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含
摘? 要:本文以項羽為例,簡單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人物形象原型探索及嬗變,并就其形象嬗變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加以探討。
關鍵詞:古代文學;人物形象;嬗變
文學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時代內涵與特征。對中國古代文學中人物形象的嬗變進行分析,能夠對古代文學的變遷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與總結,從而更加深入地探索古代文學的魅力所在。
一、文學人物形象原型探索
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學藝術的創作往往是從現實中進行取材,相應的文學人物形象創造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原型。對文學作品人物的原型進行探索,能夠追根溯源地探究人物形象的嬗變過程,對準確把握文學內涵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以項羽為例,項羽作為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其在后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均有所出現,不過在不同作品中其形象可謂是大相徑庭,這正是后世創作者對人物原型的再創作。因此,了解真實歷史上的項羽,有助于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項羽形象,也能更為輕松、有效地理解文學創作意圖及深刻內涵。歷史上的項羽形象主要來源于司馬遷記載的《史記》,其本身性格較為復雜,同時相關事跡流傳度極廣。《史記》中的項羽被描述為崇高的悲劇英雄,其性格并不單一,反而具有極強的二重性,例如其是封建社會背景下敢于奮起反抗的農民起義英雄,但同時也是殘暴專權的莽夫。正是項羽身上的崇高性與悲劇性,讓后世創作者愿意將其作為創作對象,大量古代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項羽的身影。同時項羽身上復雜的二重性性格也為后世創作者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這也是古代文學作品中項羽形象嬗變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古代文學中人物形象嬗變
(一)史傳中項羽形象的嬗變
雖然史傳是以記錄真實歷史為核心,但是因為歷史年代、作者等因素的影響,項羽的形象在史傳作品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嬗變。對項羽描寫最為詳細的史傳作品主要為《史記》、《漢書》與《資治通鑒》,其中《史記》成書于西漢時期,為紀傳體通史;《漢書》成書于東漢年間,為紀傳體斷代史;《資治通鑒》則成書于北宋年間,為編年體通史。由于《漢書》與《史記》成書時間較為接近,故二者對項羽形象的認知與描寫基本一致。而《資治通鑒》成書時間較晚,并對垓下之圍及烏江自刎相關內容進行了一定修改,在進一步還原史實的同時降低了項羽人物形象的浪漫色彩。
(二)詩歌中項羽形象的嬗變
我國歷來都被稱作詩歌上的國度,從《詩經》到唐宋盛世詩歌藝術的繁華,都見證了我國詩歌藝術的造詣。自古以來,關于項羽的詩歌數量就不在少數,受《史記》影響,大部分文人墨客都對項羽抱持有一種特殊的英雄情結,創作了大量古代詩歌對項羽的英雄事跡進行歌頌。關于項羽的詩詞可謂數不勝數,其中尤以杜牧的《題烏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李商隱的《題漢祖廟》等為代表,這些詩詞基本上都表達了對項羽英勇無儔的英雄事跡的歌頌以及對項羽悲劇性色彩的惋惜。與史傳類作品相比,詩歌融入了更多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大力渲染項羽的英雄本色、崇高性、浪漫性與悲劇性,極具藝術感染力。
(三)通俗文學中項羽形象的嬗變
受歷史因素影響,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中項羽形象與史傳類作品以及詩歌作品中的項羽形象存在明顯差異。一方面,成王敗寇思想對中國古代歷史影響極大,劉邦作為項羽的主要對手并開創了大漢四百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極受尊重的開國皇帝,為了突出劉邦的賢君形象,通俗文學作品中項羽的形象也逐漸負面化;另一方面,《史記》是古代通俗文學作品中項羽形象塑造的主要靈感來源,司馬遷雖然歌頌項羽但也對項羽的暴虐、專權進行了描寫,而且司馬遷因李陵事件牽連而受宮刑也沒有過分貶低劉氏政權,這給后世文學創作者造成了巨大影響。因此在古代通俗文學作品中,項羽形象依舊是以英勇無儔為主,但是也更加凸顯了項羽的暴虐專權,不再將項羽作為英雄進行歌頌,如《兩漢開國中興傳志》便是以借項羽的暴虐專權對比襯托出劉邦的賢君形象。
三、中國古代文學中人物形象嬗變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
縱覽中國文學人物形象嬗變,其背后往往有更為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原因。以項羽形象的嬗變為例,項羽在以司馬遷為代表的兩漢史官筆下為英勇無儔的悲劇英雄形象,這既是天命有歸思想的必然結果,也反映了人們對結束暴秦亂政的英雄的推崇之情。而到了兩宋時期的《資治通鑒》成書時期,史學家更加重視歷史真實再現,故而剝除了項羽身上不合理的浪漫色彩,更加真實地呈現歷史上的項羽形象。詩歌作為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工具,他們往往直接承載和表現思想情感,故而強烈地反映了藝術創作者對項羽的浪漫想象與推崇,具有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和藝術情感共鳴。不過在通俗文學中,項羽的形象則與一開始的歷史形象產生了較大差異,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便在于天命有歸是王朝統治的基礎,通俗文學不得與擁護王朝合法性、合理性相悖,在劉邦注定為賢君形象的前提下,作為劉邦對手的項羽不得不褪去身上的英雄色彩,成為一個暴虐、勇猛、專權的莽夫形象。
結束語:
綜上可知,中國古代文學人物形象的嬗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學的演變與發展,故而對前者進行分析能夠為對后者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和指導。在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時,一定要結合創作背景,深入研究創作意圖,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并理解作品內涵。
參考文獻:
[1]李龍富. 意識論與古代文學人物形象的解讀[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2(13):44-45.
[2]邴馨蕾. 中國古代文學中項羽形象尋繹[J]. 中國文藝家, 201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