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波,王俊偉
(新疆兵團第二師焉耆醫院,新疆 焉耆)
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是由于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以頸椎間盤退變為主,其癥狀一般為頸部疼痛、肢體麻木、視覺障礙、眩暈、運動障礙等[1]。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習慣發生著改變,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大和生活作息不規律使得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并且越來越年輕化,研究出有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手段有著積極的意義[2]。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收錄的124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別進行常規針刀治療和小針刀配合針灸推拿牽引治療,分析兩組的治療后積分情況和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收錄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總計124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對象納入本次研究,用隨機分組的方式以每組62 例分別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性34 例,女性28 例,年齡31~67 歲,平均(44.57±5.19)歲,病程2~24 個月,平均(12.33±0.57)個月。對照組有男性32例,女性30 例,年齡30~65 歲,平均(43.94±4.88)歲,病程2~24 個月,平均(12.28±0.7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的小針刀治療,取俯臥低頭位,讓患者保持頸部穩定,雙手側放于身體兩側,根據影像學診斷結果和醫生局部的觸摸以及患者自身的感覺定位,選取頸椎4、5、6、7 棘橫突尖部位最明顯的壓痛點或腫脹處做進針標記,醫生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手套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用碘酒和酒精各消毒3 次。對患者手術部位以1%的鹽酸利卡多因進行局部麻醉,再選用漢章牌的Ⅰ型4 號針刀對準橫突尖部垂直刺入,刀口線和脊柱方向平行,刀體偏向頭測,快速刺入皮膚,經皮膚、淺筋膜、肌肉等各層到達棘突頂點,縱疏橫剝3 刀,手下出現松動感且患者出現酸脹感為止。針刀治療結束后,用無菌紗布覆蓋,按壓針眼3 min 止血,2 次/7 d,14 d/療程
觀察組患者實行小針刀配合針灸推拿牽引治療,在針刀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灸、推拿和牽引治療。針灸:取患者頸夾脊穴、風池穴、風門穴、大椎穴、百勞穴、天宗穴、天柱穴、后溪穴、肩中俞、肩外俞等穴位[3],選擇30 號1~2 寸針灸針實施針灸治療,1 次/30 min,1 次/d,10 d/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 d,連續治療6 個療程。推拿:①舒筋法,取患者端坐位,單手按摩、揉捏患者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外關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小海穴、肩井穴等穴位,放松患者的上背板、肩部以及頸肩部肌肉約10 min,然后用拿捏手法按揉患者頸部,以至其局部皮膚發熱、潮紅位宜;②拔、伸、旋轉拔法,囑咐患者保持頭部正中位,內收下頜,頸部前屈,針對其頸部協同向上予以牽引3 min,并且引導患者傾斜頭部及左右旋轉頭部5 min,30 min/次,1 次/d,10 d/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 d,連續治療6 個療程。牽引:患者坐牽引椅上,取端坐位,身體放松,雙手自然下垂,固定頭部和頸部保持生理曲線狀態,利用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平衡作用,屈曲頸部15°~20°,將質量控制在10.00 kg 以內,糾正頸椎不正的情況,1 次/30 min,1 次/d,10 d/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 d,連續治療6 個療程。
根據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后癥狀積分數據:上肢麻木、頸部疼痛、視覺障礙、眩暈積分進行對比。
根據我國頒布的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顯效:患者頸項疼痛、麻木和雙側上肢疼痛現象均已消失,肢體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頸肩背不適感完全好轉;有效:患者頸項疼痛感和麻木現象基本消失,肢體功能有所改善,頸肩背不適感有所好轉;無效: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后癥狀積分數據:上肢麻木、頸部疼痛、視覺障礙以及眩暈積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數據對比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數據對比 分)
組別 例數 上肢麻木 頸部疼痛 視覺障礙 眩暈觀察組 62 0.54±0.21 0.85±0.13 0.94±0.27 0.61±0.35對照組 62 1.38±0.39 1.35±0.37 1.58±0.58 1.21±0.59 t 14.932 10.039 7.877 6.88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 6.7 7%)明顯高于對照組(7 9.0 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頸椎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病率在逐年升高,并且越來越年輕化,發病原因多為頸椎長期保持前屈姿勢導致關節脫位、椎間盤退變等,使患者出現頸部疼痛、上肢麻木、視覺障礙、眩暈以及運動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5]。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式包括:針刀、針灸、推拿、牽引等,以往都是通過單一的治療方式,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一定的療效,但諸多臨床報道顯示,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在治療后會留有部分不適癥狀[6]。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通過小針刀配合針灸推拿牽引聯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相比單一的治療方式,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更利于患者身體的恢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的治療后癥狀積分數據:上肢麻木、頸部疼痛、視覺障礙以及眩暈積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79.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用小針刀配合針灸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式,相比常規的小針刀治療方式,結合了針灸、推拿以及牽引的治療優勢,使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理想。
綜上所述,使用小針刀配合針灸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頸椎不適感和疼痛感,加快患者身體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