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劉麗婭,謝彩云,馬曉菁,葉鋒,谷文喜,馬俊杰,鐘旗,易新萍*
(1. 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學院動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 新疆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萊姆病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引起,經硬蜱叮咬吸血時進行傳播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1]。可侵害人體多系統及臟器,臨床表現多樣化。該病分布廣、傳播快、致殘率高,近年來疫源地及發病率均呈現出擴大和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2-3]。
收稿日期:2019-08-29;修回日期:2020-04-07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YFC1200500)
第一作者:王婭(1997-),女,碩士研究生;劉麗婭(1984-),女,碩士,副研究員。#共同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易新萍,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動物傳染病,E-mail:821489803@qq.com。
新疆的氣候條件、植被資源為蜱蟲的孕育及蜱傳疫病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是我國萊姆病的重要疫區[4]。據報道至少能在 35 種蜱和少數吸血蚊、蠅、虻、螨、蚤類體內分離到萊姆病螺旋體,但具有保持和傳播萊姆病螺旋體能力的只有硬蜱類[5]。本研究選擇伯氏疏螺旋體5S-23S rRNA基因間隔區設計特異性引物,建立萊姆病套式PCR檢測方法,對2018—2019年采集的硬蜱樣本進行檢測,以此來了解新疆北疆地區硬蜱攜帶伯氏疏螺旋體的流行現狀,以期為疫病的防控提供數據參考。
1.1.1 菌株
伯氏疏螺旋體B31標準株(ATCC35210)、大腸桿菌標準株(CVCC1531)、沙門菌標準株(CVCC3762)、鉤端螺線體基因組DNA(DSM21537)均由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保存。
1.1.2 試劑
PCR Mix,北京莊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1×PBS稀釋液、TE稀釋液、DNA Marker,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BSK培養基,美國Sigma公司;LB培養基,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1.2.1 對照樣品DNA的提取
將伯氏疏螺旋體B31標準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進行培養后,按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操作說明分別提取DNA。
1.2.2 套氏PCR檢測方法
1.2.2.1 引物設計與合成
在伯氏疏螺旋體5S-23S rRNA基因(GenBank登錄號JX564636.1)間隔區設計套式PCR引物,并委托昆泰銳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合成,引物序列見表1。
表1 5S-23S rRNA間隔區套式PCR引物序列

名稱引物序列(5'→3')退火溫度/℃片段大小/bp23SN1ACCATAGACTCTTACTTTGAC23SC1TAAGCTGACTAATACTAATTACCC5538023SN2ACCATAGACTCTTATTACTTTGACCA5SCBGAGAGTAGGTTATTGCCAGGG62225
1.2.2.2 反應體系
進行2輪PCR反應,每輪體系均為25 μL:包括2×TaqMasterMix 12.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1 μL,雙蒸水8.5 μL,第1輪模板為2 μL,第2輪模板為第1輪PCR產物2 μL。
1.2.2.3 反應條件
第1輪PCR使用引物為23SN1和23SC1,擴增程序如下:94 ℃預變性10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30個循環;再72 ℃延伸10 min,16 ℃終止反應。第2輪PCR使用引物為23SN2和5SCB,擴增程序如下:94 ℃預變性10 min;94 ℃變性30 s,62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40個循環;再72 ℃延伸10 min,16 ℃終止反應。
1.2.2.4 產物檢測
用TAE電泳稀釋液配置1%瓊脂凝膠,取5 μL套式PCR擴增產物分別加入樣品孔,以100 V恒壓電泳,采用凝膠成像系統拍照,陽性可見約為225 bp左右的條帶。
1.2.2.5 敏感性試驗
將提取的伯氏疏螺旋體B31標準株DNA應用分光光度計進行含量測定,稀釋至1 ng/μL后進行10倍系列稀釋,濃度分別為10-1、10-2、10-3、10-4ng/μL,取2 μL為模板進行套式PCR 擴增,以檢測其敏感性。
1.2.2.6 特異性試驗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伯氏疏螺旋體B31標準株DNA為模板,進行套式 PCR 擴增以檢測其特異性。
1.2.3 檢測蜱蟲樣本DNA提取
在新疆伊犁地區、阿拉山口、呼圖壁縣、青河縣、福海縣和五家渠縣采集游離蜱和吸血蜱共534只。將蜱浸泡于75%酒精中15 min,再用1×PBS稀釋液或生理鹽水清洗3次,放置于干凈的濾紙上吸水干燥。干燥后用鑷子將蜱夾放在無菌載玻片上縱切,加適量TE進行研磨,煮沸10 min,8 000 r/min離心5 min后取上清,保存于-20 ℃用于檢測。
2.1.1 敏感性
應用建立的套式PCR檢測方法,對稀釋后的伯氏疏螺旋體B31標準株DNA進行擴增,電泳后檢測,其檢測限約為1.0×10-3ng/μL,結果如圖1所示。
2.1.2 特異性
應用建立的套式PCR檢測方法,以伯氏疏螺旋體標準菌株B31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的DNA為模板進行擴增,電泳后顯示,除伯氏疏螺旋體標準菌株B31擴增出225 bp大小的目的條帶,其他未見條帶,結果如圖2所示。
應用建立的套式PCR檢測方法,對在新疆北疆6個地區采集的534只硬蜱進行檢測,共檢出81份陽性,總陽性率為15.17%。其中青河縣檢測蜱110只,陽性26只,陽性率最高為23.64%;福海縣檢測蜱18只,全為陰性;其余地區陽性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呼圖壁縣22.73%、阿拉山口市18.06%、伊犁地區17.75%、五家渠縣2.5%,具體結果見表2、圖3。

M.DL2000 DNA Marker;1.陰性對照;2~7.伯氏疏螺旋體標準菌株B31陽性質粒陽性對照(1 ng/μL)、100、10-1、10-2、10-3、10-4ng/μL
圖1 套式PCR敏感性檢測

M. DL2000 DNA Marker;1.伯氏疏螺旋體標準菌株B31;2.金黃色葡萄球菌;3.大腸桿菌;4.沙門菌;5.鉤端螺旋體
圖2 套式PCR特異性檢測
表2 蜱樣本巢氏PCR 檢測結果

采樣地檢測數陽性數陽性率/%伊犁地區4縣市1602213.75阿拉山口市1442618.06呼圖壁縣22522.73青河縣1102623.64福海縣1800.00五家渠縣8022.50總 計5348115.17

M. DL2000 DNA Marker;1.伯氏疏螺旋體標準菌株B31;2.陰性對照;3~17.檢測蜱樣本
圖3 部分蜱樣本套式PCR檢測結果
萊姆病診斷的“金標準”是從樣本中分離出伯氏疏螺旋體,但其體外分離培養難度大,耗時長、成本高、易污染,且分離率較低。血清學檢測方法敏感性和靈敏性又不高,因而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萊姆病的檢測。套式PCR(Nested-PCR)是一種普通PCR的優化模式,原理是設計2對引物,第2對引物在第1對引物的內部,將第1輪PCR的產物作為第2輪PCR的模板進行擴增[6]。其敏感度和特異性均高于普通PCR,被認為是臨床檢測螺旋體菌屬最敏感的方法之一[7]。本研究選擇伯氏疏螺旋體5S-23S rRNA基因間隔區成功設計嵌套式引物,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套式PCR檢測體系,評估了該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成功應用于檢測臨床樣本。
自1987年以來,新疆已先后被證實存在多個萊姆病自然疫源地[8-10]。萊姆病通過蜱作為媒介進行傳播,要深入地探討萊姆病的發生與傳播的機制,首先需要了解各地蜱伯氏疏螺旋體的帶菌情況。本研究對新疆北疆6個地區采集的硬蜱攜帶伯氏疏螺旋體流行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個地區硬蜱伯氏疏螺旋體平均攜帶率為15.17%。其中青河縣最高,達23.64%,福海縣未檢測到。不同地區間存在差別,與采集的樣本數量有關,也可能與采集區域是否是疫源地或萊姆病高發區有關[11]。
牛、羊、犬、兔、鹿和鼠等動物均可感染萊姆病,又通過蜱叮咬后傳播給人,該病對人類健康和畜牧業發展已構成極大危害。鑒于此次調查得知新疆北疆地區蜱萊姆病伯氏疏螺旋體攜帶率較高,應加強萊姆病的防控工作,長期開展蜱蟲分布及蜱傳疫病檢測監測,了解其傳播和流行風險,及時預警預報。同時,應做好滅蜱工作,對長期在野外、戶外及蜱棲息地、萊姆病疫源地停留的人員,要加強萊姆病防控知識的科普宣傳,提高自我防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