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娜
【摘要】目的 研究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的意義。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日~2018年4月20日冠心病患者100例,通過動態化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2組,分別選擇常規護理、常規護理結合風險管理,比較2組不良反意外發生率、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后,不良意外發生率和護理質量總分指標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冠心病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后,不良意外發生率較低,安全有效,且護理質量評分較高。
【關鍵詞】風險管理;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意義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4..01
在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當中,冠心病即為其中一種[1]。其具有病情較為復雜等特點,好發于老年患者,對患者身心健康會造成影響。風險管理是對潛在的、現行的醫治類意外進行處理、辨別及評定等措施,本文選取了我院10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旨在研究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的意義,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4月20日~2018年4月20日來我院就醫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通過動態化隨機分組的方式進行干預,50例/組。
對照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62~82歲,平均(70.54±6.23)歲;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60~83歲,平均(70.55±6.47)歲。
兩組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冠心病[2];②知情了解本次研究且當面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精神病患者;②不配合護理干預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案
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環境、心理等護理干預,對病情進行適當調節。
1.2.2 觀察組方案
聯合風險管理。評估及培訓醫務人員在風險管理相關理念、交談及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方案,提升其技能。設立風險管理引領、進程,定期進行考評。改良、歸總及調研所發生的意外事件,提升防范理念。實行責任制度。在巡檢的過程當中,對冠心病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身體狀況進行嚴密檢測,聆聽其想法及理念,評測冠心病患者的神志情況、住院情況、心臟情況及病癥史等。需要加強對危重型冠心病患者的巡檢力度,對其實施相對應的護理措施。各大設施設立專門的醫護人員進行監管,保障在緊急備用的情況下能夠使用。定期培訓、考評救治措施及運用方面的知識技能。在值夜班方面,實施相關準入體制的考評,考評通過則允許上崗,加強對冠心病患者安全護理、藥物監管力度。
1.3 觀測指標
分析不良意外發生率、護理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 21.0統計軟件包。
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表進行計算,組間統計學比較使用卡方檢驗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組間統計學比較實用t檢驗,95%為可信區間。
2 結 果
2.1 對比不良意外發生率指標
觀察組患者病癥感染1例,輸液外滲1例,非計劃型拔管3例,不良意外發生率10.00%;對照組病癥感染3例,輸液5例,非計劃型拔管6例,不良意外發生率28.00%,觀察組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護理質量總分指標
觀察組患者消毒隔離總分(90.34±11.25)分,基本護理總分(91.85±10.43),護理文書書寫總分(92.65±11.51)分,護理質量總分(91.20±11.62),結果相比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大多數冠心病患者為老年人,主要有行動緩慢、臟器受損等情況,且冠心病患者往往會伴有各方面器官的慢性疾病[3]。因此,在冠心病患者治療的過程當中,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檢測冠心病患者的身心狀況、神志情況、總體情況及理解特性等,給予冠心病患者具有針對性、個體化的相關護理對策。護理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減少其對患者、醫院造成的損傷。
本文中觀察組結果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現象表明風險管理模式應用于冠心病專科護理當中,顯著提高了護理質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冠心病患者發生不良事件,應用效果良好。
總而言之,對冠心病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后,不良意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 陳 宜,張光君,黃明君.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207-209.
[2] 劉俊連,韓莉君.護理風險管理在PCI術后心臟不良事件預防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5,12(17):2136-2137.
[3] 鄒建英,韓燕霞,周惠娟,等.聯絡護士強化培訓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