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歌
在2020年肺炎疫情蔓延至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春節假期,每個人都經歷了慌亂、緊張,甚至沮喪的心路歷程。而一位84歲老人的幾次露面,卻如同定海神針,給慌亂中的人們以鎮定和希望,他就是鐘南山。17年前,他的名字在非典疫情肆虐時“橫空出世”,為世人所熟知、所敬仰。積17年聲望與風骨至今,在如今的肺炎疫情到來時,他再次無畏逆行,人們對他的情感已經深厚到必須由沉甸甸的四個字來表達:國士無雙。
鐘南山出生于1936年,雖時處戰爭年代,但他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鐘南山的父親鐘世藩在北京協和醫院獲得博士學位,母親廖月琴畢業于北京協和醫院護理學專業。在成長中,鐘家父母給孩子創造了開明、講理、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也一直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向鐘南山傳遞著“誠實、嚴謹、敬業”的信念。鐘南山回憶說,自己小時候曾將父母給他的伙食費偷藏下來買零食吃,而且還撒謊瞞著父母。后來事情敗露,當他以為自己免不了挨一頓打的時候,父親卻只問了一句:“南山你想一想,這么做是不是很不誠實?”只這一句,鐘南山一宿無眠,謊言被揭穿后的羞恥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從那以后,他一直告誡自己,要講實話,做老實人。
同樣,母親也給鐘南山做了一個言出必行的好榜樣。在鐘南山小學六年級那年,看到別的孩子有自行車,他非常羨慕。于是母親答應他,如果小學畢業考試能達到班級前5名,就買輛自行車獎勵他。可是畢業的時候,學校因某種原因沒有舉行畢業考試,只根據以往的成績發了一份平均分成績單,鐘南山排在第二名。他以為這個成績不是“考”出來的,所以跟母親的約定就不作數了,更何況,那一年家里生活很困難,沒想到,媽媽還是給他買了自行車。這件事對鐘南山的觸動很大,他記住了,只要是答應過的事就一定要做到。父母對鐘南山的影響還不止于此,父親嚴謹勤奮,對工作盡職盡責,回到家還帶著鐘南山一起做實驗;母親溫柔善良,在家里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依舊資助鐘南山的同學上學。從他們身上,鐘南山學到了醫者的博愛與敬業,那時的他就感覺當醫生挺好的,能幫他人解決問題,拯救生命。
少年漸漸長大,令人想不到的是,體育方面的天賦開始在他身上展現。1955年,高三時的鐘南山參加了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比賽的亞軍,并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后,他又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在男子400米項目中,獲得了第三名的驕人成績。這時,中央體育學院來信,希望他能到國家隊去訓練。面對抉擇,父親鐘世藩建議兒子還是放棄當專業運動員,選擇學業。鐘世藩認為,體育競技不能成為從事一生的工作,但如果鐘南山選擇醫學,則可以一輩子治病救人。于是,他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考入了北京醫學院。
從醫學院畢業后,鐘南山的醫學之路本該是一片坦途。但在那個年代,個人的命運只能任憑時代大潮裹挾。鐘南山當過校報編輯、下放到農村鍛煉、燒過鍋爐……整整11年,他都沒有從事醫療工作。直到1971年,鐘南山終于從北京調回廣州,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也回到了父親身邊。一天,鐘世藩忽然問鐘南山:“南山,你今年幾歲了?”鐘南山不假思索地答道:“35歲。”“35歲了,真可怕……”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刺激了鐘南山。40多年后,鐘南山回憶,就是父親當年說的這句話對自己的影響極大,重新喚醒了他對醫學事業的強烈追求。

一切從零開始。從那以后,鐘南山虛心向同事學習,專業能力突飛猛進。他還接下了別人不愿接受的研究慢性支氣管炎的任務,沒想到這竟成為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1979年,鐘南山通過了國家外派學者的資格考試,43歲的他獲得了到英國愛丁堡皇家醫學院2年的留學機會。當他滿懷著對醫學的熱愛來到英國之后,卻發現中國留學生并不被待見。當時,鐘南山冒雨來到愛丁堡大學附屬皇家醫院呼吸系,等待與他的導師弗蘭里教授的第一次會見。教授慢條斯理地轉過身來,以一種奇異的眼神打量了一下面前這位學生,用一種不冷不熱的腔調說:“你先看看實驗室,每天查看病房,一個月后再考慮該做些什么吧!”第一次會見總共不到10分鐘就短暫地結束了,鐘南山走出教授辦公室,內心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之后,鐘南山被導師告知,中國醫生在英國沒有獨自醫治病人的資格,只能以觀察者的身份參加查房和實驗。導師還對他說,他根本不需要在英國待滿2年,待足8個月就可以回國了,這更是給滿懷熱情的鐘南山潑了一盆涼水。面對導師的輕視,不服輸、不愿浪費機會的鐘南山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機會。
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鐘南山決定進行“一氧化碳對人體影響”的研究,他選擇的研究對象是他自己。他讓護士幫他抽血,自己開始吸入一氧化碳,并不斷提高一氧化碳的濃度,當他血液中一氧化碳濃度達到15%時,醫生和護士都叫了起來:“太危險啦!”他們要他停止。這時鐘南山就像連續吸了50到60支香煙,頭腦開始暈眩,但鐘南山搖著頭,他不能半途而廢,他要靠實驗畫出一條完整的曲線。最終,頑強的鐘南山終于獲得了此項研究的一手數據,并成功繪制出了曲線圖,同時還幫助導師找出了公式推導中的不足之處。鐘南山的拼搏和能力徹底征服了導師,更轉變了導師對中國醫生的看法。回國之際,導師曾想挽留鐘南山,鐘南山拒絕道:“是祖國送我來的,我的祖國需要我,我的事業更是在祖國!”學成歸國后,父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終于用行動讓外國人明白了,中國人不是一無是處。”
時光荏苒,曾經喜歡調皮搗蛋的少年經過時間的洗禮,漸漸成長為一名以認真嚴謹著稱的名醫。鐘南山在呼吸道疾病,特別是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病的診治方面獨樹一幟。原本以為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然而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把他推到了一場大戰的最前線。
2003年1月21日,鐘南山接到廣東省衛生廳的通知,前往中山市兩家醫院調查一種“怪病”。一個月前,他所在的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接收了一位從廣東河源送來的肺炎病人:持續高熱、干咳,肺部經X光透視呈現“白肺”(雙肺部炎癥呈彌漫性滲出,陰影占據了整個肺部)。然而,使用各種抗生素卻毫不見效。而后當地醫院救治過該病人的8名醫務人員均感染發病,癥狀與病人相同。廣博的醫學知識與多年的行醫經驗告訴他,這是一例非常值得關注的特殊傳染病。他第一時間請纓,要求把所有的重癥病人全部集中到他所在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來。病因不明、病癥難治,更糟糕的是疾病傳播途徑尚不清楚,個別醫生有顧慮。鐘南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他堅定地說:“醫院就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沖上去誰上去?現在是需要我們站出來的時候,不能絲毫猶豫,因為我們是醫生,這是我們的職責!”


鐘南山團隊通過死亡病例的尸檢發現,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理機理主要是“肺硬”,即肺組織纖維化。要治療好非典型肺炎患者,必須解決肺的纖維化問題,鐘南山知難而上。他成立了以肖正倫、陳榮昌、黎毅敏為骨干的老中青呼吸病專家組成的攻關小組,配合廣東省非典醫療救治小組夜以繼日地查閱文獻,嚴密觀察病人的變化,細致記錄各種可供研究的資料。試行了多少方案,誰也記不清了。終于,他們找到了突破口:當病人肺部陰影不斷增多,血氧監測有下降時,及時采用無創通氣,能較好地改善病人癥狀;當病人出現高熱和肺部炎癥加劇時,適當給予皮質激素,從每日80毫克至500毫克不等,能有效地減輕肺泡的非特異性炎癥,阻止肺部的纖維化病變;而當病人繼發細菌感染時,就要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
實踐證明,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搶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顯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廣東省衛生廳馬上組織專家討論,修改完善以后,以《廣東省醫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發各地級市與省直、部屬醫療單位。
隨后,廣東省衛生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鐘南山淡定且沉穩地告訴大家,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可防、可治、可控。他通過新聞告誡人們不要驚慌,而要在政府和衛生部門的指導下,共同抗擊病魔的挑釁,人們的情緒漸漸趨穩。對此,廣東省委、省政府給予高度評價: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在抗擊非典型肺炎事件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鐘南山功不可沒!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關鍵時刻,鐘南山臨危不亂,顯示出科學家的嚴謹治學態度與高度責任感。
這些年來,鐘南山一直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霧霾治理、室內空氣污染、甲型流感防控等公共衛生事件中敢于發聲、傳遞真知。他帶領團隊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控體系,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新發特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治-控”醫療周期鏈式管理體系,對圓滿處置H5N1、H1N1、H7N9、H5N6、MERS流感等突發疫情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歷史似乎在重復,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現了,2020年的武漢一夜,鐘南山難以入眠。國家又一次面臨考驗,人民又一次受到瘟疫的威脅。抗擊非典那年鐘南山67歲,今年已經84歲,17年的歲月在他的青絲上留痕,秋霜似的白發籠在他的額頭,想不到耄耋之年他還要與病毒交戰!有人說:“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他勸別人不要去武漢,他卻去了。”是啊,因為他一貫如此,即使已經有足以躺在功勞簿上過一生的成就,他始終沒忘記自己是個醫生:“我的動力源自于疾病對人的生命的威脅。”他一生都在救每一個可能救之人。

醫者,需要學者嚴謹堅毅的意志,也需要一顆慈愛之心,鐘南山就是二者完美的結合。智慧與拙樸,硬朗與寬厚,堅毅與脆弱,不屈與妥協,尊嚴與隨和,鐵面與柔情……這些性格在他身上實現了對立統一:前者更多表露在他那張堅毅的臉龐上,后者卻深藏于內心。
在鐘南山身上,我們看到了源自他父母的清正之氣,而他們的精神氣質,與千百年來胸懷家國、心懷社稷的中華有識之士一脈相承。良好的家風和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的中國精神,共同成就了鐘南山的品質和成績。撫今追昔,他忘不了一生追求醫學科學的父親的臨終告誡,忘不了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讀書時接受的人生觀教育,忘不了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皇家醫院和倫敦大學摘取6項科研成果、為國爭光的那份自豪,更忘不了他立志行醫時發出的為全人類健康而奮斗的誓言。這就是醫者仁心,這就是國士無雙!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