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陸青劍 實習生 / 楊簡 王西
3年來,“中小型作品創作生產三年扶持計劃”共計涌現108部原創作品,其中產生聲樂、舞蹈、戲曲、話劇小品、器樂、雜技等不同藝術門類獲獎作品43部,參與創作藝術類人才共約1500人次,為推動貴州舞臺藝術原創能力提升,培養貴州優秀創作、表演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黔山冬色起寒象,人文暖意浸觀山。2019 年12 月1 日,在位于貴陽市觀山湖區中天會展城8 號展館的綜合排練廳,一場絢麗激越的文藝節目展演正在上演。當第13 個節目《月下婆娑》奏出最后一個音符,宣告“中小型作品創作生產三年扶持計劃”2019作品終評活動圓滿結束,也意味著連續3 年推進的這項扶持計劃落下大幕。
貴州省歌舞劇院的對唱《山水行》、雙人舞《花開時》、群舞《行走的蘆笙》,貴州省花燈劇院的民族室內樂《好花·紅》、花燈小戲《脫貧之后》、貴琴六重奏《花開逢君》、男子表演唱《烏江船號》、花燈歌舞《月下婆娑》,貴州省話劇團的小品《扶貧是扶志》《扶貧趣事》,貴州省雜技團的集體柔術《春枝》、高椅《奮斗的青春》、蹬傘《黔山春韻》等13個節目,均為貴州文化演藝集團旗下4 家演出單位選送。大多為現實題材,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或頌唱多彩貴州之美,或展現生活日常之態,或凸顯脫貧攻堅之志,或展現民族文化之魅,集中反映了一年來貴州文化演藝集團的新路探索和藝術努力。

陸青劍《行走的蘆笙》劇照。
不管是歌曲、小品還是花燈、雜技,這些節目都將人民文藝為人民這一理念落實在具體的內容上,如《脫貧之后》《扶貧是扶志》《扶貧趣事》,講述的是貴州脫貧攻堅戰場的生動故事,有血有肉,令人感動;《行走的蘆笙》《花開逢君》《好花·紅》則是民族文化的生動展現,不落俗套,頗有新意;《山水行》《花開時》《黔山春韻》具有濃烈的貴州風,立意深遠,沁人心脾;《奮斗的青春》《月下婆娑》聚焦新時代之下的貴州人風貌,代入感強,令人眼亮。
從節目構成來看,反映的社會生活廣闊、歷史層面久遠,觀眾既看到了反映苗族先民遷徙的艱苦生活,百年烏江船工們的辛勤勞作,也看到了長征路上紅軍和貴州老百姓的深情,改革開放初期送變電工人的辛勤勞動,以及脫貧攻堅路上豐富的社會生活。
經過激烈角逐,《行走的蘆笙》《烏江船號》獲一等扶持節目,《奮斗的青春》《花開時》《脫貧之后》獲二等扶持節目,《春枝》《月下婆娑》《扶貧趣事》《花開逢君》獲三等扶持節目,《扶貧是扶智》《黔山春韻》《山水行》《好花·紅》獲優秀扶持節目。其中,《行走的蘆笙》以其鮮明的貴州表達和強烈的視覺效果,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愛節目。
演員是節目成功的核心要素。此次展演中,4 家單位的演出人才表現不凡,其中,鄧承群獲最佳音樂創作獎,羅代航獲最佳導演獎,程思佳獲最佳舞蹈表演獎,陳軍獲最佳聲樂表演獎,蘭庭鈺獲最佳雜技表演獎,吳迪獲最佳器樂表演獎,胡慧華獲最佳小戲表演獎,齊穎獲最佳小品表演獎。
“中小型作品創作生產三年扶持計劃”已凝聚成一個響亮的品牌,推出的節目可圈可點。3 年來,該計劃共計涌現108 部原創作品,其中產生聲樂、舞蹈、戲曲、話劇小品、器樂、雜技等不同藝術門類獲獎作品43 部,參與創作藝術類人才共約1500 人次。

陸青劍《好花·紅》劇照。
2017 年,貴州文化演藝集團以“創新·實驗·探索”為主題,鼓勵集團藝術工作者對舞臺藝術進行實驗探索、嘗試跨界融合。2018 年,該集團以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脫貧攻堅、中國夢為主題,推出一批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中小型作品。2019年則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主題,深入挖掘貴州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陽明文化,聚焦中國夢,突出“四個謳歌”,貼近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火熱實踐、脫貧攻堅巨大成績開展創作生產。
貴州文化演藝集團藝術生產部主任王松雪連續3 年都參與該項計劃,她感受深刻地說:“第一年計劃實施的時候側重于民族文化的展現;第二年在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探索和創新;2019 年是貴州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我們在立意上力求有高度,在選題上力求有深度,從演出的效果來看,我們基本達到了這個目標。”
貴州表達呈現歷史,記錄時代
“中小型作品創作生產三年扶持計劃”2019 作品終評活動,采取現場觀看演出打分的方法進行評判,陳頌英、羅運琪、楊小幸、沈毅、賀祝平、樊逸晴、管兵7 名評委來自傳媒界、藝術界和高校,均為貴州知名專家。對剛剛結束的終評活動,大家一致表示,本次推出的節目,大氣而精致,震撼而鮮活,有濃郁的時代和生活氣息。
高級編輯、省管專家陳頌英長期關注貴州文藝創作。他說,此次推出的13 個節目,展現了貴州文化演藝集團在創作、演出上新的面貌。三年扶持計劃,推出了很多優秀作品,一些新型人才也在成長。他認為,2019 年推出的節目,有亮點、有特點,也有痛點、有難點。總體來說,創新手法很新鮮,表現形式很講究,這為今后的創作和演出做了很好的儲備。從表演層面來看,演員的表現十分出色,藝術魅力很感人。“優秀的作品是需要反復打磨才能成為精品的,即使得分很高的《行走的蘆笙》《烏江船號》等節目,也都還有提升的空間,還可作進一步打磨。”
一級導演、省管專家樊逸晴認為,貴州文化演藝集團推出的“中小型作品創作生產三年扶持計劃”,對貴州的文藝發展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它為貴州的藝術家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是一個實質性的、立竿見影的資助。雖然資助經費不多,但它可以把選出來的有潛力、有生命力、有藝術前途的作品作進一步提升,并將其打造成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