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赤峰)
研究表明,科學的護理有助于促進偏癱者腦結構、腦功能的重塑,從而減輕殘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更快、更好地回歸社會和家庭[1]。康復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康復護理模式,基本特征就是精細化操作,關注量化、執行、結果的一種護理管理方案[2]。現就我院應用康復精細化管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4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掃描確診,肢體癱瘓,愿意配合治療、護理,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存在心衰、肝腎功能不全、精神障礙者。其中男性46 例,女性44 例;年齡40~81 歲,平均(55.2±2.7)歲;病因包括腦梗死38 例、腦出血52 例;左側肢體偏癱26 例、右側肢體偏癱28 例、兩側肢體偏癱36 例,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選擇常規治療、護理方案,保持病房環境干凈衛生,強調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正確擺放肢體,避免肢體痙攣,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康復精細化管理:①心理溝通:偏癱后患者心理上存在焦慮、煩躁、不安的情況。護理過程中要主動交流、耐心傾聽,運用心理溝通技巧進行心理疏導,安撫患者的負面情緒,建立平和的、積極樂觀的心態。叮囑家屬多撫慰、安慰患者,并指導家屬學會在照顧陪護過程中的細節,注意及時清洗、適度按摩肢體。②知識宣教:詳細地向患者告知其偏癱病因、程度、康復計劃、預期轉歸等。以一些成功案例作為榜樣,提高患者康復積極性。讓患者不要過度完全依賴于藥物治療,要主動積極配合和參與康復訓練。③營養指導:身體康健是康復訓練的前提,日常生活中要叮囑患者多進食一些高蛋白類、高維生素類食物,還要多喝水以確保體內新陳代謝。④運動指導:這是非常關鍵的,要想恢復肢體功能就要參加康復治療,在正確擺放、更換體位之外還要訓練四肢伸展、屈伸。在身體各項體征正常下即可進行康復訓練,堅持被動運動患肢、保持平衡、鍛煉握手等。在進一步控制病情后可維持規律性主動訓練,堅持每天1 h,主動性訓練四肢、脊椎,可采用跪姿、站姿、坐姿、行走、平衡訓練等。鼓勵患者嘗試自己進食、穿衣、如廁,提升自身生活能力及肢體活動能力。
觀察兩組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變化以及護理滿意度差異。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ADL 評分、Fugl-Meyer 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分)
組別 例數 ADL 評分 Fugl-Meyer 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觀察組 45 65.6±2.3 60.5±1.9 92.2±2.1對照組 45 53.6±2.2 51.2±1.3 88.6±3.1 t 25.2919 27.0989 9.7779 P <0.05 <0.05 <0.05
腦卒中屬于致死性極高的一類疾病,存活者多合并各種后遺癥[3]。腦卒中患者常見偏癱這類后遺癥,因腦卒中嚴重傷及神經中樞、運動中樞,這類患者康復管理過程中要重視神經功能恢復,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4]。康復精細化管理屬于一種新型臨床護理實踐方案,強調細節性操作及全方位護理,又融合了科學化、人性化的理念,其康復護理效率更高[5-6]。應用康復精細化管理過程中關注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從心理上進行干預、指導,調整患者心態,取得患者的配合,為康復護理提供堅實基礎[7]。再從康復訓練細節著手積極調動患者身心舒適度及配合度,確保康復訓練計劃高效完成,從而取得預期的康復效果[8]。對比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所以說,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運用康復精細化管理是非常有益的,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