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婷婷
(合肥市蜀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安徽 合肥 231281)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關注“城市病”問題,對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緊密圍繞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針對性解決已經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提倡城市修補、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1]。由此確立了新時代城市建設的策略正在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2]。
2017年3月,住建部出臺《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城市雙修”作為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動綠色發展的綜合抓手。而城市設計的核心內容在于城市空間形態肌理的建構與場所營造,對于處于衰退階段的城市空間,可以通過“城市雙修”的方式激發空間活力[3]。
近年來,合肥市蜀山區緊緊圍繞“魅力蜀山、首創之區”的目標,突出生態文明建設,著力以環境優化促進創新升級。區內擁有合肥近郊唯一一座大型山體大蜀山,其獨特的生態景觀資源,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一段時期,蜀山區面臨大鋪頭等片區城市更新等問題,亟須以“城市雙修”為統領,以城市設計為手段,精準謀劃、科學定位,將其打造成“山-水-城”共生的高品質門戶區域。2018年,蜀山區啟動了大鋪頭片區城市設計工作,運用“城市雙修”理念開展城市設計,通過梳理“山-水-城”之間的關系,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提出修補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具體對策。
合肥市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正在努力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而大鋪頭片區位于合肥市西部門戶,南接大蜀山,北臨董鋪水庫,依山傍水,特色鮮明。其中,“夢想大道”科學島路從地塊中間穿過,直達科學島,因此,該區域被定義為安徽“夢想大道”的南部門戶。
本次城市設計規劃范圍面積0.46 km2(圖1),規劃研究范圍面積1.1 km2。規劃范圍按照“城市雙修”相關理念,以生態優先為宗旨,以建設“第一門戶”為目標,挖掘區域文脈,科學定位功能體系,構建特點鮮明的空間布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布局。規劃研究范圍內指出城市景觀風貌、生態環境、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城市雙修”理念,以生態保護為基礎,找準“山-水-城”之間內在關系,提出改善生態環境與優化城市形象的具體策略。

圖1 規劃范圍圖
(1)綠色漸行漸遠,亟須生態修復優化環境品質。地塊南側緊鄰大蜀山,距離大蜀山最高點約2 km,相對高差約230 m,董鋪水庫位于基地東北側,基地距離董鋪水庫約700 m。該地塊屬于山水軸線的核心區域,但內部大量污水直排明渠,水質較差,植被雜亂,環境臟亂,亟須通過生態修復優化環境品質。
(2) 城市風貌失序,亟須形象提升凸顯門戶功能。地塊內存在有國有建筑、集體建筑、農民自建房等多種權屬建筑,建成年代較久,物質空間衰退嚴重。建筑色彩上不協調,顏色雜亂無序,并且風格上多樣,建筑立面形象不足,風格特色流失,亟須形象提升凸顯門戶功能。
(3)人文空間流逝,亟須有機更新帶動文化復興。地塊內建筑布局散漫,特色風貌無序,人文空間流逝,導致原住民沒有歸屬感。而新生代看慣了車水馬龍,對頹敗的老城不感興趣,人才很難留住?,F在居住在其中的多為老人和外來租客,亟須有機更新帶動文化復興。
規劃在尊重現狀建筑的基礎上,以顯山露水為主要原則,采取天際線修補的手法,合理控制建筑高度。且該區域是由市區進入科學島的必經之地,在不影響主要視廊且不突破山際線的前提下,拔高標志建筑,作為科技形象的展示窗口,塑造門戶標志(圖2)。

圖2 視廊分析圖
地塊內現狀汊西渠生態敏感度較高,現狀缺乏管理,垃圾隨意丟棄,導致人水關系疏遠,濱水空間開發引導不足,缺乏城市使用功能。因此結合城中村改造,對沿渠排污進行截污改造,并且拓寬渠道,滿足防洪要求。同時,結合拓寬后渠道,布置帶狀公園,增強使用性(圖3)。

圖3 汊西渠帶狀公園總平面圖
對建筑色彩進行修補,降低彩度,提高明度,營造半山半城的“連續時間”意向。設計“半邊街”特色街區,挖掘特色文脈,把低端的“鎮街”商業開發模式轉變為復合高端業態。同時承接科學島外溢的研發功能與相關生產性服務培養功能,打造“街-坊-慧谷”功能結構,激發空間活力(圖4)。

圖4 空間功能結構圖
“城市雙修”是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引導城市轉型發展的新理念。而在“城市雙修”理念指導下的城市設計,具有多層次、多類型、多功能的特性[4]。在“城市雙修”理念指導下的合肥市蜀山區大鋪頭片區的城市設計,既是對老城區的轉型升級,又是將生態功能進行了修復,城市功能進行了提升,從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適應新形勢下城市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