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峪紓
摘? 要:《人生海海》通過村子里的不同人物和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將主人公“上校”的前世今生敘述描寫出來。他是“上校”亦是“太監”,像一面硬幣的兩面,但無論是“上校”也好,“太監”也罷,這只是人物的一個名稱代碼,作者向我們真正展示的是其背后獨立發光的人格,是不同人性解讀下的同一人格。
關鍵詞:《人生海海》;上校;人性;人格
《人生海海》中的主人公是一人分飾兩面的。他曾是國民黨軍統的“上校”,現在卻是村里人口中的“太監”;他曾始終堅定軍令如山的信念,現在卻被人當成恥辱罪過的漢奸;他曾是我心眼中昂首闊步,雄赳赳氣昂昂的“太監”,現在卻是我心愛的“上校叔叔”;他曾是村里人視為怪物的“太監”,但現在,他是整個村子里的“英雄主義”。
一、“英雄”的前世
上校的前生是英勇睿智的。小時候的“我”并不了解上校的過往,也不知道上校究竟經歷過怎樣的人生,因此“我”對上校的人格取向完全來自于長輩們的不同評價。小說第一章便說“上校就是太監,是同一個人,有人叫他太監,有人叫他上校。少數人當面叫他上校,背后叫他太監,比如我爺爺;多說人當面背后都叫他上校,比如我父親。”由于“我”接受爺爺的教誨,爺爺在我心里也是一個活了一輩子道理的人,因此,一開始“我”對上校的內心評價不高,更多的是出于對他身上一系列秘密事情的好奇。真正第一次對上校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是因為親眼看到上校救了自己的小爺爺,并給小爺爺買耶穌像的錢,這讓“我”覺得上校整個人是明明亮亮的,一點也不像爺爺口中的祟的鬼,卻像個英雄,堂亮得很。上校救的不光是小爺爺的命,更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由此,上校的人格開始在我的心里建立起來。此后,“我”對上校以往事情的了解或是通過上校本人吃酒后說出,或是老保長嘴中說出。上校本是國民黨軍統特務,隱藏身份,深入漢奸圈,并且是當時有名的軍醫,人稱“金一刀”。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主動深入前線戰場解救戰場上受傷的士兵,不僅如此,他還解救過解放軍的高官。通過老保長,“我”逐漸了解到,上校并不是村里人口中的太監,也并不像爺爺說的那樣鬼祟,他是一名保衛國家,救死扶傷的英雄。他忍辱負重,忍的是作為一個男人的尊嚴,卻依然背負除奸滅敵的信念,即使被女漢奸川島芳子用變態的手段囚禁也堅信著要從中獲取一絲情報,他才是那個真正的英雄。然而,如果說這些只是讓我對上校更加有好感,從心里更加尊重上校的話,那么時隔多年后,當“我”也已是一名花甲老人,再次見到上校之時,“我”的心里除了敬愛,更多的是悲傷,是眼淚,是苦澀,是刻在心里終生的痕跡。
二、“失魄”的今生
鬼子投降,漢奸被抓,上校為自己小腹上那抹不掉的繡字,為自己沒能從川島芳子那里獲取一絲可用的情報而深深負罪。他沒有繼續解放軍的生活,英雄歸來了,他是村里平常百姓眼中不干農活卻照樣過舒坦日子的怪人,他是爺爺一類人口中的太監,是鬼祟,卻依然是父親、老保長心中的“上校”。上校失魄的今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紅衛兵進村抓四類分子,集中目標要抓上校。上校雖事先語料到這一情況逃走,卻因為小瞎子將他心愛的黑貓和白貓所困而回,結果被紅衛兵抓住。這一事件的高潮部分是“我”在一個晚上偷聽到上校、父親和爺爺三人的對話,“我”頭一次看到上校的驚惶與無助,整個人與平日“我”見過的上校完全判若兩人。后來,我得知是父親和爺爺在幫助上校逃離這個村子,免得被紅衛兵冤枉送了性命。小瞎子也舌頭被割,手被抽筋,從此不能言語不能寫字。而事情之所以這樣,都源于小瞎子看到了上校小腹上有繡上的字。這些字是上校心里一生的罪過與羞恥,是上校最不能接受的臟東西,就像林阿姨說的那樣“他這輩子如果只有一個愿望,一定是把那些臟東西抹掉,改成他心里一直堅定的那樣。”而另一方面,上校的發瘋以致變成童年的小孩模樣也是因為瞎佬的弟弟說要扒下他的褲子看他肚子上的字,這一行為是上校這一生內心罪念的觸發。“因為這是要他命的東西,他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他寧可一輩子做光棍,寧可犯罪,寧可死,也要守住這秘密、這恥辱,他是活活被逼瘋的。”本是英勇睿智、膽大果敢的英雄楷模,卻因這一身體上抹不掉的印記而心生罪過,落得個大漢奸的罪名。這罪過是被性所羈絆的,這性卻又不是本能的欲望,而是效忠的信念。
上校的人格是被“我們”村里的人定義過的,一張硬幣的正反面——“上校”、“太監”。上校內心的人格也是分裂的,就像他心愛的兩只貓,一黑一白。黑的是他抹不掉的那些字,白的是其人格背后的人性光輝。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才是人生,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一個人,一生的起承轉合、跌宕起伏,英雄也好,罪過也罷,這人格背后始終顯現著人性中的最真。
參考文獻:
[1]麥家.《人生海海》[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4.
[2]謝有順,岑攀.《英雄歸來之后—評麥家的<人生海海>》[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