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云 孫丹丹 康杰



【摘要】目的 描述中青年ACS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與應對方式現狀,并明確二者間的相關性。方法 便利抽取于2018年7月~2018年11月入住心內科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125例,使用一般資料調查表、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A)、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對患者進行調查。使用Epidata3.1雙人雙錄入數據,SPSS 2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描述疾病不確定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結果 共回收有效問卷112例,有效回收率為89.6%。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總分為(85.01±12.03)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且所有患者得分全部為中、高水平。應對方式的三個維度中,面對維度標準得分最高,屈服維度得分最低。面對維度分別與疾病不確定感的不確定性維度(r=-0.336)、復雜性維度(r=-0.273)以及總分(r=-0.302)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回避維度分別與不確定性維度(r=-0.221)、復雜性維度(r=-0.140)以及總分(r=-0.423)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醫護人員應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指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應激源,增加患者對于疾病狀態、診斷、預后、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理解程度,鼓勵患者正視疾病,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疾病不確定感;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sease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yle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ACS patients, and to cla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Methods? ?125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rom July 2018 to November 2018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the 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A) and the 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 Epidata3.1 double-entry data was used and SPSS22.0 was used for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yle.Results? ?11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n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89.6%.The patients' total score of disease uncertainty was (85.01 + 12.03), which was in the medium and high level.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ping style, the one with the highest standard score is the confront dimension, and the one with the lowest score is the yield dimension.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front dimension and uncertainty dimensions of disease uncertainty (r=-0.336), complexity dimensions (r=-0.273) and total score (r=-0.302) (P<0.01).The avoidance dimen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uncertainty dimension (r=-0.221), complexity dimension (r=-0.140) and total score (r=-0.423), respectively (P<0.05).Conclusion? ?Medical staff should provide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to patients, guide them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tress source, increas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state, diagnosis, prognosis,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encourage them to face up to the disease and improve their prognosis.
【Key words】Acute Coronary Syndrome; Disease Uncertainty; Coping Style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指冠狀動脈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破裂或糜爛引起血栓而導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綜合征。ACS發病率較高,《中國心血管病2017》報告[1]中指出,目前中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患者共約1100萬,為社會造成了較重的經濟負擔,急性心肌梗死的年住院費用為153.40億元。研究[2]表明,40%的發生冠脈事件患者將在5年內死亡。美國心理護理學專家Mishel提出,疾病不確定感指缺乏判定與疾病有關事物的能力的一種認知狀態[3],其伴隨著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而出現。相較于老年患者來說,中青年群體ACS發生率相對低,且其擔任家庭、社會的重要角色,疾病對生活、工作產生的影響將更加復雜,加之心絞痛時往往伴有瀕死感,因此,中青年群體的ACS患者疾病不確定感需要得到更多關注。應對方式指個體在處理內外環境要求及其相關的情緒困擾的一種策略、方法或手段[4],積極樂觀的應對方式對于維持個體的心身健康和緩解環境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與疾病不確定感有一定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描述中青年ACS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與應對方式現狀,并明確二者間的相關性,為后續降低疾病不確定感水平,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的相關干預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于2018年7月~2018年11月入住心內科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125例。納入標準為:(1)患者在入院時被診斷為ACS;(2)年齡<60歲;(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因病情變化或其它原因無法完成完整的量表測試;(2)無文字認知能力;(3)年齡<18歲;(4)伴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病程、醫保方式、疾病分類等內容。
(2)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A)
此量表共包含15個條目、2個維度。其中不確定性(15個條目)、復雜性(10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5分,使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得分,選項①非常同意5分、②同意4分、③不清楚3分、④不同意2分、⑤非常不同意1分,量表得分范圍為25~125分,得分越高,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越高。25~58.3分為低水平,58.4~91.7分為中水平,91.8~125分為高水平。本量表的Chronbacha系數為0.65~0.95[5]。
(3)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
此問卷包含20個條目,共3個維度,即面對維度(8個條目)、回避維度(7個條目)、屈服維度(5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分1~4分,使用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得分,得分范圍為20~80分。在3個維度中,該維度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越傾向于使用該維度應對疾病。沈曉紅等[6]對此問卷中文版進行信效度測試顯示,面對、回避、屈服3個分量表的Chronbacha系數分別為0.69、0.60、0.76,重測信度分別為0.64、0.85、0.67。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使用統一的問卷指導語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問卷發放后30分鐘內收集,共發放問卷125例,回收有效問卷112例,有效回收率為89.6%。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Epidata 3.1雙人雙錄入數據,之后使用SPSS 2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使用中位數及四分位數表示,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描述疾病不確定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2 結 果
2.1? 患者一般資料及疾病不確定感現狀
本研究中的112例患者中,18~30歲1例(0.9%),31~40歲7例(6.3%),41~50歲33例(29.5%),51~59歲所占比例最高,共71例(63.4%)。男性患者87例(77.7%),女性患者25例(23.3%)。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共24例(21.4%),初中文化程度最多,共45例(40.2%),高中20例(17.9%),專科15例(13.4%),本科8例(7.1%)。已婚108例(96.4%),離婚1例(0.9%),喪偶2例(1.8%),其它1例(0.9%)。患者職業中,農民所占比例最高,為52例(46.4%),干部14例(12.5%),工人20例(17.9%),個體10例(8.9%),其它16例(14.3%)。首次患病患者40例(35.7%),病程≤1年患者24例(21.4%),病程>1年患者12例(10.7%),病程>3年患者15例(13.4%),病程>5年患者21例(18.8%)。
心肌梗死患者共75例(67.0%),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37例(33.0%)。
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總分為(85.01±12.03)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且所有患者得分全部為中、高水平。在疾病不確定感的兩個維度中,疾病不確定性維度條目標準得分(3.31±0.51)分,復雜性維度條目標準得分較高,為(3.53±0.51)分,得分率高于不確定性維度。詳見表1。
2.2? 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得分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應對方式的三個維度中,面對維度標準得分最高,三種應對方式得分均高于國內常模。在112例患者中,78例患者采取面對的應對方式去看待疾病,此類患者疾病不確定得分水平最低,為(84.85±11.67)分;29例患者采取回避的應對方式,僅有5例患者采取了屈服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其疾病不確定得分水平最高,為(86.00±12.06)分。詳見表2。
疾病不確定感與應對方式的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面對維度與疾病不確定感的不確定性維度(r=-0.336)、復雜性維度(r=-0.273)以及總分(r=-0.302)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回避維度分別與不確定性維度(r=-0.221)、復雜性維度(r=-0.140)以及總分(r=-0.423)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屈服維度與疾病不確定感的兩個維度及總分之間無顯著相關性。詳見表3。
3 討 論
3.1? 中青年ACS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處于中、高水平
中青年ACS患者作為家庭的支柱,負擔著較重的家庭責任,且處于事業的上升期,因此中青年ACS患者面對疾病,往往處于更大的焦慮與壓力中。本研究中,中青年ACS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得分為(85.01±12.03)分,且全部患者處于中、高水平。張倩等[7]研究顯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得分為(89.82±12.28)分,與本研究結果相近;鄒慕蔚等[8]對于老年心肌梗死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現狀進行調查表明,其不確定感水平總分為(73.5±19.1)分,低于本研究中的中青年ACS患者。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主要來源于對于疾病狀態的不明確、復雜的治療與護理、缺乏疾病診斷與狀態的相關信息、不可預測疾病發展與預后[9]。ACS包括心肌梗死以及不穩定性心絞痛,其癥狀均伴有胸口劇烈疼痛,心肌梗死患者甚至存在瀕死感、窒息感,患者經歷過此劇烈壓榨性疼痛感覺后,造成了其對疾病較強的恐懼感[10],另外,本研究人群中,初中文化程度占比40.2%,職業為農民的占比46.4%,因此對于疾病信息獲取渠道較窄,信息理解度較低,這造成患者對于疾病的狀態存在疑慮與擔憂,導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程度的增加。其次,ACS患者不良預后的發生率較高,2018年,Batty等[11]研究表明,ACS患者的1年內全因死亡、再發心梗、中風、非計劃性血流重建、主要出血事件等的發生率為29%,這亦導致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增加。針對以上因素,醫護人員首先應重視中青年ACS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家庭成員參與治療與護理過程,增加其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消除其焦慮、恐懼心理;其次,應加強對于ACS患者的疾病信息的提供[12],增加患者對于疾病狀態、診斷、預后、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理解程度,鼓勵患者正視疾病,通過健康教育影響其生活習慣、定期復查等以改善疾病預后。
3.2? “面對”的應對方式可降低中青年ACS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
應對方式包括面對、回避、屈服三個維度,本研究中的112例中青年ACS患者中,有78例患者采用面對的方式來應對疾病,所占比重最多,為69.6%,這與梁翠娥等[13]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對方式的研究結果相近。相較于不同人群,中青年ACS患者應對方式有所差異,如馮娜[14]研究顯示,回避是肺癌化療患者最主要的應對方式,這可能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相比于癌癥人群,ACS具有明確有效的治療方式,其預后可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增加遵醫依從性等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因此,較多的病人采取面對的方式來應對疾病。
本研究結果表明,面對維度與疾病不確定感得分呈負相關,回避維度與不確定感得分呈正相關,即采用面對的應對方式,降低中青年ACS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而采用回避的應對方式,將提高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這與董嘉佳等[15]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應對方式作為個體在受到應激源刺激后,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面對”作為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能使中青年的ACS患者正確、客觀認知疾病,主動獲取疾病相關知識、信息,提高疾病自我管理效能,從而緩解疾病所造成的壓力,降低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回避作為一種應激方式,個體潛意識中回避應激源的存在[16],不主動去關注疾病,不積極獲取疾病相關知識與信息,對于治療與護理操作亦不甚關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不確定感水平。這提示醫護人員應主動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疾病知識與信息獲取程度、對于醫療護理措施的了解程度等,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指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應激源,以鼓勵患者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去面對疾病,從而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自我管理的效能,為改善患者預后打下堅實基礎。
4 結 論
中青年ACS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處于中高水平,“面對”的應對方式與疾病不確定感水平呈負相關。醫護人員應主動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疾病知識與信息獲取程度、對于醫療護理措施的了解程度等,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指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應激源,增加患者對于疾病狀態、診斷、預后、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理解程度,鼓勵患者正視疾病,通過健康教育影響其生活習慣、定期復查等以改善疾病預后。
參考文獻
[1] 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8,33(01):1-8.
[2] Cheruvu C,Precious B,Naoum C,et al.Long term prognostic utility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no modifi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 Results from the 5 year follow-up of the CONFIRM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Registry[J]. 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2016,10(1):22-27.
[3] 朱冉君,李瑞玲,蘆良花.住院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7,15(10):1168-1170.
[4] Panicker A S,Ramesh S.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coping styles of caregivers of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psychiatric illness[J].J Appl Res Intellect Disabil,2018 Epub ahead of print.
[5] 王盼盼,畢清泉,謝倫芳,等.冠心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07):735-738.
[6] 沈曉紅,姜乾金.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01):22-24.
[7] 張? ?倩,朱? ?亮,汪鳳蘭,等.疾病不確定感、焦慮水平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35(06):455-458.
[8] 鄒慕蔚,蔣? ?艷,曲? ?潁,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疾病不確定感狀況調查[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03):269.
[9] 寧艷嬌,萬紫旭,侯福軍,等.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現狀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4):2230-2233.
[10] 竇金鑫.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癥狀經歷的相關研究[D].廣西中醫藥大學,2017.
[11] Batty J,Qiu W,Gu S,et al.One-year clinical outcome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An analysis of the ICON1 study[J]. Int J Cardiol,2018.Epub ahead of print
[12] Liu X L,Wu C J,Willis K,et al.The impact of inpatient education on self-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J].Health Educ Res,2018,33(5):389-401.
[13] 梁翠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對心理彈性的影響及影響路徑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04):550-554.
[14] 馮? ?娜.應對方式、照顧者反應與肺癌患者化療期間負擔感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護理,2017,25(05):404-406.
[15] 董嘉佳,馬素慧.急性冠脈綜合征住院患者心理社會適應水平影響因素分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20(04):321-325.
[16] 陳曉燕,劉櫻荷.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