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瑩
(吉林省舒蘭市人民醫院,吉林 舒蘭)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疾病,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患者的胰島素分泌量不足,另一種是患者的胰島素作用效果下降[1]。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會給患者全身的器官和組織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可能會引發腎、心臟、眼、血管等出現慢性功能損傷,造成嚴重的危害[2-3]。糖尿病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還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干擾,使得患者長期處于一個消極的心理狀態,這不利用疾病的治療和恢復[4-5]。本院為提高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效果,選擇100 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探討分析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效果,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選擇100 例糖尿病患者,納入時間為2018 年3 月到2 0 1 9 年4 月,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 0 例。所有患者均對本次實驗知曉,并愿意參與本次實驗。其中對 照 組 男 性2 8 例,女 性2 2 例,年 齡 在4 1 ~7 4 歲,平 均為(5 4.3 2±4.8 4)歲;觀察組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齡在40~75 歲,平均為(54.52±5.0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合適的胰島素和降糖藥物治療,在治療中,兩組患者接受不同的護理處理,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其內容有衛生護理,指導患者正確的使用藥物,講解在治療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對患者的血糖情況和臨床癥狀進行詳細的監控。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在患者就診時就了解患者的基礎信息,為后續的護理提供參考,在整個的護理過程中要以和藹、溫和的態度來面對患者,不能出現不耐煩或厭惡的情緒。經常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如果發現患者有不良的情緒要及時對其進行疏導,主要的方法有讓患者聽音樂、看書,囑咐其家屬對其進行安撫和支持。還可以建立疾病交流群讓多名患者之間進行一個分享會,交流治病經驗,患者之間相互鼓勵支持。
(2)健康教育:主要的內容為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講解,讓患者能夠對糖尿病有一個基礎的認識,消除其對于糖尿病的恐懼心理。向患者展示一些積極配合治療的成功案例,讓患者對治療產生信心,在治療中積極配合。囑咐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幫助患者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血糖情況: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血糖進行檢查,分別在患者空腹和用餐2 h 后采集靜脈血液,送到檢驗室中進行血糖檢查。
心理狀態: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差。
將數據納入SPSS 22.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并以()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收集兩組患者的血糖檢查資料,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飯后2 h 血糖都更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血糖情況對比 mmol/L)

表1 兩組患者的血糖情況對比 mmol/L)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 飯后2 h 血糖觀察組 50 6.24±0.59 8.64±0.89對照組 50 7.36±0.77 10.48±1.07 t 7.369 7.687 P 0.001 0.001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的評分進行對比分析,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都更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情況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情況評分對比 分)
組別 例數 焦慮 抑郁觀察組 50 28.48±2.66 29.47±2.14對照組 50 34.64±2.85 35.09±2.59 t 7.648 7.348 P 0.001 0.001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遺傳因素,糖尿病具有明顯的遺傳異質性;另外一種是環境因素,其中過度飲食、運動量少、肥胖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6-7]。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三多一少,具體為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這些癥狀主要是發生在1 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而2 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肥胖和疲軟乏力,肥胖是早期癥狀,隨著病情發展患者的體重會逐漸下降[8]。
在對糖尿病的治療中,大多數的精力都在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而忽視了對患者心理狀態的護理干預[9]。使得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長期都處在消極的情緒中,這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是這個問題十分有效的解決方法[10]。
本次研究的實驗結果顯示,在血糖控制上,與對照組相比進行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飯后2 h 血糖都更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心理狀態上,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都更低(P<0.05)。這兩個結果結合分析,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患者的心理狀態還能對血糖的控制能力有所提升,其原因可能是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讓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在生活中積極的執行醫生的囑咐,增加了對血糖的自我控制能力。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護理效果,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血糖控制能力。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護理干預,顯得十分必要,且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護理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