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華姝
紅花崗區依托遵義會議會址紅色教育核心區,設置“長征故事墻”“黨史文化墻”“老城記憶”主題墻體,創新打造黨員政治生活街,通過紅色義務講解員講實物、實景、實例、實事,把革命傳統教育與紅色旅游有機融合,產生1+1>2的疊加效應。
紅色,是遵義的底色,更是紅花崗最亮麗的顏色。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以來,遵義市紅花崗區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深挖紅色資源,創新打造開放型紅色街巷、共享型紅色場館、集約型紅色課堂等政治生活場所,全方位、多維度激活紅色基因,持續燒旺紅色爐火,推動黨內政治生活熱起來,黨員黨性教育實起來。
譚金蓉今年72 歲,是紅花崗區老城街道年齡最大的一位紅色義務講解員。
“我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看紅色文化書籍和資料,并通過寫作、整理講稿,把相關史料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更順暢、生動地講給市民和游客聽。”說起義務講解,譚金蓉深有感觸,“每次講解我都會熱血沸騰,對聽眾、對自己都是一次凝聚力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帶給黨員群眾的不只是激動一陣子,而是震撼一輩子的能量積蓄。”
2019 年國慶期間,70 余萬游客到紅花崗接受紅色教育。
“600 多年前,遵義筑城時,建成了三街六巷九獅子的景觀。”“龍思泉走了,‘小紅’的故事流傳了下來。”……
紅色義務講解員譚金蓉面對著一張張或稚氣或青春或滄桑的臉,一遍一遍地講述著長征事跡、遵義故事,服務人數達5000 人次。
會址周邊,紀念公園、紅軍街、1935 文化園等如眾星輝映;湘江河畔,新建成的毛主席住居文化旅游綜合體破巷而出,一江兩景共同述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紅花崗區大力打造全國紅色文化旅游核心區,把紅色傳承與三產發展融為一體、整體推進,推進黨的歷史、紅色教育、感恩教育從場館走向街巷、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體內循環”走向“體外循環”,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知史愛國、知史愛黨、知史奮進。
紅色作底,彰顯紅城魅力。紅花崗區依托遵義會議會址紅色教育核心區,設置“長征故事墻”“黨史文化墻”“老城記憶”主題墻,創新打造黨員政治生活街,通過紅色義務講解員講實物、實景、實例、實事,把革命傳統教育與紅色旅游有機融合,產生1+1>2 的疊加效應。
以紅為源,紅花崗區把紅色教育、黨性教育貫穿普通黨員思想政治建設全過程,構建起“一核引領、多點聯動”的政治生活場館體系。
在社區,迎紅街道采取共駐共建辦法,在社區政治生活館設置黨員宣誓區、黨建責任區、黨建資源區、組織生活區、黨員教育區5 大功能區域,通過陣地共建、活動共辦,實現黨員共管、服務共商、難題共解。
“愛社區、建社區是黨員的責任,我將用一輩子來踐行,為建設幸福和諧社區作貢獻。”在紅花崗區蘭家堡社區,義務守林30 多年的退休黨員田茂祿在黨員承諾墻上寫下誓言,按下紅色手印。
沙河社區圍繞“我為何入黨、我為誰服務、我做了什么”的初心三問,整合6 村1 居資源,打造了集黨員讀書室、黨員活動室、黨員信息室、黨員初心室和黨群服務廳為一體的“四室一廳”功能場館,開設7個服務窗口,輻射服務11 個黨組織、233 名黨員,不斷凝聚和深化發揚長征精神、辦好沙河事情的價值追求。
在農村,巷口鎮依托中山村閑置陣地,以感恩課堂為載體,推出看一場紅色電影、聽一次紅色宣講、做一次紅色服務的“三個一”黨性教育課程,為鄉村建設發展聚共識、增動能。

師利平市民在紅花崗區海龍鎮李光小學政治生活館參觀。
一堂紅色黨課在中山村感恩課堂開講。“我們要發揚革命精神,讓紅軍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黨員王成忠聽完中山村黨支部書記講述的革命故事,備受鼓舞。
在鎮級黨校,按照有完善教學設施、有過硬師資隊伍、有常年辦學任務和工作運轉良好“三有一好”的標準,遴選“土專家”“田教授”,組建鄉村振興講師團,開設《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堅定政治信仰 不負村民厚望》等課程,采取季度督導、半年檢查、年終總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鎮級黨校高效運轉,破解普通黨員教育人員難集中、時間難統一、成效難提升等“三難”問題。
“以前,我對黨的認識不深刻,對黨員身份認識膚淺,沒有真正帶好頭。”清理雜草、清掃道路……坪橋村黨員王凱從曾經不愿干到如今當先鋒,他的改變讓群眾驚嘆。
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黨員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抓實?紅花崗區啟動了“雙百行動”,組建送學小分隊開展“1+1”送學,把黨的理論政策、黨的聲音傳遞到老黨員心坎上。
“黨組織到我家給我上黨課,給我佩戴黨徽,我很感動、很振奮。作為一名老黨員,思想上不能掉隊,要時刻聽黨話、跟黨走。”老城街道南門社區83 歲老黨員楊仁澤說。
路邊井蓋壞了有人換,通組路的垃圾有人掃,出山路的堡坎垮了有人修……群眾有所呼,黨員必有應。
“我把下水道堵塞的問題反映到社區,很快就得到解決,太感謝他們了。”家住南舟路遵團小區的王玉紅,對社區黨組織3 個工作日解決下水管道問題贊不絕口。
朝著問題去,奔著問題改。中山路街道逐一排查白楊洞社區電表箱線路,解決安全隱患;深溪鎮清江村下壩組通村公路因長期雨水沖刷導致邊坡垮塌,3 個月全面維修完工;巷口鎮聚焦水廠管道口徑小問題,積極推進飲用水管網改造,影響6 個村民組3000 余人的飲水問題圓滿解決……
平凡的小事也閃爍著黨性光芒。70 多歲老黨員何中信,義務清掃公路9 年。今年25 歲的年輕黨員、鄉鎮醫生張江華,不管天晴下雨,都會背著聽診器、測壓儀,每月定時給貧困群眾送醫上門。60 多歲的老黨員魏其祥義務清理垃圾池……
黨員政治生活場所現已成為群眾問題的“中轉站”,通過群眾點單、組織派單、黨員接單,實現了黨員教育與服務群眾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