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課題研究關注兒童發展,探索、總結利用“錯題本”提高小學生運算能力的策略,建議提前干預,發揮“錯題本”作用,采取說錯、思錯、防錯等一系列措施,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關鍵詞】混合運算 錯題本 兒童發展 運算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在課題《利用“錯題本”提高二年級學生混合運算準確率的實踐研究》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課題組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關注兒童發展,利用“錯題本”提高二年級學生混合運算能力的有效策略,經過半年多的嘗試、反思,再嘗試、反思,課題組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策略一:提前干預,減少錯誤的出現
很多時候,教師是可以提前干預,盡可能減少錯誤發生或出現的。例如,在教學乘加的混合運算題目時,教材上呈現的是如3×4+7這樣的題目,我們通過情境教學引導學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課本上大部分都是類似的題目,如果教師沒有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組、加工,對學生有可能出現的錯誤提前進行干預,那么學生慢慢就會建立這樣的慣性思維:乘在前,先算乘,與前面學習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的思維一樣,從左到右計算。因此,當后面大量的練習出現時,如7+3×4、16+24÷8、36-36÷9等題目,很多學生就會習慣性地從左到右進行計算。
因此,教師應備好課,在研讀教材時,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組、加工,同時呈現如3×4+7、7+3×4、16+24÷8、36-36÷9的對比練習,首先讓學生有視覺上的沖擊,而不僅僅停留在3×4+7類型的題目上,同時像16+24÷8、36-36÷9類型題目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如對比練習、易錯題分析、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等方式來進行,盡可能通過教師備課時對教材的內容重組和加工來提前干預,減少錯誤的出現。
策略二:發揮“錯題本”作用,讓學生“說錯”“思錯”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混合運算能力越差的學生越抗拒“錯題本”的使用。其實教師一開始也覺得“錯題本”的使用有點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而把“錯題本”的使用放到了課后,讓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在錯題本上進行錯題分析。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通過測試、課堂練習和檢查學生錯題本發現,這樣的“錯題本”使用方式對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并沒有太大的幫助,甚至可以說是“錯題本”的使用僅僅流于形式。于是課題組成員通過交流、討論,對“錯題本”的使用方式進行調整:首先,教師在課堂上統一指導學生對錯題進行歸類,分析原因,以及如何在“錯題本”上呈現;其次,建立小組長檢查管理制度,規范“錯題本”的使用管理。每天的錯題訂正和分析是否已經完整地在“錯題本”上呈現,小組長每天下午放學前進行檢查。教師個別抽查,特別是要檢查運算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及時了解其對“錯題本”的使用情況并給予指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充分發揮“錯題本”的作用,不定期在課前、課中、課后對錯題本中的錯題進行分析、交流,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不僅能再次和同學、老師分析自己的錯題,還能聽到別的同學不一樣的錯因分析,從中學習這些錯題的解法,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錯題本”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師應特別關注小學生的發展,在有效利用“錯題本”的同時,總結并提出“說錯”的教學四步模式——“識錯、自說、補說、改錯”?!罢f錯”教學四步模式的基本程序為:第一步,展示學生典型錯題,讓學生先識別錯誤;第二步,針對錯題每個學生自己說一說錯誤的原因;第三步,其他同學補充分析,教師點評;第四步,改正錯題。
策略三:采取說錯、思錯、防錯等一系列后期措施
大部分教師一開始都存在這樣的認識:只要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強化學生的錯誤意識,就能讓他們盡量避免不再出現同樣的錯誤??墒?,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在研究中仔細觀察、跟蹤了幾個學生,發現其實不然。比如這類題目:35+14÷7、16+24÷8、24+12÷9等,有些學生多次出錯,每次都是先算加減法,再將加減法算出的結果與后面的除數相除,因為加減法得出的結果剛好能被除數整除,所以無論出現多少次同類型的題目,這些學生幾乎每次出現的錯誤都一樣。
綜合出現的問題,課題組成員展開了交流,并總結道:其實,學生也會遺忘,特別是前面的對比數據不夠明顯,造成思維定勢后,學生就很容易遺忘。因此,我們要在后期不定時地采取說錯、思錯、防錯等一系列措施,例如可以在教室里用小黑板設計一個易錯題專區,每天由學生小老師根據平時易錯題設計一兩道新題目,讓其他學生展開訓練并說一說容易掉入陷阱的地方。同時,教師還要在后期不定期出一些典型的對比練習給學生統一訓練,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通過集體講評、分析錯誤;同桌交流、四人小組交流分析錯誤;師生面對面交流、分析錯誤;利用“錯題本”獨立分析錯誤等方式強化學生的錯誤意識,不斷加深他們對錯誤的認識,以防遺忘。
策略四:關注兒童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也在不斷地思考:我們要如何關注兒童的發展,又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抓住錯誤的本質進行分析并反思,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呢?
通過學習相關的理論和教學實踐,我們嘗試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每一次遇到像這樣的典型題目,教師都先在班級進行講評,和學生一起分析以往學生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通過交流、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知道錯誤的原因:“這屬于運算順序錯誤,這是老師故意挖的‘大坑,35+14=49,49÷7=7,剛好可以整除,如果是這樣算的話就剛好掉進老師挖的‘大坑里了?!苯又處熯€單獨面對面地和計算錯誤的學生進行分析、交流,讓他們意識到錯誤的原因:在沒有括號的運算中,有加減乘除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乘除是老大,加減是老二,所以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他們可以比較完整地告訴教師出現錯誤的原因,還知道準確計算的方法。然后,再讓他們把錯誤的題目搬抄在錯題本上再次進行獨立分析,從而建立深刻的錯誤意識。我們認為,像這樣的方式,學生真的已經掌握了錯誤的原因,應該不會再出現同樣的錯誤,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這種想法還是錯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結合之前的理論學習資料進行對比、總結,對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雖然,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和學生一起說錯、思錯,但仍然有個別學生會掉進教師設計的計算的誤區,因為像35+14÷7這種類型的題目太容易掉進去了。因此,在強化學生的錯誤意識的同時,我們還要加強訓練學生先觀察算式再動筆的計算習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學生才能在掌握計算算理的基礎上盡可能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才能提高計算的效率。
總之,在計算教學中,我們通過建立“錯題本”,充分利用學生混合運算中的錯誤資源,分析、歸類錯因、反思教學行為,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學習,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的混合運算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當然,我們在這條道路上才剛剛開始,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嘗試、反思與總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謝祝.對人教版教材中兩步“混合運算”典型易錯題的分析及相應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教例剖析),2019(2)
[3]馮雷.小學數學錯題本的建立方法與使用策略[J].教育觀察,2018(12)
作者簡介:楊釗梅(1986— ),女,廣西容縣人,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