7 例,差4 例,優良率為7 5.5 6%,且骨折愈合時間為(4.6 9±2.1 3)個月。
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優于治療前,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指標分析 分)

表1 觀察指標分析 分)
時間 例數 神經功能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 45 3.05±0.64 62.41±7.52治療后 45 1.76±0.48 71.96±9.87 t 10.817 5.1629 P <0.05 <0.05
TSD 主要是由于高處墜落暴力由下肢向上傳導至骶骨和骶髂關節,改變髂骨、骶髂關節、骶骨之間的解剖關系,并形成向上的剪切力,導致骶骨翼骨折,致使脊柱骨盆分離[2-3]。TSD 以手術治療為主,包括骶髂螺釘、骶骨棒、髂骨鋼板固定法以及經皮骶髂螺釘微創固定術等,前三種方法僅能提供橫向穩定力,無法提供縱向支持力[4];經皮骶髂螺釘微創固定術雖可提供良好的支撐力用于固定單平面,但骨折部位在矢狀面缺乏良好的穩定性,常由于神經通道受損或擠壓而誘發醫源性神經損傷,并且易因錯誤置入螺釘而引起并發癥,影響復位效果[5-6]。
本研究分析了后路髂腰內固定治療TSD 的臨床療效,后路髂腰內固定術是借助連接棒來連接和固定脊柱和髂骨,利用橫桿來維持水平方向的旋轉穩定性,在固定和復位骨折部位的同時可減小骶神經壓力[7];該術式應用三維交鎖固定,可產生明顯的力學效果,內固定裝置經髖臼的力可直達腰椎,不會經過骶髂關節,可防止剪切應力對其造成損傷[8]。本研究結果顯示,后路髂腰內固定可有效治療TSD,可促進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