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激文

摘 要:作為一個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怎樣“調控”課堂?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使命”意識,達到生物教學“洋溢著生長律動”的目的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做一個站在遠處的‘觀察者‘引領者‘反思者”三個方面入手,尋找課堂教學的生長點,卓有成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促進學生的自我生長。
關鍵詞:觀察;引領;反思
自制過酒的同仁都知道:同樣是葡萄,隨著時間的流淌,卻有了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差別,原因何在?發酵時氧氣的濃度、控制的溫度不同……
由此不禁聯想,作為一個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該怎樣“控制”課堂?又該憑借什么樣的“發酵條件”,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使命”意識,達到生物教學“洋溢著生長律動”的目的呢?
一、 沉潛 從容 創生——做一個站在遠處的“觀察者”
教學在課堂,成就在四面八方;教無常師,能者為師……這是對教師的贊揚,也是對教師的激勵鞭策。
設想,在教學實踐中,一個生物教師如果每天忙于做題、出卷、備課、批作業,就會導致課堂教學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最終成為應試課堂的俘虜,甚至出現教師自身知識容量的儲備捉襟見肘的現象。因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創新人才的創新教育體系理念的要求和趨勢下,老師要懷著對知識的渴求、對多學科知識的好奇和渴望,抓住機會經常聽課,做一個站在遠處的“觀察者”,觀察角度,從學生至教師,再從教師回歸到學生。
課堂觀察是研究課堂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通過觀察,讓自己忙碌的教學腳步暫時歇下來,以一種平和的步伐緩緩親近課堂,并在一種真實的陶冶中修復在喧囂的工作重壓中受損的教學方式,用更清晰、更醒悟的一顆心去感知、感悟生物課堂。通過觀察,可以看到別人的優點,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別人的課堂猶如一面鏡子,看著這面鏡子,就看到了自己,從而參照、借鑒、知錯、避免自己犯相同錯誤:PPT不能太華麗、字體不能太小、顏色不能太淺;老師講得不能太多、重點要點要板書;課堂提問指向要明確、錯題分析要詳細到位;教學思路要清晰有條理、課堂語言表達要簡潔、規范;設計的學生活動要恰到好處、調控得當;提問后要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通過觀察,了解學生的概念模糊點在哪里、知識盲區是什么……
例如:血細胞計數板的使用,需要用到光學顯微鏡,顯微鏡的操作是生物科學重要的基本技能,如果學生第一次看不見酵母菌細胞,老師只是單純的幫助他把顯微鏡調清晰,那么,導致的結果是該學生依然不會利用顯微鏡觀察血細胞計數板,而該實驗是需要連續7天的觀察與計數的,怎么辦?所以教師的根本是讓學生對血細胞計數板的操作觀察技巧“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這是需要通過高一年級整個一學年的一系列顯微鏡操作實驗訓練中逐步掌握的——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脂肪的檢測和觀察、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等等,學生在多次獨立操作中對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技能逐步嫻熟,進而在高二“探究培養液中酵母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才能游刃有余。
生物教師沉潛各類課堂,可以是不同學科的課堂,也可以是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堂,還可以是本人不同時間段的課堂。當教師凝神靜心進行課堂觀察時,既拓寬了生物教學的視野,又可以不拘泥于課堂教學的固有范式。所以,課堂教學,惟其沉潛始得從容,惟其從容,始得創生,“沉潛”于課堂觀察,是為了“從容”于課堂實踐,以致“創生”于課堂教學,進而迸發出新的創造的思維火花,真正促成人的發展。
二、 真實 愉悅 有效——做一個站在遠處的“引領者”
播種希望,播種幸福,守著豐收的麥浪,在感動的季節里被求知的眼睛一生珍藏……這是對教師的贊美,也是對教師的友情提醒。
生物學的知識內容和教學手段無不蘊含著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很多學生對生物學的喜愛,是由于生物學科特點決定的,沒有任何一門學科,能夠像生物一樣與生活息息相關,因而生物教師不妨從“真實生活”著手,對學生“授之以漁”,做一個站在遠處的“引領者”。
真實生活,讓學生渾然入境,因此,作為引領者的生物教師不妨設置一些虛擬化的生產、生活情景,如生物生長發育情況、遺傳變異現象等,將抽象的理論以物態的形式表現,使比較機械的教材“還原自然的生命”,從容地引導學生徜徉“生活情境”,在真實中點燃學生的思維之火,在感嘆中觸發學生的心靈感應,使學生在“大自然”的情景中,獲得知識、智慧、思想,體驗到暢游知識海洋的愉悅。如,教師將“太湖藍藻污染事件”作為背景來學習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利用全國“三八”綠化、防沙治沙十大標兵白春蘭的事跡講述生態環境的保護、將“龍蝦引起肌肉溶解事件”移植到“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通過向學生提供孟德爾、艾弗里、沃森、卡爾文等多位科學家的資料,讓學生體會這些科學家的成長歷程、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可以為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初露才華提供廣闊天地,引起他們對生物學科的濃厚興趣。教師教學過程中重視聯系學生原有的經驗,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不僅增添課堂生活氣息,還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對重大社會問題進行理性思考。
例如:今年四月份的蘇錫常鎮高三一模考試中,有一個選擇題“恢復礦區生態環境的關鍵在于轉基因工程菌對土壤污染物的分解”,學生判斷該選項正確,教師可以通過真實的“礦區恢復”視頻為例展示,告訴學生:加速恢復礦區生態環境,人們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層覆蓋、特殊隔離、土壤侵蝕控制、植被恢復工程等,其中關鍵在于植被恢復以及為植被恢復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所以,課堂教學,惟其真實始得愉悅,惟其愉悅,始得有效,“真實”于課堂過程,是為了“愉悅”于課堂實踐,以致“有效”于課堂教學。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曾經說過:“課堂,呈現的應該不僅僅是‘鮮花,還應該有花開的聲音,課堂上最美的聲音是學生生命里‘拔節的聲音?!边@樣的課堂是充滿著生長律動的課堂,是學生放飛心靈的精神家園,是用“快樂”留住學生的課堂,是學生自我生長的課堂。
三、 等待 體驗 生長——做一個站在遠處的“反思者”
播種理想,播種力量,去傳承給學生最堅定有力的知識,優秀教師=經驗+反思……這是對教師的贊譽,也是對教師的勉勵督促。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睂τ谏碓谝痪€的教師來說,沉甸甸地責任和使命感告訴我們,要創造出最優化的課堂效益,那課前的運籌帷幄與課后的反思完善都是至關重要的。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呼喚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構建,學生的持續發展,生長課堂,需要教師在學中教、教中思、思中改,從而獲得熟練的教學技能、獨有的專業智慧。教育內涵的厚實,需要教師做一個站在遠處的“反思者”。
例如,“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中關于“突觸”的知識點,雖然一再強調這是考試重點、高頻考點,需要強化、記憶,但是由于內容本身平淡枯燥,學生互動平平。反思之余,將“娛樂影星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新型除皺”引入“神經突觸”的教學中:“肉毒素是一種風靡全球的無創美容魔法,它具有強大的除皺和局部美塑功能,不僅女明星愛肉毒桿菌,很多男明星也公開承認自己是肉毒桿菌的愛用者,這在娛樂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為什么肉毒素可以清除‘歲月痕跡,煥發美麗容顏呢,原因是……”學生立即興趣盎然、專心致志。
再如:今年高三一??荚囍?,有一個非選擇題的知識背景是關于“CTAB法提取植物DNA”的習題,如下圖:
該題操作步驟和教科書稍有差異,但是原理過程類似:通過有機溶劑抽提,去除蛋白質等雜質后,加入異丙醇獲得的沉淀物為CTAB與核酸的復合物,用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洗滌可以去除CTAB……第三小題設問:用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洗滌后的沉淀物中含有RNA,為得到較為純凈的DNA,可以先用哪種溶液溶解?然后加入什么酶?接著再重復哪一步驟?最后在上清液中加入一定體積的什么試劑就可以得到純凈的DNA了。
由于該題知識背景比較新穎,學生失分較多,教師評講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微課——動畫先回憶書本實驗過程,在此基礎上,再重新閱讀題干知識背景,在等待中,讓學生體驗、提煉、挖掘題干中隱含的有效信息:用高鹽(2mol/LNaCl)溶解復合物,加入RNA酶水解RNA,重復步驟②——有機溶劑抽提,去除蛋白質等雜質,再在上清液中加入一定體積的95%的乙醇就可以得到純凈的DNA了,學生恍然大悟,題目迎刃而解。
所以,課堂教學,是行進在反思中的有效課堂,教師深挖細思,細細感悟,在渾然不覺中,就會除去心中浮躁,產生真實的審美體驗。生物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不在于“教學媒體的先進之處”,而在于“教師反思完善、踐履力行、窮其本然”,指明“學生將要遠行的方向”。反思,讓學生親近教材,親近教學,讓生物教學生涯的月臺,永遠只是起點。生物教師需要在頓悟和汗顏中校正自己的教育航向,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在課堂信息容量與學生思考、體驗的空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支點,讓二者互相促進,級聯放大。
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的有效教學觀:“教學是停頓的藝術,是等待的藝術?!蔽┢涞却嫉皿w驗,惟其體驗,始得生長,“等待”于課堂問題,是為了“體驗”于課堂生成,以致“生長”于課堂反思。著名特級教師武鳳霞說過這樣一段話:“在充滿生長律動的課堂上,學習氣氛不一定熱烈,但要深沉,學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這樣說:“教育即生長?!睂τ谖覀儊碚f,學生就如春筍,在春雨的滋潤下,會穿破泥土,拔節而出。它們會長成多高多壯,無法預料,生物學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用“突出科學本質”的生物學教師角色,去放眼遠處,暢想未來。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冢汉D铣霭嫔纾?001.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