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云

56人四世同堂,他們遵循著共同的家訓:“孝為先、和為貴、勤為本、學為恒。”這條12字家訓是只讀了3年書的譚件生立下的,靠著這條家訓,他的兒孫個個品行優良,56人中無一人賭博,無一人抽煙,有20人考上了大學。從2016年開始,成家立業的兒女共同集資百萬元建造孝心房,他們要在這里陪著父親慢慢老去,讓父親安享家的溫暖。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
譚晶今年43歲,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人,現在城西小學做老師,是譚件生長子譚運保的女兒。譚晶所知道的關于爺爺的事,大部分是父親講述的,偶爾爺爺也會說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每當聽到這些,譚晶都能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描述中,被拉進爺爺樸實而勤勉的生命歷程中。
譚件生1922年出生于農村,母親早逝,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因為家境貧寒,譚件生只讀了3年書便輟學回家。雖然書讀得不多,但譚件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依靠自學,譚件生學會了寫毛筆字和打算盤。時至今日,家里的春聯也都由他包攬。慢慢地,學習成為譚件生滲入骨子里的能力和賴以生存的本領。
譚件生成家后,接連生下8個孩子,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在干農活之余,想方設法掙錢貼補家用。有段時間,譚件生和村里人會挑上一擔鹽去廣東售賣。從湖南到廣東,一路步行,來回要走上一兩個月,路途的波折和艱辛可想而知。貧窮教會了譚件生勤勞和節儉。入冬后,地里的莊稼活少,忙了一年的人們大都躲在家中避寒,譚件生卻不閑著。枯黃的禾稈凌亂地散落在地上,譚件生一根根撿起來,不一會兒就能撿一大捆。他將這捆禾稈帶回家,埋在果樹下漚肥,來年果樹就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對一根禾稈,譚件生都會物盡其用,但是對父親,他從不苛刻。譚運保記得很清楚,不論家里的日子多么困難,父親總會給爺爺備下一點白糖,在物資奇缺的年月,白糖彌足珍貴。雖然那些白糖最后都被爺爺分給了孫子們,但是年幼的譚運保還是察覺到爺爺地位的“不一般”。只有在爺爺面前,一向不怒自威的父親才會變得順服。這個發現曾讓譚運保欣喜不已,以至于之后只要自己犯了錯,他準一溜煙兒躲到爺爺身后尋求庇護。長大后,譚運保才知道,這是父親對爺爺孝順的方式。
不管男孩女孩,只要愿意學,譚件生便鉚足了勁掙錢供孩子們上學。生活的貧窮使譚件生很早就懂得了承擔,而他的以身作則也讓子女們對他立下的“孝為先、和為貴、勤為本、學為恒”12字家訓十分信服。靠著這12字家訓,譚運保兄妹個個上進努力,先前窮苦的家境也逐漸好轉。
譚運保作為長子,完全沿襲了父親譚件生的作風。女兒譚晶上中學的時候,村里有人當著譚晶的面勸解譚運保:“女孩讀不讀書無所謂,反正以后都是要嫁人的。”譚晶待在一邊啞口無言,但是想到退學,譚晶很舍不得,她喜歡讀書。譚運保當時沒有表態,聽完后只是一直往前走,譚晶盯著父親的背影緊隨其后,內心悵然若失,父親會不會真的不讓自己讀書了?譚運保的腳步邁得又大又疾,走了一會兒,他忽然停下,轉過頭看著女兒,很認真地說:“晶晶,你不用管別人說什么,只要你想讀,爸爸一定會供你上學。你爺爺當時那么困難都能做到,我自然也能。”譚晶看著父親,只覺得父親說的每個字都帶著一股力量砸進心里,讓她惴惴不安的心終于安定下來。那一刻,譚晶眼里的父親有著山的脊梁和海的胸懷。她感激父親,也感激爺爺。
譚運保這么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為了讓3個孩子讀上書,作為鄉村老師的他,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在課外也如陀螺般忙個不停。當時譚晶眼里的父親正如幼年時譚運保眼里的譚件生。慢慢地,譚晶那一輩人也像年輕時的父輩一樣,開始理解成人世界的辛苦,并試著分擔生活的重擔。譚晶從父親身上認識到,如果對勤勞的認識只是從書本或是別人口中獲取,那這兩個字的意義無疑是輕飄飄的,只有經過汗水和肢體酸痛的洗禮,勤勞的品質才顯得珍貴,也才會更珍惜身邊親人的付出。譚晶覺得自己的大家庭像一個秩序井然的小社會,她喜歡這樣的家庭氛圍,感覺每個人都積極向上,每一天都充滿正能量。

2014年初,譚晶的奶奶去世,為了更好地照顧爺爺,譚家人決定干一件大事:他們要為爺爺蓋一棟房,一棟可以讓爺爺居住舒適,能讓所有晚輩住進去的房子。為了節約成本并保證質量,房子由大家一起動手建造。決定蓋房以后,大家都有了分工。譚晶是出納,譚三保是會計,其他男同志負責采購、包工材料等,總之各司其職,2016年底,房子終于建好。大家住在一起,相處得很融洽,尤其是聚會時就像過年,一起做飯、一起收拾家務、一起聊天,嬉笑聲響徹整棟房子。
編輯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