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網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不論是在疫情期間的學習還是教學期間的補課,都是實際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然而最近不少家長朋友撥通心理咨詢專線,訴說孩子上網課的種種困擾。的確,當學生脫離老師當面的教導與約束,開始在線學習時,對老師、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個不小的考驗。
就老師而言,在線學習固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負擔,時間地點也更加靈活,但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做到盡在掌握,也較為依賴家長的配合;就學生而言,沒有了老師當面的約束,學習的注意力和主動性可能都會有所降低;就家長方面而言,孩子在家上網課,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學習的具體情況,幫助孩子查缺補漏,增進與孩子的交流互動,從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網課教學從學習心理角度說,確實存在很多并不理想的情況,讓孩子遇到許多新的心理問題,讓家長遇到許多新的心理困擾。這里就結合心理咨詢案例中比較普遍的現象進行心理解析,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心理幫助。
【心理案例】曉路(化名)是個比較懶散的男孩,現在讀初一,學習不太專心。上初中后,家長有意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經過半年的訓練,剛剛有所起色,老師也反映在學校聽課比較專心了??墒牵瑳]想到在家里上網課的學習氛圍又讓曉路變得松懈懶散,不能專心學習了。半天的網課,曉路會中斷好幾次,一會出來喝水,一會找零食,有時候還把零食放在書桌上,一邊聽課一邊吃。家里的大人們總在為自己的事忙碌,曉路也會分心。為此,媽媽總會跟曉路生氣,可是曉路還是不能專心學習。

【心理解析】學習氛圍是影響孩子學習狀態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學校上課,身邊的同學、講臺上的老師,以及教室里的環境,都會形成一種有利于學習的心理氛圍。在家上網課時,放松的家庭生活氛圍確實不利于孩子專心學習,還可能會讓一些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孩子養成松懈懶散的毛病。對此,家長該怎么做呢?
一是面對現實。就學習氛圍而言,不論如何,家里上網課自然不如學校的學習氛圍好,沒有老師在身邊的關注,學生表現得較為懶散和放松也是正常的表現,即使成年人在工作中遇到同樣的問題也不能總是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家長能安然面對這個現實,就會少些焦慮,從而多些辦法;二是減少干擾。在家里學習要盡可能給孩子一個單獨的學習空間,青少年由于思維較活躍,容易被身邊的事情所吸引,上課期間要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干擾,如不在邊上玩手機、聊天、看電視或發出過大的聲響等。但是又不可過于小心,大人躡手躡腳反會讓孩子神經更緊張,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三是共同學習。家長可以在孩子在線學習的時候為自己安排一些學習進修的內容,如與孩子坐在書桌前共同學習,或是看書看報等,都有助于營造好的學習氛圍。
【心理案例】欣然(化名)是個高三女孩,平日里學習很認真,但成績卻總是差強人意,現在馬上就要面臨高考的關鍵時刻,為此她報名了課外的網課輔導班,希望通過額外的學習令成績提升??墒情_課后她發現,在線的遠程教學,既不是自己熟悉的老師,也不能和老師有效互動,和自己想象中的課程完全不一樣,而且由于無法全身心跟隨老師的進度走,學習效率還不如正常上課。于是,欣然感到焦慮和苦惱,甚至害怕成績會一落千丈。欣然的母親看孩子這樣,更是憂心忡忡,并經常嘮叨她。
【心理解析】由于在遠程教學中學生和老師的有效互動減少,上課方式也與正常教學不同,學習效率降低是客觀現實。面對這個現實,家長該怎么辦呢?
一是轉換視角。學生在線學習中要緊跟老師的思路,同時正確認識到網課和在課堂中上課的差別,上課由于有同學在,學習氛圍比較濃,內心也會存在一定的競爭意識,思路就會緊隨老師展開。上網課最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學習方法,但要注意提高主觀能動性,不要任由自己走神放松;二是保持鎮靜。心靜書能入,安靜的心態才能學得進去,過度的焦慮心態與過強的競爭心理,都會令學生的學習目的偏離原本的意義,降低學習效率。而此時家長的鎮靜,對孩子是最好的心靈鎮靜劑。孩子不再焦慮和擔心,心態平穩,學習效果才能更好些;三是降低期望。家長的過高期望,對孩子的學習往往是幫倒忙,甚至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故意不學。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反倒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案例】章女士是一位中學生家長,前不久在電話中這樣訴苦:“我兒子上初二,現在學網課,課程安排在每天下午,他早起來要發頭一天的作業,剩下的時間就不需要手機了。可是,孩子整個上午都在玩手機游戲,下午聽課后,依然抱著手機不撒手,到了晚上便著急地寫作業,臨睡前才肯把手機交出來。我有時候會懷疑他是不是寫作業的時候也在玩。說起來也怪我,從小我就很溺愛他,只要他一哭鬧就會立馬滿足他的各種需求,這才養成了他的很多不良習慣。以前我還有理由去阻止他玩,現在一上網課,他更加理直氣壯了。我該怎么辦呢?”
【心理解析】通過日常的心理咨詢可以發現,有不少家長和孩子之間展開了“手機戰”。正如案例中說的那樣,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手機作為上課的工具之一必不可少,但又怕孩子反而通過這種方式玩游戲。對此,家長應該怎么辦?
一是調整認識。疫情期間,宅在家中,手機幾乎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不論是為了生活還是娛樂,不知有多少成年人每日手機不離手,因此對于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也不妨放松一把,不必為此過于糾結。同時,不應在這個時候觸發“手機戰”。非常時期,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這種朝夕相對的日子恰好是磨合彼此,增加家庭幸福感的途徑;二是和平談判。有了認識的調整,雙方就可以坐下來“談判”了,即雙方各自退讓一步,給孩子多一些信任,控制玩手機的時間不應過于嚴苛,孩子則應在父母尊重的基礎上自動減少一些玩手機的時間,多在學習上用心,讓父母放心;三是做出榜樣。有的家長看著孩子學習,自己卻玩手機,如何要求孩子?想控制孩子玩手機,家長就要先控制自己玩手機。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其學習的時候在一邊看書或自學。
【心理案例】曉娜(化名)是個初三女孩,平時學習就有些拖拉,常常因為眼疾而請假不去上學,接近中考,因為眼疾不去上學的情況就更多了。為此,家長常常和孩子發生沖突。放寒假后,曉娜說要好好養眼睛,雖然她也不怎么玩手機或電腦,但作業也一直沒有完成。后來家長怕她學習落下的太多,給她報名了線上課程,曉娜更有意見了。于是,課程沒上幾天,曉娜又開始喊眼睛疼,認為屏幕太亮了,影響了自己的視力,網課的出勤率也不是很好了。家長看不過去批評她,她就跟家長吵了起來,最后哭著說自己的視力出現了嚴重問題。家長嚇壞了,送醫院后經醫生檢查眼睛沒有異常,建議看下心理咨詢。
【心理解析】孩子們看慣了比較大的黑板,長時間看手機或電腦屏幕,眼睛確實也容易感到疲勞,甚至為此而影響學習。對此家長該怎么辦呢?
一是不必過慮。不論是疫情期間的在線學習還是補習的網課,學校都為了保護學生視力對在線學習時長等做了明確規定,輔以適當的體育運動,從而降低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再者學生在上課時眼睛也不盡然會一直緊盯屏幕。所以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不會對視力有太大影響;二是提醒孩子注意休息。對于平日學習就很認真的孩子,家長可經常提醒孩子適當休息,比如,陪孩子在課間做眼保健操,或者遠眺等;三是坦然應對。對那些學習拖拉的孩子,要學會看清他們眼疾背后的心理問題。案例中的曉娜,跟有些孩子整天說肚子疼一樣,屬于軀體化現象,是用“扮演病人”的行為來逃避學習。對于這種情況,家長既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放任其自由,平時也要注意不過分給孩子壓力,必要時應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學習。
【心理案例】利凱(化名)是個初二男孩,平日里學習還好,性情也不錯,就是正在逆反期,情緒會偶爾控制不住,常因一些事情跟家長吵鬧。假期無法出門,自然讓利凱心情煩躁不安。上網課到第三天的時候,利凱不知為什么情緒煩躁起來,嘴里一個勁兒地嚷嚷,表示學不下去,也不想再學了。同樣心緒不好的媽媽,已經為孩子的學習著急了,看利凱這樣鬧,氣不打一處來,矛盾升級的結果是,媽媽動手給了孩子一巴掌。利凱紅了眼,雖然沒還手,卻把作業都撕了,親子戰爭至此,媽媽慌了神,撥通了心理咨詢專線。
【心理解析】延長的假期容易讓人焦慮緊張,但焦慮緊張卻不只因為假期的延長。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情緒本身就容易出現波動,想質疑大人的決定,想表現自我的存在。于是,新形式下的在線學習更會進一步引發親子雙方的情緒沖動。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要積極進行自我調控。
一是理性克制。意識到自己情緒要失去控制,應盡快讓大腦“降溫”,比如,默念“不著急,不著急”,或讓舌頭在嘴里繞三圈,不讓刺激孩子的話說出口,須知孩子正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刻,過激的話脫口而出容易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此時引導要大于暴力溝通;二是及時轉移。如果已經有了發火的苗頭,自己要及早轉移注意力。比如,母子馬上要開始爭吵時,母親應趕快離開孩子,或做些家務,或回到自己的房間安靜下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久后情緒就會平復下來;三是合理宣泄。如果確實情緒激烈,難以克制和轉移,就要進行合理宣泄了。比如,把自己關在房間大哭一場等,必要時撥通專業心理熱線或者好友的電話,通過訴說達到宣泄的目的。情緒宣泄了,心氣平和了,親子關系也就多了一份和諧,孩子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