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坤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 長春)
發熱是指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出現異常,發熱和散熱之間出現不平衡,從而導致體溫上升的一種癥狀[1]。不過由于不同個體受內部和外部條件影響具有極大差異性,從而導致發熱原因多樣化,進而影響門診醫生確診[2]。而且根據研究發現,發熱也屬于一種自我的保護機制,能夠有效地降低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躍度,減少生病,對人體有利。只有當發熱溫度過高,以至于出現超高溫現象,此時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3]。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門診發熱原因待查患者的臨床特征和護理管理情況進行分析,進而積累門診發熱原因和護理經驗,提高治療效率,具體分析如下。
選取了本院在2018 年9 月至2019 年2 月收錄的30 例臨床表現為發熱的患者。30 例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在20~50 歲,平均為(35.42±10.28)歲。根據現場體溫檢測發現,患者的體溫在38.3~40.8 ℃,平均為(39.55±1.25)℃。
對30 例患者的發熱原因進行分析發現,有22 例屬于感染性疾病,占總人數的73%,8 例屬于非感染性疾病,占總人數的27%。對22 例屬感染性疾病引起發熱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細菌感染10 例、真菌感染1 例、病毒感染6 例、另有結核病2 例、寄生蟲侵入3 例。對8 例屬于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發熱的患者進行分析后發現,風濕熱2 例、藥物熱2 例、慢性心力衰竭1 例、廣泛性皮炎癥1 例、惡性腫瘤2 例。
護理人員認真對待每一位來訪患者,掌握患者基本情況,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同時需要將病情的相關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有效傳達,對于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監控,及時提供必要幫助。護理人員還需要按照醫師的囑咐進行特別注意,向患者解釋并叮囑用藥時間、用藥量,確保患者接受正確的治療。
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醫生不能馬上知道患者發熱的原因,無法確診病情[4]。因此,患者還需要時間觀察。在觀察時間里,護理人員則需要對患者情緒進行觀察,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對于患者出現的焦慮、緊張等情緒,護理人員可以通過交流來進行疏導,確保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通過分析發現,門診發熱原因待查患者的發熱原因多種多樣,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分類下,還存在著許多細小分類,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判斷。在對患者的整個護理過程中,醫患關系良好,沒有出現醫療糾紛情況,在護理結束后,醫院也沒有收到任何投訴。
據臨床研究顯示,引起患者發熱的原因有許多種[5]。大體上分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兩大板塊[6]。在感染性疾病板塊下又因為真菌、細菌、寄生蟲等的病原體的感染出現從而導致患者發熱癥狀[7]。在非感染性疾病板塊下又因為風濕熱和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患者出現發熱癥狀[8]。因此,在對門診發熱原因待查患者進行確診和治療時,就需要格外做好護理工作,以保證患者在一個較好的心態上接受診斷結果和積極配合后續的治療。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患者的用藥處理,在不明發熱原因下提醒并監督患者謹慎用藥,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疏解患者消極情緒,保證整個護理過程中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發熱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需要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醫生需要準確診斷并給出治療方案,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全方位護理,從而保證治療效果,降低醫療糾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