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映, 胡小康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節能與環保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的交通量不斷上漲,車道數逐漸增加,道路功能也不斷完善,特別是城市周邊或市政橋梁,考慮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后,橋面寬度能夠達到40~50 m,超寬橋梁不斷涌現。如采用常見的整幅式橋梁,則會帶來空間效應突出、內力狀態復雜、裂縫難以控制等問題,因此一般采用平行設置、完全獨立的雙幅橋梁。對于斜拉橋來說,采用聯塔分幅方案比較少見[1-4]。
該文以G237 蒙城繞城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渦河特大橋為例,詳述該橋橋型方案和構造的確定,供類似工程參考。
G237 蒙城繞城段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利用蒙城縣規劃東外環線位,城鎮交通將十分繁忙,同時也是蒙城縣重要的對外交通通道,將吸引大量的過境交通。
渦河特大橋位于該項目與渦河的交匯點,如圖1所示。渦河現為Ⅳ級航道,航道繁忙,周邊總體地勢平坦,自然環境良好,現狀以農田和工業用地為主。根據工程地質調繪和鉆孔揭露情況,橋位區地層主要為淤泥質粉質黏土、粉質黏土、粉土及粉砂,未揭露到基巖。

圖1 橋位平面圖
(1)道路等級:一級公路兼具城市道路功能。
(2)設計車速:60 km/h。
(3)汽車荷載:公路-I級[5];人群荷載:2.5 kN/m2。
(4)設計基準期:100年。
(5)通航等級:天然和渠化河道Ⅳ級,通航凈高不小于8 m,最高通航水位26.13 m,最低通航水位16.34 m。
(6)橋面寬度:2×23.75 m。
該橋跨越Ⅳ級航道,通航凈寬不小于90 m,由于受道路線位限制,橋位處于航道彎曲段,航道半徑為330 m,路線法線與航道交角為17°,考慮彎道和橫向流速加寬、橋墩防撞設施和紊流影響以及橋墩礙航寬度后,通航孔跨徑不小于163.5 m,主跨跨徑取整采用165 m是滿足通航安全要求的。
由于該橋位于城市外環,跨越渦河濱水風光帶,景觀要求較高,通過對適用的部分斜拉橋、系桿拱橋、自錨式懸索橋、雙塔三跨斜拉橋和獨塔不對稱斜拉橋進行方案比選,并結合地方意見,最終選擇景觀效果突出而又造價經濟、養護較易的混凝土獨塔不對稱斜拉橋。
由于邊跨位于基本無水的河道漫灘,施工方便,為滿足混凝土斜拉橋平衡受力需求和經濟性要求,結合跨堤引橋跨徑布置,邊跨采用123 m的較小跨徑,邊中跨比為0.745,為了提高整體剛度,在邊跨設置了一座輔助墩。
綜上所述,斜拉橋跨徑組合為(165+83+40)m,采用混凝土獨塔不對稱方案,如圖2所示。為平衡邊中跨水平力,采用塔梁固結體系。

圖2 橋型布置圖(單位:m)
標準橋面寬度為2×23.75 m,考慮兩側拉索錨固區寬度后橋梁寬度超過50 m,如采用整幅式斷面,因梁高受橫向控制,將導致主梁混凝土方量大幅增加,基礎、塔、梁、斜拉索工程量增加,施工困難、施工措施費用提高,從而導致工程造價顯著提高;主梁空間效應明顯[1],不利于拉索軸力全截面擴散,也會引起局部應力集中,不利于結構受力;橫向受力復雜,收縮、徐變引起的混凝土裂縫難以控制[3],因此,主梁推薦采用分幅式斷面,如圖3所示。

圖3 主梁標準斷面圖(單位:cm)
單幅主梁全寬26.35 m,主梁中心處梁高2.6 m,橋面2%橫坡通過主梁整體旋轉實現;標準段采用剛度較大、預應力容易布設的雙邊箱梁斷面,主梁頂板厚0.3 m,底板厚0.35 m,斜腹板厚0.3 m,直腹板厚0.4 m;邊跨現澆段由于配重需要采用單箱四室斷面,底板厚度0.6 cm。主梁標準節段長8 m,每8 m設置一道橫梁,橫梁箱室內厚0.5 m,箱室外厚0.4 m,橫梁底部采用馬蹄型斷面;邊跨現澆段橫梁間距為6 m和3.4 m,橫梁厚0.5 m。主梁采用C55混凝土。
對應主梁分幅,如果主塔左、右幅完全獨立設置,將會導致工程量增大、占地增多、造價提升等問題,景觀效果也較差,由于處于航道彎曲段,礙航寬度會進一步加大,影響通航安全性,因此,主塔推薦采用聯體方案。
主塔采用簡潔古樸的三柱式聯體寶鼎形塔,如圖4所示。塔柱豎直,塔柱總高98.824 m,中塔肢下塔柱高21.324 m,上塔柱高77.5 m;邊塔肢下塔柱高20.824 m,上塔柱高78 m,塔柱采用矩形截面。順橋向,上塔柱寬6.5 m,中塔肢壁厚1 m,邊塔肢壁厚0.7m;下塔柱寬由6.5 m直線變化至塔底8 m,為降低對水流的影響,倒角由半徑0.3 m變化為2 m,中塔肢壁厚1.2 m,邊塔肢壁厚0.9 m,塔底設置3 m厚實心段。橫橋向,中塔肢上塔柱寬6 m,邊塔肢上塔柱寬5 m,壁厚均為1.2 m;中塔肢下塔柱寬由6 m直線變化至塔底8 m,邊塔肢下塔柱寬由5 m直線變化至塔底7 m,壁厚均為1.3 m。塔肢之間設置上橫梁和下橫梁,橫梁采用單箱單室斷面,塔頂設置4.6 m高塔冠。

圖4 主塔立面圖(單位:cm)
每根塔肢下均設置矩形承臺,承臺高6 m,中塔肢承臺橫、順橋向寬均為22.95 m,邊塔肢承臺橫、順橋向寬分別為16.7 m和22.95 m,承臺之間通過系梁連接形成整體,全橋共設置42根直徑2.5 m的鉆孔灌注樁。
塔柱采用C50混凝土,承臺采用C35混凝土,樁基采用C30水下混凝土。
相比于平行鋼絲斜拉索,鋼絞線斜拉索具有運輸和安裝方便、造價較低、耐久性較好、后期能夠單根換索、養護難度較低等優點[6],因此針對該橋推薦采用鋼絞線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四索面扇形布置,單幅主梁斜拉索邊、中跨側各19對,全橋共76對,拉索型號有34、37、43、55、61、73六種,梁上標準間距為8 m,塔上標準間距為2 m,均采用齒塊方式錨固。斜拉索采用標準強度1 860 MPa、公稱直徑15.2 mm的單絲涂覆環氧涂層鋼絞線。斜拉索表面采用抗風雨振措施,拉索外護套采用雙螺旋線型HDPE圓管外護套。根據斜拉索自振頻率,M3~M19、S3~S19拉索在主梁處設置減振阻尼。
輔助墩和過渡墩均采用雙柱式橋墩,墩身為矩形截面,橫橋向墩柱頂寬2.7 m、墩柱凈距7.3 m,墩柱底寬2.2 m、墩柱凈距5.6 m,通過墩頂6.15 m高度范圍進行變化;順橋向輔助墩墩柱寬3 m,過渡墩由于支座安裝需要,墩柱頂寬4 m、底寬3 m,通過墩頂4 m高度范圍進行變化。為降低對水流的影響,墩身設置半徑0.6 m的圓弧倒角。距墩頂0.5 m設置一道系梁。墩底設置啞鈴型承臺,下設4根直徑2 m的鉆孔灌注樁。
墩身采用C40混凝土,承臺采用C30混凝土,樁基采用C30水下混凝土。
由于結構受力不對稱,斜拉橋總體分析需要建立空間模型,如圖5所示。主梁和主塔采用梁單元,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斜拉索通過剛性連接與塔、梁進行固定。該橋采用先塔后梁、主梁掛籃懸澆的常規施工方案,計算模擬了整個施工流程,根據施工過程施加對應邊界條件,并按照m法考慮樁-土作用[7]。

圖5 總體計算模型
除了恒載、汽車和人群荷載以及收縮徐變外,模型中還考慮了以下主要作用[1,8]:
(1)均勻溫度:合龍溫度取20℃,體系升溫14℃,體系降溫-23℃;
(2)主梁豎向梯度溫度:主梁上、下緣溫差采用非線性梯度溫度14℃、5.5℃、0℃,反溫差取正溫差的-0.5;
(3)斜拉索與塔、梁間溫差:±10℃;
(4)主塔梯度溫度:考慮塔柱正溫差5℃,負溫差-5℃影響;
(5)基礎變位:輔助墩、過渡墩基礎沉降0.005 m,主塔基礎沉降0.015 m。
(6)風荷載:按照《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范》(JTG/T D60-01-2004)進行取值。
(1)主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頻遇組合下,主梁上、下緣正截面壓應力最小值均為1.3 MPa,主梁正截面抗裂滿足全預應力混凝土構件要求;使用階段主梁上、下緣正截面壓應力最大值分別為15.4 MPa和16.5 MPa,混凝土正截面壓應力均不超過C55混凝土抗壓強度標準值的0.5倍即17.7 MPa[9]。
主梁在車道荷載(不計沖擊力)作用下的最大豎向撓度為0.073 m,小于主跨的1/500即0.33 m[8],主梁剛度是足夠的。
由于采用分幅結構,結構非對稱帶來的恒載不平衡造成主梁橫橋向最大水平位移僅為2.9 mm,對主梁的受力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汽車荷載下主梁橫橋向最大水平位移達到12.8 mm,但由于汽車荷載下的主梁應力水平比較低,對主梁受力影響很小。因此,結構分幅對主梁受力影響比較小。
(2)主塔。內側斜拉索錨固在中塔肢,外側斜拉索分別錨固在兩側邊塔肢上,中塔肢受力要顯著大于邊塔肢,但基于美觀考慮,邊、中塔肢外觀尺寸上比較接近,通過壁厚調整,邊、中塔肢應力水平控制在同一水平上,但仍具有一定差異;在活載作用下邊、中塔肢順橋向位移基本保持一致,兩者相差僅為0.2 mm。因此,聯塔分幅對主塔受力影響較大,應通過塔柱構造優化予以改善。
(3)斜拉索。運營階段外側斜拉索最大拉應力為732 MPa,內側斜拉索最大拉應力為721 MPa,安全系數均超過2.5[8]。恒載不平衡造成內、外側斜拉索索力差值達到14 MPa,距離索塔越遠,索力差值越小,斜拉索選型、下料及導管設計與預埋時應注意。
(4)整體穩定性。第一類穩定安全系數為25.7,結構整體穩定性滿足要求[8]。
渦河特大橋由于超寬的橋面而采用聯塔分幅結構,主梁采用分幅式雙邊箱梁,主塔采用簡潔古樸的三柱式聯體寶鼎形塔,與常規斜拉橋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受力合理,造價更優。相比整幅結構,聯塔分幅結構主梁梁高降低,斜拉索避免采用更大型號,空間效應顯著改善,利于結構受力;相比平行分離結構,本結構避免多設置一根塔肢,既降低了工程造價,又有利于節約用地。
(2)對結構分析和構造設計要求更高。聯塔分幅結構帶來的結構和荷載不對稱,對主梁影響可以忽略,但對主塔和斜拉索影響較大,主塔構造獨特,空間效應明顯,需要建立空間模型進行結構受力分析,并加強構造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