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覃淋
貴州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通過專業技術人員下基層、定向招聘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東西部人才協作三大舉措,破解生產技術難題、激活就業內生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寒冬時節,走進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青杠村有機蘿卜種植基地,余慧明正在查看蘿卜生長情況,“今年這批蘿卜長勢很好,一定能有個好收成”。
余慧明是一名農技人員,2018年來到青杠村流轉土地462畝建設有機標準化畢節白蘿卜示范園。建成后,長期帶動當地剩余勞動力151人就業,每年臨時用工6000人次以上,村民每戶年增收2.5萬元以上。
脫貧攻堅,人才為先。近年來,貴州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通過專業技術人員下基層、定向招聘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東西部人才協作3大舉措,破解生產技術難題,激活就業內生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我將自己的十幾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再到基地務工,一年收入有3萬多元,生活根本不用愁。”正值蘿卜采摘季,青杠村村民王永琴一邊收蘿卜,一邊和其他人議論著種植蘿卜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寬敞平坦的公路、錯落有致的村莊、標準化的產業基地、荷包漸鼓的村民……一切改變,都要從余慧明的到來說起。
余慧明是畢節市七星關區農科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七星關區碧秀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從事蔬菜種植相關工作31年。她了解到2018年3月頒發的《貴州省支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助力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相關政策后,決定甩開膀子大干一場。
立足土壤、氣候、環境等資源優勢,她來到青杠村流轉土地種植大白蘿卜,以提供工作崗位、流轉土地參與入股等方式幫扶貧困戶66戶300人。2019年1月,基地種植的5萬公斤蘿卜遠銷迪拜,一時聲名鵲起,贏得省委書記孫志剛的點贊,也讓畢節大白蘿卜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的一張亮麗名片。
有了政策保障,技術人員放開膽子干實業,成為傳播農業技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
33歲的赫章縣農牧局技術人員李開陽,在赫章縣雙坪鄉安山村發展半夏產業500畝,年產值960萬元,帶動周邊鄉鎮村民130余人常年在基地務工,每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
黃平縣農業農村局干部吳弟國,在重安鎮馬場村創辦生豬養殖場,存欄生豬4100頭,實現經濟效益520萬元,帶動325戶貧困戶1300余人脫貧。
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貴州省再次聚焦脫貧攻堅一線技術人才短缺難題,推出升級版政策。2019年11月14日,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了《鼓勵支持有關人員到貧困地區領創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助力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多措并舉鼓勵和引導有關人員向農村流動,扎根農村、服務農業。
截至目前,全省共鼓勵支持406名專業技術人員到貧困地區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涉及產業項目397個;投入資金4.5億元,撬動產業項目資金16.3億元;帶動貧困地區3.5萬人就業,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7069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系著老百姓的錢袋子。
“為加大大連市對六盤水市東西部幫扶力度,經大連市委、市政府決定,拿出大連市區縣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0個招聘名額,面向六盤水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進行定向招聘……”2019年11月21日,六盤水市人社局官微發布了一則招聘信息。
“這次定向招聘門檻較低,不設專業限制,只要有本科學歷就可以報考,最大可能地照顧了六盤水市戶籍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水城縣人社局副局長丁龍武介紹,這是全國首例跨市招聘,考上后就是事業編制,對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來說是個難得的機會。

林民畢節市七星關區碧秀佳蔬菜種植基地的白蘿卜喜獲豐收。
在晴隆縣沙子鎮扶貧工作站,舒伯鳳正在電腦上輸入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2016年,大學畢業的他通過事業單位定向招聘考試順利得到這份工作。
“感謝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現在我一個月工資有5800元,全家都脫貧了,今年我打算讓剛畢業的妹妹也參加定向招聘考試,繼續為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舒伯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從受益者到奉獻者,不僅體現了定向招聘的意義,更體現人社部門千方百計促就業的決心。
針對貧困家庭大學生子女就業難題,貴州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先后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我省貧困地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貴州進一步助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方案》《貴州省就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保障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及時就業。
據了解,接下來,貴州還將繼續深入推進貧困戶子女就業幫扶,通過落實相關制度政策幫助他們實現穩就業穩脫貧。
在銅仁市碧江區中醫院,說起藥劑科掛職副主任嚴志強,大家都豎起大拇指交口稱贊。嚴志強是江蘇昆山市中醫院的主管中藥師,2017年7月來到碧江區中醫院,與其他醫生一起幫助提升醫院綜合服務能力。
在對口幫扶工作中,嚴志強結合等級醫院創建這條主線,組織開展了多次大型活動,在抗菌藥物管理、課題申報、新技術引進、醫聯體互助、中醫文化推廣等方面取得不俗成效。
“當地藥材資源很豐富,但卻沒能物盡其用,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希望在幫扶期間多為當地的醫療事業貢獻力量。”嚴志強告訴記者,雖然家中雙胞胎孩子還很小,自己也很牽掛,但還是為能參與到扶貧事業中而驕傲。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是全國脫貧任務最重、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積最大的省份。東西部協作幫扶機制建立以來,雙方開展了大面積互派干部掛職鍛煉,專業技術人員幫扶、交流活動。2018年,東部幫扶省市選派援黔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4574人,接收貴州派出掛職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交流3873人。2019年以來,協作雙方互派干部掛職鍛煉650人次,東部幫扶城市選派1800余名專家教授和專業技術人員到貴州開展教育醫療、技能培訓組團式幫扶,智慧火花在黔貴大地上不斷閃現。
銅仁市萬山區第一小學副校長陸偉,帶領蘇州教育團隊為學校注入新鮮血液,先后為學校捐贈價值36000元的教研器材6套,利用遠程教育平臺開展教學活動,多次送教下鄉,為鄉村教師和孩子送去先進教學經驗。
杭州幫扶干部、黔東南州臺江縣人民醫院院長汪四花成功將東部發達地區管理新理念嵌入臺江醫院,新建學科平臺23個,新增和修訂制度、流程200余項,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研發112項,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切實解決了當地群眾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問題。
…………
政以才治,業以才興。貴州堅持以扶智抓脫貧,實施“走出去 引進來”人才戰略,引導人才到一線工作,開展醫療、教育、黨建、產業等扶貧服務,破解地區人才發展瓶頸。
“貴州當前已進入脫貧攻堅決勝期,在關鍵階段、沖刺階段,只有廣開門路、開渠引才,將扶貧轉化為扶智,才能更精準、更快速、更穩固地推進脫貧工作,助力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