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張曉東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節能環保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量急劇增長,部分國省道干線拓寬升級改造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在臨河、臨崖段老路拓寬改造時,經常會遇到老路路基寬度不夠的情況,如何拓寬成為棘手的問題。因此,本文結合工程實例,論述一種安全、經濟、易實施的臨河側路基拓寬的方案,供大家學習交流。
G213線張掖肅南至青海祁連公路改建工程03標K19+570~K19+650段,左側山體為古滑坡體,洪坡積覆蓋層較厚,山體十分破碎,右側臨河,高差大。選線時主動避讓左側老滑坡體,采取右側加寬,右幅路基最大填土高度約30 m。由于本項目處于祁連山保護區,受環保、水利政策的制約,不能采取以往常規的直接放坡,在坡腳設重力式擋土墻支擋,路基侵占河道的部分采取改移河道的方案。
結合工點地質條件、造價、環保、防洪、施工難易性等因素,本著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了樁基擋墻方案和橋梁方案的比選。
橋跨布置為3×25 m的組合箱梁,橋梁全長82.0 m,橋梁全寬10 m;橋梁平面位于直線R832.6 m的圓曲線內,無超高、加寬。橋梁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組合箱梁,下部結構采用柱墩、柱式臺,基礎均為樁基礎。

圖1 橋梁結構示意圖
該方案安全性較高,避免對河道改移,滿足環保、水利的要求,但工期較長,施工難度大,且費用高。
(1)樁基+高擋墻(7m),如圖2所示。對K19+585~K19+615全幅或半幅路基臨空、橫坡較陡的路段(30 m)采用樁基+高擋墻(7 m)方案。雙排樁基礎,樁徑為1.6 m,樁長13~17 m。

圖2 樁基+高擋墻
(2)樁基+矮擋墻(3m),如圖3所示。 K19+570~K19+585、K19+615~K19+650段路基少部分臨空、橫坡相對較緩的路段,采用樁基+矮擋墻(3 m)方案。采用單排樁基礎,樁徑為1.8 m,樁長為15 m。

圖3 樁基+矮擋墻
經過多方協商和組織專家論證后,本著經濟、安全、適用、易施工原則,確定該段路基拓寬部分采用樁基擋墻方案,同時在墻體及承臺內設置錨索加固。
根據現場調查及地勘資料,在路線右側K19+570~K19+650范圍內設置樁基礎,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現澆。其中K19+570~K19+585、K19+619~K19+650段采用單排樁基礎,樁徑為1.8 m,樁長根據該段地質情況確定為15 m,同時須保證進入中風化基巖不小于6m;樁間距3.83~4.1 m;K19+585~K19+619段采用雙排樁基礎,樁徑為1.6 m,橫向樁間距為3.6 m,縱向樁間距為3.4~3.5 m,樁長根據不同路段地質情況分別確定為13~17 m,同時須保證進入中風化基巖不小于6 m。
在K19+585~K19+619段,由于臨空面相對較大,設計中考慮減少老路開挖,承臺相應提高,為便于后期施工完成后路基回填壓實,在該段靠近路基側一排樁之間增加一排樁徑為0.8 m的圓樁,圓樁中心位于順路線方向相鄰樁基的中點,樁長根據該段地質情況確定為8~10 m。
樁身主筋須穿過樁頂伸入承臺,待后期承臺施工時與承臺內部鋼筋連接。
根據現場地形,為減少開挖、保證老路暢通,設計時將承臺分為5段。1#、4#、5#承臺厚2 m,寬2.9 m,2#、3#承臺厚2 m,寬6.2 m,均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現澆。根據平面樁基布設位置,1#承臺長度為15 m、2#承臺長度為10 m、3#承臺長度為24 m、4#承臺長度為16 m、5#承臺長度為15 m。承臺內部鋼筋須與下部樁基礎伸出的主筋連接為整體。
為提高整體穩定性,K19+585~K19+650段承臺處設置一排錨索,錨索順路線方向間距3 m,長18 m;同時在K19+585~K19+619段擋墻墻身處設置一排錨索,錨索順路線方向間距3 m,長18 m。
承臺及擋墻施工時應做好錨索孔位預留,以便于施工。
在K19+570~K19+650段承臺上部設置C25鋼筋混凝土擋墻,衡重式擋墻平均高度7 m,重力式擋墻平均高度2~3 m,擋墻與本段兩側已施工完成的擋墻順接。
擋墻底部鋼筋須伸入1.5 m至下部承臺,施工時須預留銜接鋼筋,同時墻頂預埋上部護欄基礎鋼筋。
擋墻后方應分層回填、碾壓,每層填筑厚度不大于50 cm,有條件時應向原坡面內側開挖臺階,并且在每層填料上部鋪設一層雙向鋼塑土工格柵,以提高整體強度。
有關施工工藝及其質量檢驗標準,均按有關規定執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1)樁基礎、承臺要按樁位坐標、方向及位置,準確放線定位。應跳樁施工,嚴禁多個連續樁孔同時施工,以免擾動孔壁發生串孔斷樁事故。
(2)樁基的鋼筋接長應滿足搭接或焊接長度要求,鋼筋籠可采用分段加工、吊放時接長,鋼筋籠主筋的接長接頭位置應滿足規范要求,確保鋼筋籠準確定位和防止對孔壁的影響,就位后應做可靠的固定,避免在灌注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浮。
(3)對于采用樁基礎,鉆孔樁澆筑完成后應進行質量檢驗(無破損檢測),對檢測結果有疑問時,則應做鉆孔取芯檢測,以確保樁基質量。
(4)鉆孔樁中心位置偏差不大于2.5 cm,成孔不小于設計樁徑,傾斜度不大于樁長的1/100。樁基礎在承臺底面處的重心偏差不大于5 cm。
(5)施工時應對基樁采用“一樁一報”制度,即對鉆孔過程中所揭示的各地層情況、鉆進速度、樁尖地層情況等進行動態檢測并詳細記錄與及時反饋,以便校核設計,確定是否可以終孔,從而保證施工質量。
(6)承臺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中相關要求執行,防止大體積承臺澆筑出現開裂現象。
(1)墻體澆筑。擋土墻多采用C25鋼筋混凝土澆筑,當大體積基礎混凝土平截面過大,不能在前層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澆筑完成次層混凝土時,可分塊進行澆筑,各分塊平均面積不宜小于50 m2,高度不宜超過2 m。
(2)墻身變高方式。由于路線縱面變化及為保證承臺同一高程,一段擋墻內墻身高度也不同,按墻高值大的一端從標準圖中選取擋墻尺寸及配筋,全段擋墻內基礎頂面寬度不變,墻身頂寬、底寬及墻外立面坡度不變,擋墻墻背坡度漸變,從而實現墻身變高。
(3)墻背填筑。當墻背處地面橫坡較陡時,應采用開挖臺階處理。待砌體砂漿強度達到75%以上,方可進行墻背回填,回填應均勻,攤鋪要平整,并設不小于3%的橫坡,逐層填筑、碾壓夯實,不允許向墻背斜坡填筑。
墻背填料的壓實效果應達到所在路基相應高度處的壓實度,墻背填料的基底壓實度不應小于85%。
(4)沉降縫施工。沉降縫寬度為2 cm,接縫均須垂直,并且縫兩側砌體表面需要平整,不能搭接。
接縫中需填塞瀝青麻絮等防水材料,防止砌體漏水。可貼置在接縫處已砌墻段的端面,也可在砌筑后再填塞,但均需沿墻壁內、外、頂三面填滿、擠緊。填塞深度均不得小于15 cm。
沉降縫設置位置根據下部承臺長度,在兩段承臺連接處設置擋墻沉降縫。
4.3.1 注意事項
(1)錨索施工順序為測放孔位→鉆孔(墻身預留孔位)→錨索制安→注漿→挖槽→支模→綁扎鋼筋→混凝土澆筑→養護→錨索預應力張拉、鎖定。
(2)錨索孔位測放力求準確,偏差±3 cm,鉆孔傾角按設計取定,允許誤差不超過±1°;考慮沉渣影響,為確保錨索深度,實際鉆孔深度應大于設計深度1.0 m。
(3)錨索成孔嚴禁帶水鉆進,以確保鉆孔施工不至惡化邊坡條件,鉆進過程中,應對每孔地層變化(巖粉情況)、進尺速度(鉆進、鉆壓等)及一些特殊情況做現場記錄,若遇塌孔,應立即停鉆,進行固壁灌漿處理24小時后重新鉆進。
(4)錨索孔徑130 mm,成孔后不小于該值。鉆進完成后須用高壓空氣(0.2~0.4 MPa)進行清孔,以免降低水泥砂漿與孔壁巖體的黏結強度。
(5)錨索材料采用高強度、低松弛、環氧全噴涂無黏結預應力鋼絞線,直徑φ=15.24 mm,強度為1 860 MPa,要求順直、無損傷、無死彎。
(6)錨固段須除銹、除油污,按設計要求綁扎架線環和箍線環(箍線環用8號鉛絲繞兩圈),架線環與箍線環間距1.0 m,相間分布,箍線環僅分布于錨固段。
(7)錨索下料采用采用砂輪切割機切割,避免電焊切割。考慮到錨索張拉工藝要求,實際錨索長度要比設計長度多留2.0 m,即錨索長度L錨=L錨固段+L自由段+2.0 m(張拉段)。錨具采用OVM15-6型(包括錨板、墊板、螺旋筋等)成套錨具,墊板不得使用鑄鐵板代替。
(8)錨索孔內灌注M30號水泥砂漿,灰砂比1∶1,水灰比0.38~0.45,砂漿體強度不低于30 MPa。采用從孔底到孔口返漿式注漿,注漿壓力不低于0.4 MPa,當砂漿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進行張拉鎖定,在砂漿未完全固化前不得拉拔和移動錨索。
(9)錨索張拉前必須對張拉設備進行標定,正式張拉前先對錨索進行1~2次試張拉,荷載等級為0.1倍的錨索設計拉力。
(10)錨索設計荷載為600 kN,鎖定荷載為500 kN。錨索分五級張拉,每級荷載分別為設計拉力的0.25、0.5、0.75、1.0、1.1倍,除最后一級需要穩定10~20 min外,其余每級需要穩定5min,并分別記錄每一級鋼絞線的伸長量。在每一級穩定時間里必須測讀錨頭位移3次。張拉后若發現有明顯的預應力損失,應及時補張拉。建議分7 d、15 d、21 d進行補張拉,最后整個邊坡整體張拉一次并鎖定。
(11)當張拉到最后一級荷載且變形穩定后,卸荷至鎖定荷載鎖定錨索。錨索鎖定后,切除多余鋼絞線,用C20混凝土及時封閉錨頭。
(12)錨頭節點處坡面務必采用C25混凝土找平,厚度確保不小于10 cm。
4.3.2 錨索拉拔試驗
(1)根據預應力錨索設計與施工規范,在施工前必須進行錨索現場拉拔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驗證設計錨固長度是否滿足要求。
(2)試驗要求做一組拉拔試驗,每組3孔,孔深不小于15 m,錨固段各取6、8、10 m,試驗必須為破壞試驗。
隨著我國公路網的完善,許多國省干線公路的拓寬改造迫在眉睫,很多老路的路基寬度達不到擬建路基的寬度,尤其在臨河、臨崖、橫坡陡峭段,由于落差大、河道不能侵填改移等原因,路基寬度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目前沒有固定的模式,采用什么樣的拓寬方案也是一項復雜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體項目中老路基拓寬的案例,提出了樁基擋墻拓寬路基措施在設計、施工中的幾點建議和注意事項,供大家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