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強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征程,作出的利于當前、惠及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為長江治理開出了治本良方,提出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江而生、因港而興的張家港市,憑借百里長江的區位優勢和港口資源,不斷積蓄經濟發展動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綜合實力連續25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三。與此同時,粗放式發展也給張家港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轉變發展理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有效路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張家港將堅決扛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聚焦聚力“三標桿一率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擔當作為的銳氣、踏石留印的韌勁,統籌做好沿江區域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在岸線修復、產業轉型、環境治理、沿江開放等方面精準發力、久久為功,持續推動沿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奮力譜寫張家港篇章。
一、突出保護修復,全力打造最美岸線升級版
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推進岸線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到2021年,“沿江1公里”范圍內要力爭基本實現岸線結構優化、港口管理規范、落后企業關停,加快改變“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的局面。
優化岸線功能布局。堅持“生態優先、功能協調、集約利用”原則,統籌布局生態、生活、生產、預留岸線,按照“近期退出生產功能,嚴格保護生態岸線;中遠期調整生產功能,積極建設生活岸線;逐步置換生產功能,推動生產岸線港口建設的公用化;整合生產岸線水陸空間,提高碼頭泊位等級和靠泊能力”的步驟,進一步加快推進長江岸線整合和優化利用,全面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和岸線對產業轉型的支撐作用。到2021年,長江張家港段生態岸線占比力爭突破55%。
推進綠色港口建設。對沿江岸線設備設施進行維護出新,到2021年港容港貌提升改造達標率力爭實現100%,港區環境實現“四無六凈”(即道路無污泥、淤水,無瓜皮果殼,無紙屑、塑料袋,無垃圾塵土;路面凈,路沿凈,樹根凈,人行通道凈,墻根凈,收水口、垃圾箱周圍凈,綠化帶內凈)。全面落實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加快港口碼頭岸電設施建設,長江干線張家港段和內河港口基本具備船舶岸電供應能力,靠港公務船舶全部使用岸電。全面取締無證無照和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干散貨碼頭,加大船舶非法排放查處力度。對飲用水水源取水口生態紅線內的碼頭企業,實現規范管理。
加快沿岸造林綠化。圍繞建設“長江綠廊”,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積極實施農村綠化造林行動計劃,加快實施雙山島碼頭堆場綠地恢復和大伯墩濕地提升等工程。立足江中濕地資源,以“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保持濕地生物多樣性、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點,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通洲沙江心島生態濕地。持續推進長江重點入江支流沿岸造林綠化,到2021年長江沿岸力爭完成植綠復綠2200畝。
打造生態示范工程。牢牢抓住沿江生態修復這一重點,嚴格保護生態岸線和空間。加快實施“退港還城”,建設一批“港產城融合”生態新城,打造一批顯示度高、群眾公認的標志性生態工程,引領帶動整體環境修復提升,努力把沿江地區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良的高質量發展典范。特別是高水平建設沿江12公里的“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全力推進“最美江灘、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灣”的“四個最美”建設,全力打造沿江最美生態岸線。
二、突出質態質效,全力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
張家港將牢牢抓住“產業升級、綠色發展”這一根本,持之以恒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加快形成集聚度高、競爭力強的沿江綠色產業格局。
騰退化解舊動能。對照國家和江蘇省淘汰落后產能目錄、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試行),實施最嚴格的項目準入制度。加快對污染排放高、承載就業少、生產工藝低、財稅貢獻小的企業進行調整,促進工業污染減量化。以持續推進、鞏固和深化“散亂污”整治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沿江重點企業綜合治理,倒逼企業做好結構調整的“減法”。
培育壯大新動能。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氫能、化合物半導體、高性能材料、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鼓勵引導冶金、化工、紡織、機電、糧油等支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品牌化發展,持續提升傳統產業質態質效。發揮張家港“長江第一港”品牌和黃金水道優勢,做大做強航運金融、跨境貿易、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釋放科技創新活力。精準實施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加快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步伐,力爭在“科技創新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成為全國示范。對照國家高新區創建標準,緊扣“創新發展引領區、創新驅動策源地、創新生態示范區、高端要素集聚地”的總體定位,推進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引進做強載體平臺、科技服務等功能,加快培育特色產業,促進張家港高新區成功升格。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區、鎮、村探索建設“全國創新型鄉鎮”“全國科技示范村”,增強鎮、村在沿江經濟帶區域創新鏈中的作用。
推進港產城融合。以產業為紐帶,著力推動岸線與陸域、港口(高鐵)與城鎮間的良性互動,積極構筑從“以港興市”到“港鐵聯動”的全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一帶一環”產業發展新架構,全力打造長江經濟帶“港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樣板。其中,“一帶”是指依托沿江港口、聚集先進制造業的沿江臨港產業發展帶,主要包括先進制造業集中區、臨港物流園區和戰略性產業預留區三大產業發展空間;“一環”是指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高鐵新城為依托,以新興產業、綜合服務業為主體,圍繞中心城區的創新集聚環。
三、突出鐵腕治污,全力打造長江生態安全帶
聚焦氣、水、土、固廢等重點領域,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加快推進“重化圍江”、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整改,將張家港沿江打造成為最嚴生態環境管控區,堅決守護好港城“藍天、碧水、凈土”。
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按照“廠網濕一根軸、水氣泥一盤棋、縣鎮村一張網”的治理思路,大力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加快實現“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尾水全提標、監管全方位”。同時統籌推進水環境監測、入江排污口整合取締、工業廢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等工作,確保到2020年省考斷面、通江支流達到Ⅲ類水比例保持100%。
加快推進土壤污染治理。按照《張家港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摸清污染底數,建立負面清單,開展治理修復,特別是加強歷史遺留填埋場治理修復,以及固廢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加快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嚴格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高效治理揚塵污染、燃煤煙氣、有機廢氣、油煙廢氣,實施PM2.5和臭氧濃度“雙減雙控”,協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推動全市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
加快推進船舶污染治理。推行“船上儲存、交岸處置”為主的“零排放”治理模式,強化船舶污水垃圾處置設施運行監管,全面啟動本港籍小噸位內河運輸船舶的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實現達標排放或者收集處理。完善港口碼頭環境基礎設施,開展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并與所在地城鎮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
加快推進化工污染治理。深入開展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專項整治,到2021年全市危險化學品企業(不含加油站、無儲存經營企業)力爭全部達到安全生產二級標準。同時,進一步強化化工園區配套雨污水管網建設,揚子江國際化工園、飛翔化工集中區加快實現“一企一管、明(專)管排放”。
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統籌治理化肥農藥污染、畜禽養殖污染、水產養殖污染、廢舊農膜和農業廢棄物污染,構建綜合配套的治理體系,進一步加快污染治理步伐。
四、突出區域融合,全力打造開放開發新高地
發揮張家港“通江達?!钡膮^位優勢,緊抓長三角一體化、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加快建設長三角公鐵水聯運的區域性樞紐,全面提升張家港城市能級品質,全力打造對接長三角的橋頭堡、創新發展的策源地。
高起點規劃建設高鐵新城。瞄準“百年大計、不留遺憾”品質標準,緊扣“三年成型、五年成城”建設目標,在完成《高鐵新城(城市副中心)總體設計》的基礎上,圍繞滬通鐵路2020年6月建成通車的時間節點,系統完成高鐵新城綜合交通、水系景觀、文衛設施、市政設施、建筑色彩等重要專項規劃,實現高鐵新城控規“全覆蓋”。
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與上海及周邊城市在功能、交通、環境、設施方面的銜接,深度結合沿江轉型升級要求和上?!爱a業地圖”布局,加速導入優質創新成果、創新機構和高端人才等高品質科創資源,全面提升港城本土企業的科創能力。同時,加強公共服務領域對接合作,加快導入符合港城城市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教育、醫療、文旅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
高品質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境內滬通鐵路、鹽通張鐵路張家港段、南沿江城際鐵路建設,盡早啟動通蘇嘉甬鐵路建設。加快實施晨豐公路(一干河以西至國泰路)改造工程,啟動建設東渡大道南段、快速路南線和東二環快速路。開展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編制,完成鐵路貨運專用線規劃和港口岸線整合利用五年規劃,構建內聯外暢的大交通體系。
多舉措構建外資外貿新格局??壳昂魬耙粠б宦贰保剿鲬獙χ忻蕾Q易摩擦的有效途徑。培育和扶持本土跨國企業,深度拓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快形成全球化趨勢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主動對接蘇州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持續跟蹤中國(蘇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認真落實“互聯網+外貿”戰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發展。創新外資利用模式,主動參與國際經濟走廊建設,支持張家港內資主體通過跨國并購、境外上市、合規返程投資等方式引進國際市場、品牌、技術專屬權、管理架構、風險資本等高端要素。
大力度推進招商引才工作。不斷完善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相關政策措施,對新引進符合張家港產業發展要求的重大項目團隊、重大載體平臺予以重點激勵。堅持“數量規模與質量效益、招大引強與產業提升、擴大增量與挖掘存量、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洽談簽約與落地建設”的“五個并重”,加速推動招商引才工作提質增效。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張家港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