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學為例,論述預測閱讀單元的教學策略,提出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及童話特點,引領學生品讀課文,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預測策略的教學建議,從而把預測的閱讀教學策略真正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預測方法 能力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了閱讀策略單元,其中上冊的第四單元是預測閱讀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嘗試續編故事”。《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預測閱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語文要素是“文章的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都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我預測的內容有的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一樣,有的不一樣”,這就為學生的預測閱讀提出了明確的方向。那么,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運用預測的閱讀策略指導學生閱讀呢?
一、課題處預測,激發閱讀期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能夠利用閱讀期待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內容的濃縮與精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引領學生預測或者猜想,以達到激發學生預測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的目的。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趣味性特別濃厚的童話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猜想老屋可能會是怎么樣的,為什么說它總也倒不了。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助于學生根據想象描述老屋的樣子。在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基礎上,教師再借助課件把老屋的照片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說說這樣的老屋會不會倒下,理由是什么。結合圖片中老屋門板、窗戶和墻壁上的黑窟窿,許多學生都認為這個老屋太破舊了,它已經100多歲了,很容易倒下。這時候,教師再話鋒一轉,它雖然100多歲了,可是總也倒不了,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讀完課文以后你們就會明白了。這就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為學生接下來的邊閱讀邊預測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這樣教學,從課題開始,教師引領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猜想、預測,有助于學生在疑惑、期待中走進文本。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看看、猜猜、想想、說說,對故事內容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不僅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而且還可以養成在課外閱讀中就書名主動預測內容的習慣。
二、關鍵處思考,邊閱讀邊預測
所謂關鍵處也就是文本內容中對整篇文章有著關鍵作用的地方。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在關鍵處思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準確解讀文本內容,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預測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并能夠就文本的關鍵處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以幫助學生習得預測方法,提升預測能力。
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中,老屋幫助了小貓,給小貓一個睡覺的地方;在把小貓送走以后,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在學生讀完老屋的話以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就后來的事情進行預測,讓學生想一想:老屋真的倒下了嗎?為什么?學生結合課文題目很容易想到老屋沒有倒下,為什么呢?因為又有其他小動物來尋求幫忙了。這不僅是整個課文的關鍵之處,也是貫穿整個文本的重要內容。對于這個關鍵點,教師要引領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預測:小貓走后,哪個小動物又來了?它是怎么說的?老屋又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就這樣,學生享受到了邊閱讀邊預測的樂趣。
童話故事的語言魅力之一就是在簡簡單單的話語中隱藏著預測后續內容的線索——反復出現的關鍵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這些反復出現的關鍵語言著手,幫助學生推測出后續故事的發展。這樣教學,有理有據,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在邊閱讀邊預測的過程中享受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三、反復處拓展,豐富童話文本
童話故事常用反復的表現手法深化主題。在教學童話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就文中情節反復的地方進行研讀,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童話特點,豐富文本內容。學生從中感受到拓展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中,經常出現反復的句子是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默讀課文,并畫出文中出現的這句話,數一數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接下來的故事又會怎樣發展。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預測每當老屋說完這句話以后,一定又會有小動物來找老屋幫忙。然后,教師再繼續追問:老屋會不會幫助它們呢?為什么?學生預測老屋一定會幫忙,因為老屋很善良。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教師再引領學生就文本情節的反復處適當拓展:還有哪些小動物也來了?它們會讓老屋幫它們做什么?于是,有學生想象小螞蟻會找老屋幫它找個過冬存放糧食的地方;有學生猜想小熊會讓老屋幫它想一個躲避獵人的好辦法……在想象說話練習中,故事情節中反復的優勢與魅力也更加凸顯出來,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感受到預測給自己帶來的學習成就感。對于文中情節反復的地方,教師要善于以拓展的形式啟發學生想象說話,以幫助學生在自然而然中習得預測的閱讀策略。
四、特色處訓練,內容與形式融合
在教學預測閱讀單元時,讓學生能夠預測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掌握預測閱讀的學習方法,并不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習得文本的表達方法。在童話文本中,經常會有一些經典表達或者有特色的表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就這些表達特色之處進行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形式(即作者是怎樣進行表達的)呢?教師可以提出“這些小動物們來了之后,會怎么跟老屋求助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再讓學生觀看課件中老屋與老母雞、小貓的對話,發現這些表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經過品讀,學生發現幾乎每次有小動物尋求老屋幫忙的時候,都有“等等,老屋!再……行嗎?……我找不到一個可以……的地方”,這些語言主要描寫了小動物向老屋求助時說的話,它們不僅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生長點,而且也是提升學生想象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通道。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文本為憑借,以語言表達形式為支架,以想象說話為主要表達形式,在預測的基礎上,仿照著文本的形式進行想象說話、寫話訓練。如此教學,利用文本的表達特色,讓學生以故事情節的預測為經,以特色的語言表達為緯,進行童話的預測想象編織活動,從而真正習得文本的語言秘密,掌握文本那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實現了閱讀內容與形式的有機融合,有助于閱讀質量的提升。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作為小學階段第一篇學習預測策略的課文,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文本,并且能夠從文章的課題處、關鍵處、反復處、獨特表達處引領學生展開閱讀學習,幫助學生習得預測策略,掌握學習此類課文的基本方法,進而提升預測能力和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曾冰玉(1988—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