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駿嬌

奢香古鎮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搬遷群眾接送孩子上下學。
深冬時節,大方縣奢香古鎮卻美景依舊,一棟棟獨具彝族元素的房屋、一條條民風十足的街道與螺旋狀的花海梯田相伴。古鎮里的雜貨鋪、手工坊、美食街一大早就開始熱鬧起來。
作為大方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奢香古鎮里居住著2880戶1.25萬人。面對龐大的搬遷人口,奢香古鎮以黨建為統領,著力建設“五個體系”,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不斷加快搬遷群眾市民化步伐,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漫步古鎮,超市、特產店、藥店等商鋪應有盡有,扶貧微工廠、街道服務中心、希望小課堂等社區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看到古鎮發展得越來越好,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更多的搬遷群眾一起推廣好本地的特色文化。”25歲的彝族女孩龍恩碧說。
龍恩碧一家是2017年搬遷到奢香古鎮的。2018年,龍恩碧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奢香古鎮創業,借助古鎮旅游資源優勢,在社區黨支部的幫助下建起了自己的彝族服飾店,手工制作當地特色的服裝、飾品等進行銷售,帶動周邊15名搬遷群眾實現就業。
“我們將‘旅游+文化+創業’貫穿于落實就業創業服務工作中,通過將脫貧產業送到家,引導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大方縣順德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永利介紹。
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這句話在搬遷戶王巡身上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珠繡制作車間,王巡正忙著趕制手中的新訂單。王巡告訴記者,搬到古鎮后,不僅住上了寬敞漂亮的房子,家里的3個小孩也能就近上學,自己還能在家門口掙錢。
“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漂亮房子,但我們不能依賴黨和政府一輩子,要脫貧致富,主要還得靠自己?!比缃瘢跹裁刻煊?00元的收入,加上丈夫每月務工近350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在奢香古鎮,像龍恩碧、王巡一樣過上幸福生活的搬遷群眾還有很多,古鎮通過探索建立黨組織帶強、合作社帶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兩帶三治’社區治理體系,引導搬遷群眾由農民向市民轉變?!贝蠓娇h九驛街道辦事處主任方基澤介紹,為讓搬遷群眾安身又安心,大方縣在安置點設立街道辦事處,成立街道黨工委,積極引導搬遷群眾參加培訓、就業或自主創業,讓搬遷群眾逐漸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轉變。
“十三五”期間,貴州累計實施搬遷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4.33萬人。為確保搬遷群眾“水土相服”,貴州把建強組織作為關鍵一招,按照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移民群眾到哪里,黨的組織就跟進到哪里的要求規范設立黨的領導機構、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配強安置地干部隊伍,把黨組織“四梁八柱”立起來。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在縣城集中安置地設立街道辦事處61個,成立街道黨工委48個、黨委12個,全省873個管理單元共成立黨總支46個、黨支部663個,劃分黨小組74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