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受宗教習俗、成長環境、原生家庭觀、民族語言等因素影響,在此背景下,從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角度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受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影響的現狀,同時提出加強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對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建議,旨在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建構正確的國家認同感,維護穩定。
【關鍵詞】少數民族教育政策 少數民族大學生 國家認同觀
國家認同是個人內心中形成的認為自己歸屬于國家的身份認同感,從而與之相伴的對國家的歸屬感和依附感,以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奮斗的精神,表現在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認同。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在一定意義上是共存于個體的意識中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通常在個體的觀念中這兩者是有機結合的。在極其極端民族主義者個體上也會體現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偏差。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原生環境的文化影響和學校及社會教育的引導對其形成健康的國家認同觀念有積極作用,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正確觀念,在國家認同的理性認知的前提上,產生的濃厚的同胞情感。本文立足于內蒙古西部地區高校,對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進行研究。
一、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實證研究
教育可以促進甚至決定人們的身份認同的形成,民族教育涵蓋神話、象征符號、特定儀式、價值感等內容,通過教育將上述事物固化稱為情感、態度、意志等,教育是培育、選擇、灌輸、復制、明確的過程。在教育中少數民族形成正確的國家認同觀。同時教育政策會對教育的方向進行指引。
我們就教育政策設計了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問卷,問卷設計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基本情況、受調查對象對我國主要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受調查對象享受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程度和因此產生的國家認同觀(包括國家認同的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的情況。受調查對象為內蒙古自治區部分高校,受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96%為蒙古族,還有4%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為達斡爾、鄂倫春和鄂溫克族,四個民族都為內蒙古自治區的自治民族。共發出調查文件2800份,收回問卷除去無效文件共2643份,為有效調查。
調查涉及到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是少數民族學生各階段教育中接觸到或者直接相關的政策,如高考加分制度、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民族雙語教學、雙語幼兒園、民族學校、民族班、寄宿制民族中小學、“兩免一補”政策、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等。同時也設計了少量的主觀調查題目,比如享受的民族政策對地區民族教育的作用,個人享受的民族教育政策有哪些,并說出你所享受的教育政策對個人成長是否有幫助并說明理由,等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國家認同的考察。
二、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查分析
從調查來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受益多的大學生,國家認同感越高。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是從法律規定、行政管理以及專項補貼補助等方面對少數民族教育進行重點扶持,打破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教育發展障礙,在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國家主流價值教育,增強個體的國家認同感。從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越了解,其得到的實惠越多,國家認同感就越高。調查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國家認同感強。因為少數民族學生在其學習生涯中均享受到民族教育政策的優惠,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逐漸增強了國家認同意識,對國家產生歸屬感、依賴感、責任感、自豪感等情感和認知。
同時,此項調查還進行對照組的調查,主要是針對漢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的調查,個別題目涉及了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的看法,以考察非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否有教育政策的平權要求。調查顯示,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在國家認同觀上是存在差異的,漢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更強。絕大多數的漢族學生認為在教育上給少數民族更多的優惠政策是在平衡各民族各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給,更能促進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實施有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國家認同觀的形成和發展
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正確國家認同觀的形成和發展的原因是很復雜的。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影響價值觀的因素較多,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加大,這會直接影響國家認同觀。另外,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文化的滲透和入侵,在意識形態上的形成沖擊,對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制度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造成一定影響。而且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角度,我們還沒有形成系統體系,如何在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形成階梯式的包含國家認同觀在內的價值觀教育,仍是需要解決的課題。
在我們開展的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中,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國家認同的塑造,還存在校際的差別,分析差別與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實施的力度直接相關,如民族預科教育、民族雙語教學開展好的學校,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高,國家認同感也高。因此要把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實施作為塑造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
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如更注重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保護,而忽略了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各民族地區的個性化差異,有偏離了政策目標的現象出現;經過中小學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學,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漢語的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較差,直接影響大學學習,使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等等,這些問題使民族教育的實效性減弱,使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教育的公平產生質疑。在就業、工作中的競爭力也會影響他們的情感,在國家認同上產生情感和行為上的偏差。因此在制定政策上要注重政策的引導作用,不斷深化體制與機制的改革,提高民族教育自身人才培養的水平,讓少數民族學生在政策引導下,適應市場競爭,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
在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與學校日常教育的結合,逐漸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比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注重個性化教育,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日常管理中將情感的溝通和國家認同教育結合起來。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加強符號化、儀式化的教育,在特定的儀式下,加強國家認同。比如,在傳統節日中開展儀式化教育,通過多種教育方式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再如,校園文化的儀式化教育,日常升旗儀式、入黨儀式、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學校合理設計各種活動,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調研,讓我們認識到有必要制定完備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政策,政策引導加日常教育再與國家認同教育相結合,可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的歸屬感,提高國家認同意識,提高對國家的忠誠度。
參考文獻:
[1]拉雷恩著.戴從容譯.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高麗娜,馮媛媛.略論新疆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實現途徑[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
[3]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