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秀娟
(易縣杏林醫院,河北 保定)
靜脈瘤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血管疾病,其主要指血管壁局部病變導致的連續性管壁致瘤樣擴張的病癥,該疾病極易導致患者出現重要臟器官功能衰退、四肢畸形等疾病,以此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3]。頸外靜脈假性靜脈瘤可能發生在人體任何地方,但主要以下肢為主。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疾病病發率與日俱增,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4-5]。本文通過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頸外靜脈假性靜脈瘤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意在為提高該疾病臨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具體如下。
隨機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頸外靜脈假性靜脈瘤患者20 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9~73歲,平均(53.3±2.5)歲,平均體重(56.3±2.7)kg,男性10 例,女性10 例。
入選標準:(1)20 例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以及詳細過程。(2)均由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診斷檢查者。(2)有其他心臟、肝、腎等內器官疾病者。
給予20 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體使用我院醫療專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調整至10 MHz,調整患者為平臥位,隨后采用超聲掃描逐一排查,發現病灶后進行全面掃查,將反饋圖像傳送至工作臺,通過圖像處理,交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結果診斷。
通過對20 例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對其檢測結果與患者術后病理分析結果進行對比,統計對比其檢測準確率和漏診、誤診率。
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用χ2和(%)檢驗及表示計數資料,用t 和()檢驗及表示計量數據,用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20 例患者進行檢查,其檢出率即檢測準確率與病理檢驗結果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誤診、漏診率與病理檢驗結果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檢出率和誤診、漏診率對比[n(%)]
頸外靜脈假性靜脈瘤臨床癥狀表現并不明顯,往往僅會在病理部位突出包塊,以此導致患者不能及時的發現該疾病病發,而頸外靜脈假性靜脈瘤的病發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多種臟器功能損壞的情況,導致該疾病病發的原因頗為駁雜,據大量數據統計得知,不良的運動習慣、肥胖、妊娠等均易導致病發。目前針對該疾病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保守治療為輔的方式進行治療,往往病情較輕的患者治愈率高于重癥患者[6-7]。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臨床檢查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其通過使用超聲儀對患者掃描,并對反饋圖像進行處理,醫務人員能根據反饋圖像準確判斷出患者病灶處的詳細情況,并依此對患者展開治療,其因較高的準確度和安全性被廣泛應用在多種內科、外科疾病的臨床檢測中,臨床應用價值極高[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超聲檢查的20 例患者,其檢查結果與病理檢驗結果對比,檢出率高達95.0%,誤診、漏診率為5.0%。與臨床病理檢驗結果對比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頸外靜脈假性靜脈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有效且準確反映出患者病灶大小、范圍等,以此為醫務人員的診斷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在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的同時,還能促進患者治愈率。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