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惠, 戴文遠, 3, *, 黃萬里, 3, 黃康, 徐乙文
基于“三生空間”的福建省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
歐惠1, 2, 戴文遠1, 2, 3, *, 黃萬里1, 2, 3, 黃康1, 2, 徐乙文1, 2
1. 福建師范大學濕潤亞熱帶生態地理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福州 350007 2.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州 350007 3.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 福州 350007
基于“三生空間”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 分析2011—2016年福建省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的時空分布特征, 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和障礙度診斷對各設區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承載力的耦合協調度及主要制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①2011—2016年福建省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整體變化不大, 閩東南沿海地區城市綜合承載力較高, 閩東北和閩西內陸地區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 ②2011—2016年各設區市“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相對較低, 以瀕臨失調和輕度失調為主; ③2011—2016年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制約因素主要分布于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 未來應加強這兩方面的發展。據此研究結果, 提出加強區域協作, 促進共同發展等協調福建省各設區市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三生空間”; 城市綜合承載力; 耦合協調度; 障礙度診斷
2019年1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 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加強協調性。城市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分別為城市的經濟發展、生活需要以及生態建設提供基礎, 健康的“三生空間”旨在尋找三者之間發展的最大公倍數, 使各空間實現共同進步, 最終達到最優的城市綜合承載力狀態[1], 這對于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承載力研究最初誕生于工程機械領域[2], 此后被人口學[3]、生態學[4]所采納, 后進一步延伸至地理學、資源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領域[5]。國內學者對承載力的研究從土地資源[6]、水資源[7]等單要素承載力發展到生態環境承載力[8]、資源環境承載力[9]等綜合承載力方面, 研究對象主要以城市[10]、城市群[11]以及省域[12]為主, 并關注了海岸帶城市[13]、資源型城市[14]、干旱區城市[15]等特殊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研究, 研究方法多從不同角度構建指標體系對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土地同時具有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功能[16]。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 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以來, 國內對于“三生空間”的研究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主要集中于“三生”用地的概念與內涵[17]、“三生”用地分類[18-19]、“三生”用地的時空格局與演變、優化[20-22]等。目前國內對于“三生空間”和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研究都已非常豐富, 但基于“三生空間”研究城市綜合承載力的還較少, 且“三生空間”耦合協調發展程度對實現城市綜合承載力最優化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福建省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主體省份,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質量良好,但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僅與同處于東南沿海的廣東、浙江等發達省份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且區域內部不同城市之間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影響區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因此, 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間”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對福建省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以及障礙因子進行分析, 以期為福建省各設區市“三生空間”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福建省簡稱“閩”, 位于中國東南沿海, 其東北、西北、西南分別與浙江、江西、廣東等省毗鄰, 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境內山地、丘陵廣布, 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0%以上,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2016年森林覆蓋率65.95%, 居全國第一。福建省下轄九個區市, 分別為福州、廈門、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龍巖以及寧德, 其中福州和廈門是區域內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本研究范圍是各設區市市轄區部分(圖1)。九個設區市土地面積20683 km2, 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6.71%, 截止2016年擁有常住人口1411.54萬人, 占福建省總人口的36.44%; GDP12668.71億元, 占全省GDP總值的44.42%, 是福建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
土地利用具有生產、生活、生態功能, “三生空間”指各功能空間。生產空間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而獲取產品與服務的空間, 其核心是滿足城市居民的經濟需求; 生活空間是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空間承載、保障人居功能的空間, 而生態空間則是城市中受人類影響的自然界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水、土地、大氣等自然要素, 這類要素是分化出生產、生活空間的基礎, 是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發展前提[1]。根據“三生空間”的功能和“生產空間集約高效, 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要求, 遵循科學性、代表性、數據可獲取性的原則, 借鑒已有關于“三生空間”和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研究成果, 從中選取出現頻率較高, 且符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功能和福建省實際情況的23個指標來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生產空間承載力方面分別從效率性和集約性來體現, 主要表現在GDP增長及用地、用水效率等方面; 生活空間承載力從生活宜居性和便利性來體現, 主要表現在生活用水、公園綠化、道路以及科教文衛等基礎設施方面; 生態空間承載力分別從水資源利用、土地資源開發強度以及空氣質量方面反映。

圖1 福建省各設區市行政區劃圖
Figure 1 Map of district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1—2016)、《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0—2015)以及《福建統計年鑒》(2011—2016)和福建各市統計年鑒、歷年統計公報等,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降水量折合水量、工業SO2排放量以及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由于缺少市轄區數據, 以全市數據代替, 其余為市轄區數據。龍巖空氣優良率指標數據缺失, 以其他設區市平均值代替; 泉州2011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9.81)存在明顯問題, 根據年均增長率進行修正。其余缺失數據由已知年份數據增長率計算得出。
2.2.1 熵值法確定權重
熵值法以整體的觀念去度量各變量所包含的不確定性, 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評價分析中的不確定性, 使評價更具有客觀性[23]。本研究采用熵值法確定各指標體系權重(表1)。具體步驟如下:

表1 基于“三生空間”的城市綜合承載力指標體系
(1) 數據標準化


為了方便起見, 標準化后的數據仍記為X。
(2) 計算第項指標下第個城市占該指標的比重。

(3) 計算第項指標的熵值。

(4) 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

(5) 確定指標權重。
2.2.2 城市綜合承載力
采用加權求和的方法對城市綜合承載力(UCCC)進行測算,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為第個子系統中第個指標的標準化值,W為第個子系統中第個指標的權重,W為子系統的權重。
2.2.3 耦合協調度
耦合協調度描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相互作用影響的程度, 耦合作用和協調程度決定了系統發展狀況[24]。借鑒物理學中耦合度模型并結合李宗陽等[25]的研究成果, 分析城市綜合承載力中三個子系統的耦合程度。


但耦合度只能說明“三生空間”承載力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強弱及其相關性大小, 無法反映系統內部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 另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 以分析城市綜合承載力3個子系統交互耦合的協調程度。


2.2.4 耦合協調度分級
借鑒廖重斌[26]的研究成果, 將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個等級, 以更清楚地顯示各市“三生空間”承載力耦合協調程度。具體如表2。
通過障礙度診斷分析確定影響福建省城市綜合承載力的主要驅動因素。障礙度診斷采用因子貢獻度、指標偏離度和障礙度三個指標進行分析診斷。因子貢獻度(F)代表單項因素對總目標的影響程度, 即單因素對總目標的權重; 指標偏離度(V)表示單項指標與城市綜合承載力之間的差距, 設為單項指標標準化值與 100%之差; 障礙度(B、M)分別表示分類指標和單項指標對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影響值, 該指標是城市綜合承載力障礙診斷的目標和結果[27]。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表2 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

式中,X為單項指標標準化值;

式中,M表示單項指標障礙度,B表示分類指標障礙度。
根據各指標標準化值和權重得到各設區市綜合承載力得分和三生空間承載力得分平均值(表3、圖2)。根據表3、圖2, 2011—2016年間福建各設區市綜合承載力較穩定, 整體起伏不大。9個設區市中, 福州、廈門、漳州以及莆田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高, 泉州、三明、南平、龍巖以及寧德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從空間布局來看, 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于閩東南沿海地區的城市, 而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的區域主要分布于閩東北部以及西部內陸地區的城市。

表3 2011—2016福建省年各設區市綜合承載力

圖2 2011—2016福建省年各設區市“三生空間”承載力
Figure 2 Bearing capacity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of district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6
福州、廈門作為福建經濟最發達的兩個中心城市, GDP較高且第三產業發達, 城市發展已達到一定水平, 城市基礎設施較完善, 公園綠化、醫療衛生等能較好地滿足需要, 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大部分設區市, 生產、生活空間承載力較高。漳州和莆田分別位于廈門和福州周邊, 兩個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產生的輻射作用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漳州是9個設區市中生活空間承載力最高的城市, 主要體現在人均道路面積較大, 道路亮化度較高。而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的三明、南平、龍巖以及寧德, 其經濟發展較緩慢是主要障礙因素, 且市政基礎設施、道路交通相對不完善, 科教文衛事業發展水平較低, 但這四個設區市土地開發強度均較低, 建成區面積較小, 且四個設區市均重視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 市區內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好的維護, 因此生態空間承載力相對較高。其中, 南平是九個設區市中生態空間承載力最高的城市, 截止2016年南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2%, 居全省第一, 是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降水豐沛、空氣質量優良, 提升了生態空間承載力。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泉州市是福建省經濟最發達設區市, 但其市轄區的GDP排九個設區市的第3位(2016年), 加之泉州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 城市建設導致土地開發強度大, 工業快速發展造成工業SO2、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大, 對生態空間承載力造成壓力, 所以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
根據各設區市“三生空間”承載力耦合協調度計算結果(表4、圖2)以及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表2), 可以發現福建各設區市“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基本處于瀕臨失調和輕度失調狀態, 且總體變化不大, 與前文各城市綜合承載力變化趨勢相近, 可見福建各設區市“三生空間”發展較不均衡。
各設區市中, 福州、廈門、莆田和漳州處于瀕臨失調狀態, 而三明、泉州、南平、龍巖以及寧德已處于輕度失調狀態。9個設區市均處于失調與協調的過渡狀態, 與各設區市綜合承載力程度基本吻合。瀕臨失調的4個設區市中, 莆田“三生空間”承載力耦合協調程度最高, 平均值達0.417, 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承載力相對協調; 福州、廈門經濟較發達, 生產、生活空間承載力較高, 但同時由于土地開發強度較大(13.61%, 23.66%), 且年降水量折合水量相對較少, 導致生態空間承載力相對較低, 總體處于瀕臨失調狀態。輕度失調的5個設區市, 泉州“三生空間”承載力耦合協調度最低, 6a來其生態空間承載力均處于全省末位, 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擴張對生態空間的威脅; 其余設區市主要以生產空間承載力為最低, 是經濟水平較低且發展較緩慢所致。

表4 2011—2016年福建各設區市“三生空間”承載力耦合協調度

圖3 2011—2016年福建省各設區市“三生空間”承載力耦合協調度
Figure 3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of district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6
通過福建省2011—2016年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主要障礙因子診斷及障礙度計算結果平均值(表5)可以發現, 2011—2016年,1(地區生產總值)、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4(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一直是阻礙城市綜合承載力發展的主要因素,13(人均道路面積)、16(每萬人擁有的基礎教育學校數)緊跟其后, 此外還有2(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7(人均建設用地面積)、9(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年降水量折合水量)、1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10個指標。以上10個指標主要集中于生產、生活空間承載力中, 僅17(年降水量折合水量)、1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屬于生態空間承載力, 主要體現在廈門、莆田降水量相對較少, 說明福建省整體生態環境狀況良好, 生態空間承載力較高。其他主要障礙因子中,1(地區生產總值)、2(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4(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和7(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屬于生產空間承載力, 且主要集中于效率性指標, 說明各設區市發展較不平衡, 除福州和廈門外, 其余各設區市經濟發展較緩慢, 第三產業占比不高;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人均道路面積)、16(每萬人擁有的基礎教育學校數)屬于生活空間承載力, 占生活空間承載力的大部分, 且宜居性指標和便利性指標均有分布, 表明此后在生活空間宜居性和便利性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
福建省各設區市“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總體處于失調與協調的過渡階段且總體變化不明顯, 對比國內已有研究, 徐磊等[28]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研究發現, 2014年, 武漢市“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達到優質協調, 長沙、南昌達到良好協調, 其余主要以初級協調和勉強協調為主。由于采用的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與本研究不同, 可相當于本研究中的良好協調、中級協調、勉強協調和瀕臨失調。與福建省對比, 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武漢、長沙、南昌)“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高于福建省中心城市(福州、廈門), 其余城市大致相當。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兩個研究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較大差異, 如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研究是針對整個城市開展的, 生產功能加入了農業生產的內容, 而本研究由于只針對市轄區, 因此不包括農業生產; 另一方面原因是除南昌外, 其余兩個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均高于福州和廈門, 且武漢、長沙、南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均重視“兩型”社會建設, 加強對生活、生態空間的保護, 注重國土空間的協調利用, 因此“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較高; 而福州、廈門雖然本身生態環境質量好, 但由于兩市當前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 對生態環境仍然有一定影響, 所以“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相對較低。此外, 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間”的功能和統計年鑒數據對福建省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及障礙度進行分析, 所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了福建省各設區市基于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城市綜合承載力水平以及三種功能空間的耦合協調程度, 并識別出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的主要障礙因子, 為各設區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鑒。但對于“三生空間”在空間上如何具體布局, 本研究沒有進行深入分析, 這是其不足之處, 在之后的研究中將對“三生空間”的合理布局展開深入探討。

表5 2011—2016年福建省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主要障礙因子及障礙度
本研究通過分析“三生空間”與城市綜合承載力的關系, 構建指標體系, 并引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福建省各設區市“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 利用障礙度診斷得到制約城市綜合承載力的障礙因子, 得到以下結論:
(1) 福建省2011—2016年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整體較穩定, 未出現較大變化。承載力相對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于福建東南沿海, 為福州、廈門、漳州和莆田, 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閩東北部以及西部內陸的三明、南平、龍巖和寧德, 此外泉州由于經濟發展對生態空間承載力造成威脅, 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對較低。
(2) 受各設區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影響, 福建省各設區市“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相對較低, 福州、廈門、莆田和漳州處于瀕臨失調狀態, 而三明、泉州、南平、龍巖和寧德處于輕度失調狀態。
(3) 根據障礙度診斷結果, 福建省各設區市城市綜合承載力障礙因素主要來源于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 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障礙度最高, 分別代表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最大的限制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并結合福建省實際, 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 完善區域一體化戰略, 加強區域協作, 促進共同發展。福建現有由廈門、泉州、漳州3個設區市及其所下轄縣區組成的“閩三角城市群”, 由福州、南平、寧德、莆田、平潭綜合試驗區組成的閩東北經濟協作區, 以及由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巖組成的閩西南經濟協作區, 由此涵蓋了福建省所有設區市。其中“閩三角城市群”帶動了泉州、漳州經濟的發展, 而閩東北經濟協作區和閩西南經濟協作區對于加強區域橫向經濟聯合、促進山海合作、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 一方面通過深化經濟協作區內部合作, 發揮福州、廈門兩個中心城市的作用, 加強對周邊城市的輻射; 另一方面應加強不同經濟協作區之間的橫向聯系, 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促進福建省整體發展水平上升。
(2) 針對生活承載力較低的城市, 各設區市需提高城市化水平,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城市居住條件、提升生活空間宜居性和便利性。一方面, 各設區市應加強自身基礎設施建設, 如南平、寧德、龍巖和三明在道路交通、公園綠化、醫療衛生、科教文衛事業方面均需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 各設區市可以加強城市合作, 如交通方面, 推動各市間軌道交通、城際快速路、港口集疏運體系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形成順暢便捷的快速交通體系, 促進資源要素集聚流動。此外還應推進城市間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合作, 增強區域互動交流。
(3) 生活空間承載力的提高離不開生產空間的支持, 而生態空間是保障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基礎, 因此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針對第三產業占比較低的如莆田、南平、龍巖等城市, 可以結合本地生態環境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推出特色旅游項目, 提升服務業水平, 促進GDP增長。針對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設區市, 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控制建設用地無序蔓延, 如泉州、漳州; 同時減少工業污染的排放, 發展新能源產業, 減輕生態環境壓力, 如福州和廈門。
[1] 支小軍, 李宗陽, 張雪唱, 等. 三生空間視角下寧夏-內蒙古干旱區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9, 38(1): 65–70.
[2] SAYRE N F. The Genesis, History, and Limits of Carrying Capacity[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8, 98(1): 120–134.
[3] MALTHUS T M.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M]. Reeves and Turner, 1888.
[4] THOMSON G M. Acclimatization in New Zealand[J]. Science, 1886, 8(197): 426–430.
[5] 封志明, 李鵬. 承載力概念的源起與發展: 基于資源環境視角的討論[J]. 自然資源學報, 2018, 33(9): 1475–1489.
[6] 姜秋香, 付強, 王子龍. 基于粒子群優化投影尋蹤模型的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J]. 農業工程學報, 2011, 27(11): 319–324.
[7] 趙強, 李秀梅, 高倩, 等. 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山東省水資源承載力評價[J]. 生態科學, 2018, 37(4): 188–194.
[8] 鄭晶, 于浩, 黃森慰.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福建省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及障礙因素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 2017, 37(11): 4391–4398.
[9] 袁磊, 聞珊珊, 楊昆. 快速城市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建設適宜性分析——以昆明市呈貢區為例[J]. 生態科學, 2019, 38(1): 218–225.
[10] 王亮, 劉慧. 基于PS-DR-DP理論模型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J]. 地理學報, 2019, 74(2): 340–352.
[11] 權泉, 朱佳玲, 劉云強, 等. 四川省城市群綜合承載力、驅動因子與空間演化[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 39(8): 218–229.
[12] 朱嘉偉, 謝曉彤, 李心慧. 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 生態學報, 2017, 37(21): 7039–7047.
[13] 蘇盼盼, 葉屬峰, 過仲陽, 等. 基于AD-AS模型的海岸帶生態系統綜合承載力評估——以舟山海岸帶為例[J]. 生態學報, 2014, 34(3): 718–726.
[14] 金悅, 陸兆華, 檀菲菲, 等. 典型資源型城市生態承載力評價——以唐山市為例[J]. 生態學報, 2015, 35(14): 4852–4859.
[15] 韓俊麗, 段文閣, 李百歲. 基于SD模型的干旱區城市水資源承載力模擬與預測——以包頭市為例[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5, 19(4): 188–191.
[16] 方創琳, 賈克敬, 李廣東, 等. 市縣土地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測度指標體系及核算模型解析[J]. 生態學報, 2017, 37(15): 5198–5209.
[17] 張紅旗, 許爾琪, 朱會義. 中國“三生用地”分類及其空間格局[J]. 資源科學, 2015, 37(7): 1332–1338.
[18] 李廣東, 方創琳. 城市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功能定量識別與分析[J]. 地理學報, 2016, 71(1): 49–65.
[19] 劉繼來, 劉彥隨, 李裕瑞. 中國“三生空間”分類評價與時空格局分析[J]. 地理學報, 2017, 72(7): 1290–1304.
[20] 崔家興, 顧江, 孫建偉, 等. 湖北省三生空間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 2018, 32(8): 67–73.
[21] 朱琳, 程久苗, 金晶, 等. “三生”用地結構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84個城市面板數據[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 39(8): 105–115.
[22] 王成, 唐寧. 重慶市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與格局演化[J]. 地理研究, 2018, 37(6): 1100–1114.
[23] 王振坡, 朱丹, 王麗艷. 區域協同下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18, 20(6): 73–81.
[24] 劉浩, 張毅, 鄭文升.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區域城市化的時空耦合協調發展評價——以環渤海地區城市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0): 1805–1817.
[25] 李宗陽, 張雪唱, 劉永萍. 生態文明視角下城市承載力評價及驅動因素的分析——以新疆為例[J]. 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36(6): 783–791.
[26] 廖重斌.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 熱帶地理, 1999, 19(2): 76–82.
[27] 馬其芳, 黃賢金, 張麗君, 等. 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度診斷——以江蘇省13個市為例[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06, 29(2): 108–114.
[28] 徐磊, 董捷, 陳恩. 基于“三生”功能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國土空間利用協調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2): 257–263.
Research on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OU Hui1, 2, DAI Wenyuan1, 2, 3,*, HUANG Wanli1, 2, 3, HUANG Kang1, 2, XU Yiwen1, 2
1. Key Laboratory of Wet Subtropical Eco-geological Proc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Based on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is construct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each district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6.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the obstacle degree diagnosis were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of each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2011 to 2016, the overall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in Fujian Provinc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t was higher in southeast coastal area, but lower in northeast and west inland area. (2) From 2011 to 2016,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ce" of each city was relatively low, which was mainly on the verge of maladjustment and slight maladjustment. (3) From 2011 to 2016,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c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mainly restricted by the production space and ecological space, which might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isorder diagnosis
10.14108/j.cnki.1008-8873.2020.03.011
F290
A
1008-8873(2020)03-071-09
2019-05-06;
2019-08-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971261);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2018J01741); 福建省科技廳公益類重點項目(2017R1034-2)
歐惠(1995—), 女, 湖南岳陽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研究, E-mail: ohui64@163.com
戴文遠(1972—), 男, 福建莆田人, 副教授, 主要從事土地利用與城鄉可持續發展研究, E-mail: dwygeo@fjnu.edu.cn
歐惠, 戴文遠, 黃萬里, 等. 基于“三生空間”的福建省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J]. 生態科學, 2020, 39(3): 71–79.
OU Hui, DAI Wenyuan, HUANG Wanli, et al. Research on urban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0, 39(3): 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