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跟雄
(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人民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脛骨Pilon 骨折屬于臨床骨科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在下肢骨折中發生頻率較高,發病人群主要集中于35 歲左右的成年人[1]。通常由于軸向高能量損傷所致,骨折后會造成脛骨遠端關節面的損傷,關節面出現缺損或嚴重的粉碎性骨折,臨床又將其稱為天花板骨折[2]。脛骨遠端附近軟組織相較于其他骨骼更為薄弱,面對強烈的能量沖擊后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易出現感染、軟組織腫脹等并發癥[3]。本文將對有限切開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應用于脛骨Pilon 骨折的治療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以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脛骨Pilon 骨折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脛骨Pilon 骨折,且符合手術條件。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50 例。其中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6~55 歲,平均(43.5±2.4)歲,包括交通事故16 例、重物砸傷18 例、高處墜傷16 例;實驗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5~53 歲,平均(44.2±2.1)歲,包括交通事故18 例、重物砸傷17 例、高處墜傷15 例。所有患者知情研究內容并簽署協議書,在性別、年齡等基礎信息上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麻醉成功后使患者膝蓋彎曲90°,在髕韌帶處做一條4 cm 左右的切口,充分暴露髕韌帶并向外側牽拉,顯露脛骨結節處,在脛骨斜坡處進針,通過C 臂X 線機觀察復位。使用擴髓器進行擴髓,將髓內釘置入其中[4]。
給予實驗組患者有限切開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麻醉成功后擺放患者為仰臥體位,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和驅血處理。通過C 臂X 線機進行骨折塊復位,采用2 枚巾鉗經皮夾緊,進一步保持復位效果。在脛骨骨折線做一直徑為4 mm 的小孔,隨即將骨螺釘擰入骨折線進行固定[5]。在脛骨遠端內側做出一條4 cm 的縱向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后充分暴露脛骨內側,對位關節面和力線。若存在粉碎性骨折,根據情況進行植骨。將10 孔脛骨遠端解剖鎖定性鋼板從皮下插入,通過透視效果觀察骨折對位情況,若無異常進行鉆孔,將鎖定螺釘置入近端和遠端實現固定。在脛骨遠端外側做出一條4 cm 的弧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充分暴露脛骨前結節,復位成功后使用克氏針固定[6]。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切口,置入引流管,對踝關節進行石膏固定。
調查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等術中和術后指標變化情況。調查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無效、有效、顯效3 個標準,無效為治療后患者步行存在疼痛感,骨折部位出現畸形,活動范圍受限;有效為治療后大幅度活動存在疼痛感,活動范圍少量受限,骨折部位未出現畸形;顯效為治療后患者任何活動無疼痛感,活動范圍正常,踝關節無腫脹。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得到總有效率。
由結果得知,實驗組在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上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d)對照組 50 90.6±9.4 93.9±14.3 145.6±17.4實驗組 50 58.1±7.3 79.4±11.6 126.9±13.2 t 19.309 5.568 6.054 P 0.000 0.000 0.000
由結果得知,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目前鎖定鋼板內固定已經逐漸成為脛骨Pilon 骨折的常用治療方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螺釘和鋼板的鎖定組合形成固定支架,應用時省去了塑性鋼板的環節,尤其在粉碎性骨折使用中避免內固定松動情況出現。②鎖定鋼板后具有極強的成角穩定程度,防止骨折復位丟失。③鎖定鋼板與骨骼之間存在空隙,避免骨骼受到壓迫[7]。④鎖定鋼板固定效果明顯,術后患者可進行踝關節活動,有利于快速康復[8]。脛骨Pilon 骨折患者脛骨軟組織覆蓋較差,手術過程中易造成骨質血運和軟組織破壞,導致愈合緩慢、皮膚壞死等并發癥,而鎖定鋼板內固定切口不僅可以達到關節面復位的標準,同時也避免骨質血運受到破壞。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實驗組在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上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該方式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骨折的愈合。同時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了有限切開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應用于脛骨Pilon 骨折中治療效果較好,對比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在脛骨Pilon 骨折患者中采用有限切開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能夠減少對患者的創傷,縮短手術時間,加快骨折愈合,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