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洪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云南 玉溪)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冠心病發病人數逐漸增多,給廣大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在冠心病的發展進程中,通常伴隨著心肌缺血癥狀,但大部分患者缺乏胸痛等明顯癥狀,進而發展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2]。由于該疾病無明顯特征,臨床診斷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從而導致漏診,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準確診斷疾病,對盡早制定治療方案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動態心電圖逐漸應用于各類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中,相較于常規心電圖能夠記錄更多的心電信號,幫助醫生評估心臟活動狀態,為心肌缺血的確診提供有效參考依據[3]。本文將對在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采用心電圖監測診斷的價值展開討論,詳細內容如下。
以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在我院確診為冠心病的86 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冠脈造影檢查均確診為冠心病,其存在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癥狀,同時排除服用改變ST 段的藥物、并有嚴重腎臟疾病、其他心臟疾病所致的ST 段改變等情況。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8 例,年齡最小43 歲,最大74 歲,平均(58.14±2.13)歲。本次研究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批準,所有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所有患者同時接受12 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詳細記錄心電變化,準確安放電極位置。告知患者記錄1 d 中生活狀態,包括日常活動和休息時間,同時進行適量的負荷運動。完成監測后獲取相關數據,將數據輸入電腦,通過軟件結合患者病史資料分析心肌缺血癥狀在心電圖中的變化情況。
心肌缺血診斷標準:①發生心肌缺血時ST 段存在明顯位移,同時持續時間>1 min;②J 點后0.08 s 的ST 段在≥0.1 mV上呈下斜型或水平型;若患者已經下移,則在此基礎上移動幅度≥0.1 mV;③反復發作間隔時間應在前次ST 段的壓低恢復至基線后1 min 以上。
在所有86 例冠心病患者中,心電圖監測結果顯示,共有60 例患者存在心肌缺血性ST 段下移,其中44 例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16 例為有癥狀性心肌缺血。24 h 中心肌缺血共發作508 次,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有432 次,有癥狀性心肌缺血有76 次。
結果顯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持續時間明顯高于有癥狀性心肌缺血,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類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對比

表1 兩類心肌缺血持續時間對比
心肌缺血類型 例數 心肌缺血時間(min)有癥狀性心肌缺血 16 12.71±3.83無癥狀性心肌缺血 44 32.37±4.32 t 16.039 P 0.000
結果顯示,日間起始心率高于夜間,日間心肌缺血持續時間、ST 段最大位移低于夜間,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冠心病不同時間心肌缺血指標對比

表2 冠心病不同時間心肌缺血指標對比
時間 例數 心時肌間缺(血m持i n續) (起次始/m心i率n)ST(段m最i大n)位移日間 86 22.27±2.12 78.61±1.43 1.49±0.31夜間 86 32.56±3.31 71.32±1.12 1.72±0.53 t 24.277 37.219 3.474 P 0.000 0.000 0.001
臨床上冠心病屬于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進而引發血管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現階段臨床對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部分學者認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生原因可能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后血管張力發生變化有關[4]。血管張力的變化提高了心肌耗氧量,導致心肌氧氣供應量與需求量失衡,從而引發心肌缺血。心肌血液供應的減少與冠狀動脈痙攣存在密切聯系,同樣冠狀動脈血管收縮運動也會造成心肌供血減少,尤其在夜間冠狀動脈張力上升,此階段呈收縮狀態,血流速度變慢,內皮舒張因子數量下降[5]。在此情況下,冠狀動脈無法立即適應血管舒張活動,冠狀動脈動力降低,最終導致心肌缺血。以往臨床在冠心病的診斷上主要采用冠狀動脈造影或血管成像等技術,雖然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此類方式對人體均會造成損傷,尤其在老年患者中適應性較低[6]。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心電圖逐漸應用于臨床各類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中,尤其12 導聯動態心電圖因其具有的操作簡便、無創、準確率高等優勢,在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常規心電圖在檢測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時,心電圖結果會顯示正常狀態[7]。而12 導聯動態心電圖通過24 h 不間斷監測,能夠完整記錄患者ST 段波動狀態,獲取無癥狀ST 段偏移情況,同時還能夠有效顯示心律失常情況[8]。ST 段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其下降幅度有效反映了心肌缺血的程度,臨床通過觀察該指標可準確評估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狀態。從本次研究結果得知,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發作次數以持續時間明顯高于有癥狀性心肌缺血。原因可能是心臟內存在感受器,促進交感神經傳入纖維興奮,若患者發生心肌缺血時,引發感受器活躍,刺激交感神經傳入和傳出纖維均表現興奮狀態,但同時抑制了迷走神經傳出纖維,進而引發心率加快,ST 段大幅下降。同時本研究發現日間起始心率、日間心肌缺血持續時間、ST 段最大位移與夜間差異較大,說明白天是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高發時段。
綜上所述,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在心電圖監測中的表現具有一定的規律,可作為臨床診斷的有效參考依據,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