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修敏
(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金川鎮衛生院,吉林 通化)
中風即腦卒中,臨床癥狀較多,通常表現為半身不遂、昏厥、言語不利、四肢麻木等,該疾病的復發率及死亡率較高[1]。藥物治療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其治療效果不夠顯著,因此需采用更為有效的中醫辨證方法進行治療,以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2]。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旨在探討中醫辨證治療的優點,具體內容如下。
采集2016 年3 月至2019 年4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60 例,通過隨機表法分為30 例對照組與30例實驗組。其中男性37 例,女性23 例,年齡35~75 歲,平均(49.38±8.27)歲。經過對比后,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本組患者接受常規中藥治療。
實驗組:本組患者接受中醫辨證治療,具體方法為:①氣虛血瘀證: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其基本方為:黃芪60 g,當歸20 g,紅花、赤芍分別15 g,桃仁、地龍分別10 g;如存在四肢腫脹則加用茯苓及薏仁。②陰虛風動證:以大定風珠加減治療,其基本方為:生牡蠣30 g,生地15 g,生龜板、麥冬、生鱉甲、白芍分別12 g,阿膠、五味子分別9 g,炙甘草6 g;如存在言語不利則加用菖蒲及郁金。③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以大秦艽湯加減治療,其基本方為:石膏30 g,生地、黃芪分別15 g,白芍、茯苓、熟地、白術分別12 g,川芎、防風、秦艽、羌活、當歸、白芷分別9 g,細辛3 g;如存在舌膩脈滑則加用去地黃及南星。④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以星蔞承氣湯加減治療,其基本方為:全瓜萎、丹參分別30 g,鉤藤15 g,防風、桃仁、生大黃分別10 g,芒硝8 g,膽南星6 g;如存在苔紅失眠則加用鮮生地及玄參。⑤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以鎮肝息風湯加減治療,其基本方為:牡蠣、龍骨30 g,淮牛膝20 g,代赭石、白芍、生麥芽分別15 g,天冬、玄參分別12 g,川子、龜板、茵陳分別9 g,甘草6 g。如存在肝陽上亢則加用天麻及鉤藤;如存在頭痛心煩則加用夏枯草及梔子。輔以針灸治療與按摩康復治療,與中藥熏洗相配合后,可使患肢功能障礙得到有效緩解。
(1)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①治愈:經過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消失,患肢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正常;②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患肢活動功能得到明顯改善,肌力提高2 級以上,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恢復;③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一定好轉,患肢活動功能得到一定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恢復;④無效:治療后相關臨床癥狀變化不明顯,肌力未得到改善,生活無法自理。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采用運動功能評分表(Fugl-Meyer)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表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價。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并以()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比后發現,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情況(n, %)
經過對比后發現,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Fugl-Meyer 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Fugl-Meyer 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情況 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Fugl-Meyer 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對比情況 分)
組別 例數 Fugl-Meyer 評分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治療組 30 31.29±1.56 85.26±1.87對照組 30 28.34±1.39 79.37±1.65 t 7.733 12.936 P 0.001 0.001
中風是一種中醫疾病名稱,在中醫認知中可將其分為外風與內風,其中外風多是由于外邪侵入所導致;而內風則屬于內傷病證,臨床上多被稱為腦卒中或者卒中,主要是由于氣血逆亂、血溢于腦部或者腦脈痹阻所引發[3-4]。中風的發病原因較多,臨床上統計可發現,以內因引發為主,該疾病的發生總共可包含為六端,即風(肝風及外風)、痰(濕痰及風痰)、虛(氣虛及陰虛)、火(心火及肝火)、血(血瘀)、氣(氣逆)[5]。發病原因可細分為:飲食不節、情志郁怒、血液淤滯、勞累過度、氣候變化[6]。
偏癱又可被稱為半身不遂,具體指的就是同側上下肢、舌肌下部與面肌出現運動障礙的情況,屬于中風常見的后遺癥,該疾病臨床表現為患肢活動受限及患肢肌力減退,同時還常伴隨有視野缺損與感覺障礙[7]。由中風所導致的偏癱,其治療原則為調和陰陽、息風化痰。目前臨床上針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等,而根據相關文獻報道可知,中醫辨證治療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患肢的恢復。
根據中醫辨證治療分型,可將中風分為: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陰虛風動證[8]。在本次研究中,中醫辨證治療根據患者分型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①在氣虛血瘀證患者臨床治療時,以活血補氣為治療原則,通過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該方具有通經活絡、補脾胃元氣及祛瘀活血的功效。如存在半身不遂嚴重情況,則應加用水蛭及穿山甲各9 g,桑枝12 g。②在陰虛風動證患者臨床治療時,應以滋陰息風為主要原則,通過大定風珠加減治療,該方具有平內動之虛風、滋陰柔肝的功效。如存在舌質黯紅、血瘀證則應加雞血藤及丹參各15 g,地鱉蟲12 g,桃仁9 g。③在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患者臨床治療時,應當以通絡祛風作為主要原則,輔以活血養血治療,通過大秦艽湯加減治療,該方具有止風邪化熱、健脾益氣的功效。如存在嘔逆痰盛情況,則應減去生地,加用半夏及白附子各9 g,全蝎5 g。④在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患者臨床治療時,應以化痰通腑為原則,通過星蔞承氣湯加減治療,該方具有通腑氣及減痰熱的功效。如存在血瘀明顯情況,則應加用地龍10 g、紅花6 g、水蛭3 g。⑤在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患者臨床治療時,應當以鎮肝熄風為主要原則,通過鎮肝息風湯加減治療,該方具有滋養肝腎,滋陰潛陽的功效。如存在失眠多夢情況,則應加用夜交藤、珍珠母、龍齒各30 g。
通過研究可發現,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6.7%,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3.3%,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更高;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Fugl-Meyer 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中風偏癱臨床治療過程中,可通過中醫辨證治療方法取得顯著臨床效果,該治療方法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還可有效促進患者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增強,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