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奉余
脫貧攻堅重在準、貴在精。三都始終圍繞“三精準”“三落實”“三保障”,靶向聚焦、精準發力,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攻克的困難,實現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牢牢掌握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制勝權。
作為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貴州省16個之一、黔南州唯一的深度貧困縣,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現實,三都干部群眾不畏懼、不退縮,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向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發起挑戰。經過不懈努力,三都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53%,1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出列村數量全州最多,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政黨之問、民族之問、三都之問”,奮力打造民族自治縣脫貧攻堅樣板,在水鄉大地書寫了一部壯麗史詩。
脫貧攻堅一路走來,三都始終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建立健全“1+7+9+91+2249”(1個縣級指揮部+7大戰區指揮部+9大業務專班+91個駐村工作隊+2249個網格)垂直管理體系,縣人大、縣政協主要領導和縣委常委任7個戰區指揮長,7名副縣級領導分別常駐7大戰區任常務副指揮長,縣委常委和副縣級干部任9個業務專班組長,縣直部門或鎮(街道)科級干部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全縣70%的干部共2745名全面下沉一線,組建91支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織密2249個網格,對全縣所有村所有農戶進行網格化管理。
脫貧攻堅重在準、貴在精。三都始終圍繞“三精準”“三落實”“三保障”,靶向聚焦、精準發力,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攻克的困難,實現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牢牢掌握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權、制勝權。
基礎設施是脫貧基礎。充分整合資金,著力解決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739個,鋪設自來水管道5430公里,解決31.7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及改造輸電線路1258.88公里、配電變壓器870臺,實現農村用電有保障;建設農村組組通公路1549公里,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全覆蓋;安裝光纖通訊線路4670公里,建設4G基站965個,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4G網絡覆蓋率達95%;架設“廣電云”光纜干線2800公里,實施電視村村通2.5萬戶,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安裝路燈1.54萬余盞,投放環衛設施2.78萬余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易地扶貧搬遷是有效途徑。堅定貫徹落實“六個堅持”,全面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當頭炮”。在10個安置社區建成住房12036套,完成“十三五”期間搬遷任務50119人,其中貧困人口36988人,搬遷量全省第七、全州第一,2018年度縣城安置點在全省綜合排名第一。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扎實推進“五個體系”建設,新建或改擴建安置點配套學校16所,建成移民安置點衛生室6個、衛生服務中心1個,引進9家企業入駐安置社區扶貧車間,通過勞務輸出、自主創業、產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解決就業2.7萬人,實現搬遷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產業革命是長遠之計。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現從輸血到造血。按照“四種三養一補充”發展思路,立足生態和區位優勢,以20個壩區為突破口,以庭院經濟、林下經濟為補充,以“村社合一”為依托,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出吉爾斯桑羊“1+7”飛地經濟、萬戶水寨“1+7”前店后基地經濟、蛛網式勞務組織等模式,在高山切割深、土地破碎的地區硬闖出了一條符合貴州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路子。同時,以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品牌優勢,著力打造“三都鄉籌”“同心康城”“三都興場壩”等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推黔貨出山。
志智雙扶是根本動力。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化拓展“一補三強”(補精神之鈣,強脫貧自信、強致富能力、強鄉村管理)黨建引領思想扶貧,以干部當家為抓手,采取村居環境整治“六看法”(一看地面二看墻、三看家具四看床、五看廁所和廚房、六看院落臟不臟),通過“小手拉大手”“巾幗行動”等活動,將村莊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與脫貧攻堅工作同步推進,徹底激發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2019年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實現雙提升,其中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作風建設是重要保障。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脫貧攻堅決戰中,牢固樹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理念,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錘煉過硬的干部作風,書寫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本色。制定脫貧攻堅正向激勵、負面懲戒“雙十條”規定,明確重點培養鍛煉、提高待遇保障、突出表彰獎勵、優先選拔使用等10項激勵舉措和堅決從嚴懲戒、嚴格責任連帶、堅持一案多查、一律問責到底等10個方面的懲處措施,調動干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2018年以來,從脫貧攻堅一線提拔干部92人,提拔到脫貧攻堅一線干部14人,首輪職級晉升中從脫貧攻堅一線晉升32人,并對因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免職14人。

韋永出三都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洞安置點。
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全面小康,決勝在合力。各級各界紛紛馳援三都,陸續輸送人財物到脫貧一線,匯聚眾志成城攻堅拔寨的磅礴合力。中央統戰部通過建立全國宗教公益慈善實踐基地、選派優秀干部、安排幫扶項目、資金等形式,組織開展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培訓2110人次,幫扶項目157個,幫扶資金1.1億元。廣州市黃埔區實施幫扶項目165個,幫扶資金超2億元,并選派一批黨政干部、教師、醫生駐縣掛幫,實施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引導172家企業與146個貧困村結成“一企一村”幫扶關系,實現貧困村、中心學校、中心醫院幫扶全覆蓋;創新開辦黃埔·三都民族班、黃埔·三都民族技工班,開創了東西部扶貧協作教育幫扶新模式。深圳有關企業連續20多年幫扶三都,累計捐資捐物達2億元,援建學校56所、鄉鎮衛生院10所、建設項目5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三都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以基礎設施完善為核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發展農村經濟為支撐、以水族文化保護為重點、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為載體、以鄉村治理有效為目標,立足于鞏固脫貧成果,兼顧長遠發展之策,著力打造有底氣、有顏值、有產業、有鄉愁、有希望的“五有”新鄉村,加快鄉村振興,不斷開創三都趕超跨越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