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劉秀麗 崔極哲

【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針刺、騰藥敷療結合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對眶壁骨折術后復視、眼球運動障礙、水腫等伴發癥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 眶壁骨折術后復視患者72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實施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治療;治療組(36例)采用針刺、騰藥敷療結合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治療。結果 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眼球運動障礙分級中0、II級的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1.67%,對照組總有效率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針刺、騰藥敷療結合眼球運動康復儀訓練可提高眼球運動功能,利于糾正復視,消除水腫,改善情緒,依從性好,康復結局更加理想。
【關鍵詞】眶壁骨折;伴發癥;復視;眼球運動障礙;針刺;敷療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5..02
近幾年,我科研發應用眼球運動康復儀及訓練方法,針對眶壁骨折術后遺存眼球運動功能障礙病人開展康復訓練及專科護理,取得良好效果[1]。我科門診接收大量術后以眼功能障礙、復視等癥復診病人,并與中醫康復專家共建團隊,開展多學科協作,基于中醫玄府學說,運用針刺、騰藥敷療配合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治療眶壁骨折術后復視、運動功能障礙、水腫等,同樣取得了滿意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9年4月~8月在我科室門診眶壁骨折術后復視患者72例。納入標準:①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②經眼部CT或MRI確診為眶壁骨折;③眶壁骨折術后復視、眼球運動功能障礙;④病情穩定能夠配合康復治療。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②意識障礙;③認知障礙不能配合康復治療。入選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39.26±6.28歲),其中男39例,女33例,經x2檢驗,兩組性別比較x2=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t檢驗,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差異。本組72例,均經眼科檢查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為眶壁骨折術后導致復視、眼功能運動障礙;病程3天~2周。
1.2? 研究方法
采用單盲-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每組各36例患者,兩組均進行眶壁骨折術后基礎藥物治療,對照組運用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治療;治療組運用用針刺及騰藥敷療配合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治療。兩組患者均觀察治療14天,治療前后進行康復評價,并總結臨床療效。
1.3? 治療方法
1.3.1 針刺
取穴:光明、風池、三陰交、太沖、關元。操作法:直刺,捻轉補法,每日針刺1次,留針20分鐘。
1.3.2 騰藥敷療
選用赤芍、生地、歸尾、乳沒、桃仁、丹參、續斷、骨碎補、川芎、紅花、澤蘭、石決明、草決明、蒼術、菊花、生蒲黃各等分。共為粗末。每用藥末120 g,加大青鹽、白酒各30 g拌勻,裝入白布口袋內縫妥。用藥袋2個,放入蒸籠內,蒸熱后輪換敷在患處。由于藥包蒸后溫度過高,以紗布墊鋪敷在藥包下,以免燙傷皮膚。每日騰敷2次,根據病人耐受程度,騰敷15分鐘即可。
1.3.3 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訓練
患者取坐位,第一眼位與中心注視點等高,注視距離為50 cm,每天2次,每次30分鐘左右。訓練時注視光標,眼球隨光標運動而轉動[2]。光標設制成直徑約1 cm左右的球形光斑,運動方向按照9個眼位設計。訓練頻率設為三個速度,患者可根據術后眼球恢復情況由慢到快選擇,循序漸進,有開關進行調解速度和方向。患者的康復訓練由責任護士按照眼球運動范圍的標準進行指導。
1.4? 康復評價
1.4.1 眼球運動評價
眼球運動的正常幅度測試水平運動及垂直運動。
1.4.2 復視檢查
先用馬氏桿和三棱鏡檢查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然后用同視機檢查九個方位的斜視角[2]。
1.4.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復像圖的實像與虛像基本重合;顯效:眼球運動自如,外觀無斜視,復視明顯好轉,復像圖數據顯示復視角度、距離明顯好轉,實像與虛像基本重合;有效:眼球運動障礙部分恢復,復視有不同程度改善,復像圖實像與虛像的距離及角度均縮小;無效:眼球運動、復視、斜視無變化,眼位仍偏斜,復像圖無明顯改變。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見表1、表2、表3)
3 討 論
眶壁骨折視覺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為眼球運動功能障礙、復視、水腫、視力減退,甚至失明[4]。中醫學認為眼病根本是由于肝腎虧損,精髓不足,目失所養所致。腦為髓海, 腎主骨生髓,而目為肝之竅,在上系于腦,在下通于肝,肝腎精血旺盛,則髓海充足,視物正常,反之則出現視物成雙或不清[5]。目屬“玄府”,本法取光明穴為治療眼疾主要穴位,風池通利眼竅,三陰交等補益肝腎。針刺可改善眼部周圍血液循環,調節眼部周圍組織神經功能,疏經通絡,使氣至病所[6]。取軀體遠端穴位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滋補肝腎、益氣明目的作用。
騰藥敷療法是把經過篩選配制中藥裝袋,蒸騰后使其作用于患處局部,通過藥物滲透以達到溫經通絡、祛邪扶正等功效,利于復視消退和眼球運動障礙緩解。憑借藥物的溫度和濕度擴張患部血管,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共調節人體之升降沉浮,達到陰陽平衡,調解內分泌、活氣血補虛實。
現代康復理念中強調重視主動運動[7],本項研究中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通過眼球跟隨指示物體的移動,鍛煉其支配的眼部肌肉。此治療方案結合了針刺療法和騰藥敷療以及康復運動療法的優點,互補為用。基于中醫玄府學說,中西醫康復三種技術方法結合,對眶壁骨折術后復視、水腫、眼球運動障礙臨床療效顯著,通過眼球運動康復儀訓練可提高眼球運動功能,利于糾正復視,縮短療程,提升依從性,康復結局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 王? ?君,崔極哲,金善愛,等.36例眶壁骨折手術眼球功能訓練及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7,20(4):3803-3810.
[2] 王? ?君,崔極哲,金善愛,等.基于玄府學說眼球運動康復訓練儀對眶壁骨折術后視力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7,18(5):9-10.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14-115.
[4] 崔婭暉.針刺治療中風后復視經驗[J].河北中醫,2007,29(4):341-342.
[5] 楊國榮,趙援非.針刺治療腦梗死后復視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7,29(5):449-450.
[6] 賈運濱.毫針結合梅花針治療中風復視46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05(6):34.
[7] 賈子善,呂佩源,閆彥寧.腦卒中康復[M].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