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東
(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斜拉橋是現代橋梁建設領域的主要形式,梁體、索與塔三部分結構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穩定性的結構體系,可提升主梁彈性支承水平,有效控制梁體彎矩,且在減輕結構自重等方面具有優良應用效果[1]。
六安市壽春西路橋工程,建設于城市主干道,為雙向六車道。主橋主梁是重要構成部分,含鋼箱梁段、鋼-混結合段及混凝土現澆段三部分。本工程引入貝雷架支架法,設置主塔與副塔各2個。采取了液壓爬模技術,可滿足塔柱模板施工要求。基于主橋結構形式,采取的是先梁后塔的工藝流程。引橋工程中,主梁使用預制箱梁,通過架橋機的輔助完成施工作業。
以內力為核心控制指標,輔以變形控制措施,從而保證主動頂撐預頂力的合理性。若為雙向傾斜形式的橋塔,在確定理論預頂力時應充分考慮到多方面內容,該值必須能夠抵消自重和施工荷載。預頂力不可偏大,否則將對塔柱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使其發生大幅度的橫橋向位移現象。此條件下若持續澆筑塔柱混凝土,將導致其內側塔壁截面形成相對較大的附加拉應力,而該處恰好是配筋較薄弱的區域,因此易形成受力裂縫。
(1)頂撐材料的數量應盡可能少,要求具有較大的剛度,可選擇Q235或更高等級的鋼管,單個頂撐截面可設置2根鋼管(規格應具有一致性)。頂撐剛度的控制主要考慮到的是施工受力需求,豎直平面內的鋼管應維持穩定狀態,具體可采取增設豎向支撐的方式。對于水平面的鋼管,可通過水平型鋼平聯的方式實現穩定連接。
(2)頂推作業采取的是機械千斤頂,確定具體的頂推位置后將千斤頂安裝到位。為順利完成頂推,需要保證油壓千斤頂具有足夠良好的工作性能,例如頂推噸位大、施工便捷、穩定性好等。頂撐施工的干擾因素較多,油壓千斤頂持力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狀態,甚至需要經過長達數月的時間油壓才可維持穩定。鑒于此,在油壓千斤頂頂推到位后,需使用型鋼在頂推處焊接,以達到維持穩定的效果。
具體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主動頂撐工藝流程圖
步驟1:①設備進場,精確測量并放樣,為各項施工做好準備;②搭設棧橋與鋼護筒,組織人員施作鉆孔灌注樁;③承臺施工作業;④根據鋼管樁施工要求,搭設支架,并組織人員施工下塔柱與過渡墩。
步驟2:①根據主梁施工要求,為之搭建支架并實施預壓處理;②拼裝鋼箱梁,完成模板安裝、鋼筋綁扎等準備工作;③澆筑主梁,遵循的是縱向分段依次澆筑的方法,單段長15~20 m;④拼裝塔吊。
步驟3:①根據橋塔施工要求,為之適配液壓爬模系統及相關支撐裝置,并完成澆筑;②設置斜拉索,調整預埋件;③預應力張拉,以施工方案為指導,結合現場情況確定合適索力;④完成主、幅塔柱施工,兼并組織人員張拉斜拉索。
步驟4:①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索力;②將主梁支架等無需使用的裝置拆除,并做好索力、主塔應力的檢測工作;③橋面系施工作業,配套附屬設備;④結合施工要求靈活調整索力;⑤最后檢驗成橋索力,無誤則滿足成橋要求。
本斜拉橋工程中,主塔施工選擇的是液壓自動爬模的工藝方法,下塔柱分段依次施工,單段4 m。受到塔柱雙向傾角偏大的影響,大懸臂施工將明顯改變拉索的狀態,該處尚未張拉時便出現極為明顯的傾覆彎矩。為解決此問題,使用豎向主動頂撐技術,可提升塔柱施工作業安全性,并確保線形合理性。
頂撐裝置要具有穩定性,選擇的是豎向鋼管結構,形成框架結構以達到增強塔柱穩定性的效果,具體措施為臨時固結豎撐與塔柱。本次施工所用豎撐在強度與剛度上都較為良好,塔壁處的預應力施加作業選擇的是千斤頂裝置,能夠解決中塔柱附加應力過度集中的問題。由雙向傾斜橋塔的特點可知,其受2個方向自重的影響,加之施工中產生的荷載,極容易形成附加應力,且此問題在無索區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中塔柱按懸臂梁結構考慮,分析此條件下根部角點的狀況,提出該處的拉應力計算公式,具體見式(1):
(1)
式中:σ為頂撐拉應力,N/m2;Mx、My為順橋向、豎橋向的彎矩,kN·m;Ix、Iy為順橋向、豎橋向截面慣性矩,kg·m2;yx、yy為順橋向、豎橋向截面中性軸到受拉邊緣的距離,m;N為軸力,kN;A為中截面面積,m2;K為安全系數;R為極限拉應力,MPa。
根據本橋豎向主動頂撐的結構形式,在對其進行受力分析時,應建立在澆筑最不利工況的前提下,分析應力分布情況。此時考慮的是塔柱最大拉應力[2],以該值不超過1 MPa為基本要求。結合工程特點確定最不利工況,指的是尚未張拉前,編號為17的模板結束安裝這一時段。將線形控制作為主要目標,根據塔柱傾覆彎矩的特點,假定頂撐力具備完全平衡該彎矩的能力,且此處尚未受到壓應力(源自于混凝土自重)的影響,若達到該假定條件,則為理想狀態。
由于傾斜橋塔建設規模較大,基于降低難度、控制用料的目的,將應力控制作為主要途徑,并輔以線形控制措施。根據塔柱根部拉應力的特點,確定其來源形式,即傾覆彎矩引起的拉應力扣除混凝土自重而得,此部分壓應力應得到有效地均衡,根據此特點得知,所需頂撐力有所減少,解決了豎向主動頂撐作業難度大的問題,塔柱施工安全狀況優良。
鋼管樁支架搭設作業使用的是φ800×10 mm鋼管,并于下部施作擴大基礎。鋼管平聯選擇的是φ273×6.5 mm鋼管,支架平聯選擇的是φ480×10 mm鋼管。搭建樁頂支架,設置橫梁與縱梁,并于上部鋪設適量分配梁,在塔柱反力架的作用下,可實現有效的傳力。
共設置三級頂推力架體,具體為:第一級架體,具備向塔肢提供豎向頂推力的能力,分別為5 000 kN,此處作用點高度為20.5 m,結束第7節塔柱模板安裝后即可設置該架體;第二級架體,提供的豎向頂推力與前述一致,作用點高度提升至32.5 m,結束第10節塔柱模板安裝后即可設置該架體;第三節架體,此處提供的豎向頂推力最大,均可達到7 500 kN,同時對應的作用點高度也明顯提升,為46.81 m,結束第14節塔柱模板安裝后即可設置該架體。
支架工程中,鋼管是重要原材料,考慮到尺寸較大的特點,立桿下料長度確定為9 m(依據實際使用要求,部分為12 m),重量對應為1.75 t或2.35 t,所有鋼管均通過法蘭盤實現穩定的連接。通過塔吊的作用提升鋼管并到達指定位置,經搭接后形成立桿體系。完成首層立桿施工作業后,需對其平聯,再安排人員施工后續層。鋼管斜桿首先根據使用要求在指定場地拼接,形成整體構件后通過汽車吊將其提升至指定位置,焊接并平聯定位,最終結束整個操作。豎向主動支架的安裝如圖2所示。

圖2 豎向主動支架立面圖
(1)主動頂推加載作業時,遵循的是分級原則。
(2)在支架結構的基礎上增設型鋼,目的在于為塔柱反力架安裝創造良好條件。
(3)主塔上預埋鋼板,可實現與反力架的穩定連接。
(4)結束各塔節施工后,檢驗該處混凝土強度,符合設計要求后再向上移動模板,經過此操作令鋼板外露,現場吊裝反力架,將其與預埋鋼板連接成整體結構。
(5)設置數顯液壓千斤頂,以實際數值為指導,持續頂推最終滿足設計要求。
(6)頂推后,對塔柱反力架采取加固措施。
(7)卸載千斤頂,此處分多級完成。
(1)鋼管樁所處位置應足夠合理,設置豎向鋼管樁時重點控制垂直度指標,誤差在1%以內;同時,斜向鋼管施工時則要注重對傾角的控制,要求該處誤差在±0.5°內。
(2)鋼管立柱上安裝了牛腿結構,應加強對該處頂標高的檢測。
(3)遵循千斤頂同步頂推的原則,提升塔柱反力架的協調性,令其受力均勻。
(4)檢測頂推力,若該值上升至最終值的80%,后續每級施加后均要給予30 min的觀測時間。
(5)以實測數據為基本參考,在此基礎上靈活控制頂推力,重點分析關鍵點的線形、應力情況,若快要滿足設計要求時,則適當放慢頂推速度,最終達到預期效果[3]。
(6)轉換受力體系后,需全面檢驗所有可調節鋼楔塊,其必須達到楔入緊密的狀態,從而提升構件受力均勻性。
主動頂撐支架的優勢體現在鋼材用量少、施工時間短、現場作業環境安全等多個方面,在大傾角斜塔柱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可有效控制傾覆彎矩。合理應用主動頂撐技術,可為斜拉橋的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從而創造高品質工程項目,推動現代橋梁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