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勛
爸爸在上海工作。一放暑假,媽媽就帶著我到爸爸那兒玩兩天。嘿,在上海,我還真發現了一件“新鮮事”。
那天早晨,我拿著一盒早餐奶,一邊喝一邊和媽媽乘電梯下樓,到小區里散步。下了幾天的大雨,此時的樹葉綠得耀眼。我和媽媽沿著林蔭道往外走,發現小區里的許多垃圾桶不見了。
我們都快走到小區門口了,才發現有一排顏色各異的垃圾桶。盒中的牛奶快喝完了,我快速走上前,像往常一樣把牛奶盒扔入身前的一個垃圾桶里。
“小朋友,等一等。”一位大叔突然叫住了我。他快速撿起我剛扔下的牛奶盒,笑著問我:“你知道牛奶盒該怎樣扔嗎?”我不禁納悶起來:牛奶盒怎么扔也要學嗎?真新鮮。“這種純流質的食物應將盒子瀝干水分,投放到相應的可回收處或干垃圾桶中。”大叔一邊動手示范,一邊講解著。我目瞪口呆,看著眼前的幾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心中充滿了疑惑。
處理完牛奶盒,大叔在垃圾桶旁忙開了。只見他把每一袋垃圾解開,把瓜果蔬皮放進濕垃圾桶,礦泉水瓶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塑料袋等日常生活用品扔進干垃圾桶。太陽散發著光芒,已有幾分炎熱了。大叔仍在不停地分揀,汗水浸濕了衣衫,也顧不上喝水。
“叔叔,這么難聞的氣味您怎么受得了?”我忍不住開了腔。大叔告訴我:“上海從7月1日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要是我們每天不能分揀到位,垃圾回收站就會拒收這些垃圾。”媽媽在一旁點點頭,說:“昨天新聞上還報道過這事,拒收的垃圾要重新分揀,現場好幾個清潔人員直接被熏吐了。”我聽后一陣反胃。
回到家,我趕緊上網查閱資料,了解到這么多年我們因為垃圾處理不善而付出了沉重的環境、健康代價。為了祖國的藍天,還有子孫后代,垃圾分類這樣的“新鮮事”勢在必行,而且要從我做起。
(指導老師:葛金奇)
小編點評
上海垃圾分類政策雷厲風行地展開了。政策雖給市民帶來了短暫的不適應,但能長久地造福人類。作者敏感地捕捉到熱點事件,以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為切入點進行敘述,讓文章得以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