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書名:《黃河源筆記》
作者:王小忠
ISBN:978-7-5598-2225-3
裝訂:精裝
語種:簡體中文
頁數:194頁
定價:45元
開本:32開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這是一處存在于青藏高原的“秘境”,遼闊蒼茫的草原,云層低垂,經幡飄動。這里的人們依靠傳統習俗維系著與自然的關系,人們取水的過程近乎儀式:首先以水彈向天空,再彈向大地,最后抹一下頭頂,寓意感謝自然的饋贈。他們的日常行為規范,顯示出天然而又強烈的環保意識,人與人的關系,因為幅員遼闊反而更加緊密,這片“秘境”就是黃河源。在《黃河源筆記》中,作家王小忠以獨特的生活體驗與生命感悟,“非虛構”地呈現了現代化背景下草原的自然生態、經濟模式、生活方式、觀念思維系統所發生的變異、沖突與面臨的困境,還原出一個現實的草原,表達了一種迫在眉睫的現實憂思。
“最近總是半夜醒來,然后想著許許多多有關黃河、草原的人和事,以及牧場和常駐牧場的朋友們。心里往往糾結一件事情:環境與生存,活著與如何更好地活著。”在代后記《行走:真相與想象》里,王小忠依舊“思考于命運流轉不息的草原上……空間的浩大與個人的渺小對峙,文化的凝滯與生生不息的牧草牛羊對應……字里行間充溢著一種頑強的生命張力和粗獷、隱忍的沉郁之風。”(竇萬儒《愛與痛交織的祭臺》)。面對“環境與生存,活著與更好地活著”的雙重矛盾,王小忠的追問“我們能夠堅守的還有什么?”問出了作家的良知,表達了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愛之深,憂之重,“在各種生活的迫使、各種欲念的引誘以及各種矛盾的驅使下,深藏心靈的所有惡念會被無限制地放大。”非虛構作品的魅力之處就在于對真相的挖掘,《早春的阿萬倉》從當智草原打井寫起:“黃河幾乎貫穿了瑪曲大大小小的鄉鎮……瑪曲一些地方的牧民守著濕地卻沒水吃”“大片大片的草原已經開始沙化,碧綠如茵的草灘也開始出現花白,遭到破壞的植被露出卷曲的根須……”而草原沙化,“大概也只有和挖冬蟲夏草,以及挖秦艽、紅參之類的藥材有關。”追根溯源,是草原承包到每個牧戶,人們失去了共同保護草原的意識,“每年的三四月總有數不清的身影……將身體交付于草地,以一種苦難的姿態換回高原的恩賜。”但一切正如王小忠所問:“這樣的恩賜真能讓我們得到富裕?”只是“眾多瞬間飛逝的想法和思考,個體并不能銷魂蝕骨地感受到,或者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具體的現實生活也不允許我們停留在細微的感知與夸張的想象上。”王小忠說,他“經常做些奇怪的夢,要么在草原上縱馬馳騁,要么在黃河岸邊淺酌低吟。”他的夢一直緊緊連著草原和黃河。
非虛構寫作,敘述世界的可能性。王小忠在書中寫到,“對沒有深入或未曾有過草原生活的人來說,草原的確美麗遼闊,因而其筆下的文字無不沾染華麗。這樣的敘寫可能會帶給我們一個理解上的誤區,這樣的誤區也可能使大家丟失生活進而沉迷于虛構。對于真正意義上的作家而言,他必定會有所堅守。惟其一點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那就是為了什么而堅守的問題。”故而《早春的阿萬倉》并不是刻意或偶然而為,寫的正是王小忠在草原生活多年來的真實感受。王小忠突破了固有的“詩意想象”與“旅游美學”視角對草原上原住民族真實的生存狀態的遮蔽,以文學之手讓“故事”生動化,使讀者直接感受到游牧民族生活的艱辛與性格的堅韌。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