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云 ,朱永峰 ,魏 鵬
(1.淄博市水文局,山東 淄博 255000;2.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高青縣地處黃河之濱,北靠黃河與惠民、濱州相望,南依小清河與桓臺、鄒平相依,東鄰博興,西近鄒平,東西長47km、南北寬26km,總面積831km2。高青縣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南接山前沖洪積平原的前緣,地形較平坦,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坡降1/7000左右。歷史上黃河在該縣多次決口、泛濫,塑造形成了崗、洼相間分布的微地貌景觀,共有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緩崗地、微斜平地、淺平洼地和碟形洼地6種地貌類型。
地下水功能區劃分,一般以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的界線為基礎,再以行政區邊界進行分割,以此作為地下水功能區的基本單元。地下水一級功能區分為開發區、保護區和保留區3類。在一級功能區框架內,根據地下水的主導功能,繼續劃分地下水二級功能區,具體劃分體系見表1。

表1 地下水功能區劃分表
根據已有的山東省淄博市地下水功能區劃情況,結合高青縣當地地下水補給條件、含水層情況及其開采條件、水質現狀、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等實際情況,將高青縣地下水劃分為開發區和保留區2個一級水功能區。其中開發區又劃分為2個分散式開發利用區,保留區為1個不宜開采區,共計3個地下水二級水功能區。具體劃分結果見表2。

表2 高青縣地下水功能區劃表
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采用單項組分法進行評價,參評項目為pH值、電導率、嗅和味、渾濁度、肉眼可見物、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硫酸鹽、氯化物、鐵、錳、銅、鋅、揮發性酚類、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鎘、六價鉻、鉛共25個項目。
根據高青縣34眼淺層地下水監測井點水質檢測資料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符合Ⅳ類標準的有3眼,占總評價井點的8.8%;符合Ⅴ類標準的有31眼,占總評價井點的91.2%。說明高青縣淺層地下水質總體上較差,大多為Ⅴ類水,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等。
選用深層地下水監測井點12眼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符合Ⅲ類標準的有3眼,占總評價井點的25.0%;符合Ⅳ類標準的有4眼,占總評價井點的33.3%;符合Ⅴ類標準的有5眼,占總評價井點的41.7%,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硬度、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氯化物等。
根據以上地下水監測評價結果,水功能區水質現狀見表3。分散式開發利用區水質較差,黃河灘區為Ⅳ類,黃泛平原區以Ⅴ類為主,主要超標項目是總硬度、硫酸鹽、氯化物、氟化物、錳;不宜開采區水質差,為Ⅴ類,主要超標項目主要是總硬度、硫酸鹽和溶解性總固體。

表3 高青縣地下水功能區水質現狀表
1)分散式開發利用區地下水保護方案。一是控制分散開采量及開采量模數在目標開采量和可開采量模數之內。通過引黃、引江客水及非常規水源的置換利用,在用水需水增加的情況下,地下水量能得到有效控制,修復地下水環境。二是在分散開采區全面實行點、面源及內源污染防治,加強水土保持,搞好河流水污染治理,減少各類污染源和地表水體對地下水的污染影響。三是建立區域地下水監測網絡,對分散開采區地下水開采量、水位、水質全面監測,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及保護提供依據。
2)不宜開采區地下水保護方案。不宜開采區主要是高青縣境內的微咸水區,水化學類型復雜,礦化度高,不宜大量利用。通過引黃壓堿、咸淡交替和咸淡混合等方式,可維持一定量的開采,作為農灌和少部分工業用水。
1)新建引黃工程。黃河高青河段上游段有馬扎子引黃閘,下游段有劉春家引黃閘,兩閘分別為劉春家和馬扎子兩大引黃灌區的渠首閘,兩大引黃灌區已經運行多年。規劃在木李鎮北杜家村北建引黃閘1座,主要解決城區用水及涵養地下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引水口處節制閘、閘間引水渠道、黃河大堤處引黃閘和閘后引黃干渠四個部分組成。新建引黃干渠自引水閘至干二排,全長13km,其中東側4km,西側9km。
2)井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北部平原區是淄博市主要的糧食產區,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井灌水量大,屬于地下水漏斗區,實施井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對井灌區實施節水灌溉,采取滴灌、噴灌、微灌等技術,實施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生物節水技術相結合,有效節約農灌用水。規劃節水改造面積0.23萬hm2,分近期和遠期分步實施。
3)微咸水綜合利用工程。一是對其處理作工業用水。微咸水淡化技術就是把微咸水按特定的生產工藝流程淡化為標準飲用水的過程。二是與地表水和引黃水混合作為農灌水采用“清洪輪灌”法進行灌溉,“清”是指礦化度高的微咸水,“洪”是指淤積的洪水或引黃水。“清洪輪灌”就是用咸水和淡水交替灌溉,可有效防止土壤鹽漬化。
4)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工程。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山東省地下水限采區和禁采區綜合劃定方案的批復》,高青縣深層承壓水屬于超采區和禁采區,應分階段壓采。按照《山東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要求,2015—2020年,高青縣深層承壓水超采量壓減50%;2021—2025年,將深層承壓水超采量全部壓減,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基本消除,部分深層承壓水超采區水位有所回升,地下水生態得到明顯改善,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