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脫貧攻堅的最后決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為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這與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相融合,在中國語境下實現了對“最小受惠者”的關懷,并深刻體現了“制度的首要價值是正義”,在扶貧的同時對于群眾的可行性能力的培養也同阿瑪蒂亞·森的自由發展觀相契合,結合當下我國貧困表現出的內生動力不足、實質自由無法實現的問題,文章提出“扶力”的脫貧思路,闡釋“扶力”的理論基礎,對貧困的代際傳遞的表現和原因進行分析,分析“扶力”在長效脫貧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扶力”實現路徑進行探究,促進外部“輸血式”扶貧和內部“造血式”扶貧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扶貧政策;扶力;貧困的代際傳遞;可行能力
一、“扶力”的理論基礎簡析
(一)羅爾斯的差別原則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德性一樣”。這是羅爾斯看來公平的正義,在《正義論》中,羅爾斯認為社會平等的出發點應是“最小受惠者”,其論述的兩個正義原則體現了對“最小受惠者”的關注,這與精準扶貧政策的價值內涵不謀而合,在我國語境下,“最小受惠者”和精準扶貧中的貧困人口巧妙融合,正義的理念在政策實行過程中得以深刻體現,并啟示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尋。
“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他們:(1)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 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這是羅爾斯的兩條正義原則,其中在第一條即差別原則中“那些先天有利的人,不論他們是誰,只能在改善那些不利者的狀況的條件下從他們的幸運中得利”這也就是說,只有在“最小受惠者”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讓經濟分配上的不平等狀況合乎正義,差別原則體現出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利益的一種補償,試圖對由于某種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進行補償,使其向平等的方向發展。其次差別原則中不同個體之間具有一定的互惠性,這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這就給我們扶持弱勢群體發展的必要性。最關鍵的是差別原則的實現需要通過制度合理的安排,精準扶貧政策恰好實現了正義與現實的有效對接,對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人民進行幫扶是一定的,這為對弱勢的貧困群眾可行性能力的培養,從而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脫貧思路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阿瑪蒂亞·森的自由發展觀
“發展是擴展人們真實自由的過程”,在阿瑪蒂亞·森看來“自由”是基于“實質的”基礎上定義的,自由是人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生活的“可行性能力”, “實質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基本的可行能力, 以及能夠識 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而“可行能力”則是指實現以 “人”為中心在自由發展中的意義,而自由在發展中具有“建構性作用”與“工具性作用”,前者可以說是發展的目的,后者則是發展的手段,這一主張將關注的重點轉到人自身的“可行能力”的發展上來,森認為貧困的根源來自對可行能力的剝奪,而可行能力的不足與社會制度、物質條件、文化等多種因素相關,這就與羅爾斯通過基本善表達出的原則區分開來,基本善是通過“權利、自由權和機會、收入和財富,以及自尊的社會基礎”的手段幫助一個人其目標,森認為這用來衡量在社會中獲得平等的自由是不足的,將資源轉化為實際生存的能力,恰恰是自由的重要部分,從這一點上可行能力意味著人們實現實質自由的一個機會,這也是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補充。
從森的自由發展觀來看,他竭力通過可行能力的發展實現能力平等從而達到實質自由,這給我們的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思路,通過提升可行能力,追求實質的自由,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適時組織對脫貧人口開展“回頭看”,對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予以幫扶。”的問題相契合,通過“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實現可行能力的提升,需要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為“扶力”的扶貧思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扶力”是長效脫貧的重要抓手
(一)貧困的代際傳遞分析
在我國語境下,貧困的代際傳遞成為可行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表現,基于階層分析理論及分層框架的研究,代際傳遞是指社會地位或階層在代際之間的流動,是主要發生在父輩與子輩之間的社會地位的代際傳遞機制,而貧困的代際傳遞就是在階層繼承所獲得的研究范式發展而來的,20世紀60年代初,面對貧困階層的長期性的貧困問題,美國的經濟學家提出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的概念,主要是指貧困及致貧的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產生的代際遺傳,在一個家庭的內部由父輩傳遞給子輩,形成一種貧困的循環,在家庭中使子女重復父輩的貧困的情況,這也就形成了一種不良的遺傳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是由于社會階層固化與地位的延伸使一定地區或階層范圍內貧困及導致貧困的相關因素在代際之間的延續,這種延續影響家庭的發展也深刻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的原因可能來自:家庭功能的不健全,完善的家庭功能包括家庭角色完整、家庭建設能力的完善,而家庭功能的缺失也往往導致其陷入困頓,而在脫貧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外在的資源和幫助,還需要來自貧困家庭的配合,才能徹底阻斷窮根;教育的匱乏,對教育的不重視、教育策略的缺失、父輩較低教育程度,無法給子輩良性的引導和教導,教育的缺失局限了子女的發展,導致一代又一代的貧困,加劇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的程度;社會因素,醫療衛生資源、住房等資源的匱乏這些客觀因素也都會在現實中加劇貧困代際傳遞的情況;心理因素也會導致貧困及其代際傳遞,消極的價值觀影響人們面對生活的態度,一個安于現狀、畏手畏腳的人不會主動地參與到脫貧過程中,導致個人的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父輩的對于生活境遇的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子輩,也就難有主動脫貧的意識。
(二)“扶力”在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的重要意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現阿瑪蒂亞·森實質自由,我們要解決眼下貧困展現出的能力不平等問題,這需要對貧困群眾進行幫扶,而其中最為根本的就是增加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長效的脫貧,貧困地區和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導致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無法解決,在脫貧過程中不能擺脫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是攔在實現長效脫貧和區域可持續性發展路上的石頭。我國眼下的脫貧工作聚焦于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這更需要激發困難地區的發展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到:“對貧困地區來說,外力幫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為,即使外力幫扶再大,也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所以要解決當下貧困地區剩余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以及實現已經脫貧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我們“扶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就是發展的內生動力,培養困難群眾的脫貧自我意識,讓困難群眾認識到自己是實現富裕的主人,配合政府和社會的外部幫扶,幫助困難群眾積極將脫貧的意愿和積極性轉化為行動,完成內生動力轉化為生產力的過渡。在“扶力”和外部資源的有效配合下有效解決以往對困難地區投資效率低的問題,阻斷窮根,實現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的良善解決,這與森的自由發展觀契合,通過扶持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在能力平等上的分配正義,這對和諧社會語境下如何讓更多的人從改革發展中受益的政策研究有著深刻的意義。
三、黑龍江貧困地區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現實困境和路徑探析
(一)現實困境
1.生產經營模式單一,對接市場能力不足
黑龍江省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經濟大省和商品糧基地,有著最為優質的土地條件,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條件優越,不同地區有著不同農業經濟結構,農業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進一步發揮農業優勢,對推進精準脫貧,實現鄉村振興關系重大。
除了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的限制,目前在農村居于主流的地位的傳統的個人承包生產模式也限制了其農業的發展,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還比較保守,依據經驗進行生產決策,導致農副產品結構相似,種植業的模式也較為單一,同時傳統的個人承包對接市場的能力較差,對市場信息接收能力不足,對市場的應激能力有限,與當下的互聯網經濟與其無法有效融合,這些問題由外部的補助無法從根本上問題,長期限制了我省農業優勢的充分發揮。
2.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人才流失現象嚴重
黑龍江省是人口凈流出大省,疊加生育率較低,導致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流出的人口中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人力資源不足。
3.脫貧主體能力不足、意識淡薄、參與度低
作為脫貧主體的貧困地區廣大群眾,由于對政府和國家的扶貧政策認識不到位,或是由于傳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思想的影響,導致有些群眾自身的脫貧主體意識淡薄,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單純靠外力幫扶就失去了價值,導致參與度低。除此以外,貧困地區的群眾受教育程度有限,勞動力素質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低,對現代性技能掌握不足,導致脫貧內生動力變現率較低,限制了脫貧攻堅進程的發展。
4.地區對幫扶資源的有效整合存在缺陷
隨著國家精準脫貧政策的不斷深入,貧困地區受到了社會力量的關注,除了脫貧群眾的內部力量,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力量都給予了貧困地區財力、物力的幫助,各種力量幫扶優勢、著眼點不同,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整合就會導致力量分散,這需要地方黨政機關對這些力量進行調節和整合,最終形成強大的合力,這就解決了投資效率低的問題,從而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
(二)“扶力”實現路徑探究
1.加大對群眾的心理扶貧是“扶力”的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書中提到“擺脫貧困的首要意義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上的‘貧困,只有這樣才能逐漸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進而推動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狀態,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心理扶貧對于深化精準扶貧政策,建設長效脫貧機制有著非凡的意義,尤其是在眼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給予心理扶貧高度的重視,這有利于協調物質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推動長效脫貧機制的建設。
在明確心理扶貧重要性的同時,我們可以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心理疏導,針對長時間以來困難群眾形成的消極的脫貧思想和階級固化的錯誤思想,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在走訪過程中對群眾的心理問題進行收集、整理,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幫扶,扶貧工作組多與群眾進行交流和溝通,或者在轄區內開展交流會等活動,在活動中進行對策分析,給予困難群眾重拾美好的信心,大大激發個人的脫貧決心,從而實現“扶力”政策的落實,激發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
除此以外,還要規范困難群眾的行為,扶貧過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個人行為規范,對不支持政府扶貧工作、煽動群眾等不當的個人行為進行談話教育,必要時可以進行懲戒,這對解決“等靠要”等行為也有一定裨益,同樣,對于積極參與到扶貧工作中,脫貧意識強烈等群眾,我們也要給予一定榮譽和獎勵,在困難群眾中樹立起責任意識,激發民眾脫貧熱情。
2.教育是“扶力”的最佳手段
增強貧困地區、貧困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是增強脫貧內生動力的核心,而這種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只有通過自身積極努力的學習才能夠獲得,自我發展能力應該包括攝取信息的能力、先進的生產技能以及科學的思維的能力,因此當地政府需要開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動,讓民眾深刻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用先進的文化觀念去引導群眾,將被動參與脫貧轉化為主動參與,激發困難群眾的個人的脫貧內生動力。
其次,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好手段,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子輩的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我們要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保障義務教育,高標準、嚴要求落實教育扶貧政策,穩步提升貧困地區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對于最困難縣、村,一定要按照“一縣一策”制訂教育脫貧攻堅工作指導方案,深入貫徹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計劃。推廣互聯網教學方式,逐步向智能化教學轉變,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推動地方高等教育發展,完善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對在外上學的本地貧困學生,做好學生資助數據與扶貧相關部門等數據庫的有效對接,支持困難學生精準扶貧,最后發展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工作,可以依托縣級職教中心、職業學校、鄉鎮成教學校等推動貧困人口職業培訓班的形成,讓困難群眾有途徑學習到先進的勞動技能,接受最新的市場信息,提高現代技能,促進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美〕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
[2]〔印度〕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文長春.基于能力平等的分配正義觀———阿馬蒂亞·森的正義觀[J].學術交流,2010,6.
[4] 軍笑雨.阿瑪蒂亞·森自由發展觀對中國精準脫貧的啟示 [J].中國市場,2018.
[5] 劉科.能力及其可行性 ———阿瑪蒂亞·森能力理論的倫理基礎[J].社會科學,2018.
[6] 孫珊.羅爾斯正義論與精準扶貧“三個耦合”價值啟示 [J].牡丹江大學報,2019,10.
[7] 傅安國,張再生,鄭劍虹,岳童,林肇宏,吳娜,黃希庭. 脫貧內生動力機制的質性探究[J].心理學報,2020,52(1),66-80.
基金項目:2019年黑龍江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項目“扶智、扶力、扶群三位一體的精準扶貧路徑探索”(201910212170)。
作者簡介:孫文瑤(1998- ),女,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在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