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借貸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普及成為常見的現象,在大學校園里也進行了業務的拓展。大學生由于安全意識缺乏、風險意識淡薄、獵奇心理作祟、消費觀念錯誤等因素參與校園網絡借貸。校園網絡借貸造成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亟需受到規范。當前監管部門的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需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以期還校園一片寧靜。
關鍵詞:校園;網絡借貸;緣由;危害;對策
在2015年以前,國內“校園貸”亂象還未進入人們的視野,國內也鮮有學者對該現象進行研究,知網系統中關于“校園貸”的文獻也是從2016年3月才開始迅猛增長。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群眾生活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共同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螞蟻花唄、借唄、京東白條、金條等網絡借貸方式已為大學生所熟知,各類網絡借貸平臺在校園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表明校園網絡借貸已“潛入尋常學生家”。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學生鄭某,冒用同學信息在多家校園網貸平臺借貸,用于賭球,共欠下六十余萬,最終選擇以跳樓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2017年4月福建某高校學生熊某某,疑因從事微商周轉不靈而舉債校園網絡貸款平臺,最終因無法償還巨額債務而選擇燒炭自殺。在搜索引擎同時輸入“校園貸”和“悲劇”,充斥屏幕的“自殺”、“自縊”、“跳樓”、“逼死人”等刺激感官的字眼和詞匯讓人毛骨悚然。
一、校園貸遍地開花的緣由
(1)大學校園市場廣闊,校園貸平臺宣傳攻勢強勁,未受到應有的監管。根據2019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普通本專科招生數為七百九十多萬,在校生規模高達兩千八百多萬。大學生群體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快,校園網絡借貸也不例外。校園網絡借貸的宣傳和滲透可謂是無孔不入,線上加線下雙渠道宣傳無孔不入,可謂防不勝防。無論是處于好奇心理或是手誤而點擊了廣告鏈接,都隱含著進一步了解的可能性和實際使用的風險。再加上前些年我國網絡借貸行業準入門檻比較低,市場準入和行業配套制度、行業監管、投資者保護等處于缺位狀態[1],校園網絡借貸“野蠻生長”。
(2)自我意識變強,急于從依賴父母轉變為脫離父母。在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和經濟獨立之前,他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等開銷都由父母或監護人包攬。除了部分富裕家庭外,絕大多數大學生獲取資金的方式都是父母“定時定量供應”,在計劃之外的特殊用款需求得向父母伸手額外要錢。在上大學前,父母或監護人在孩子身邊或處在同一個城市,能夠較為有效地監控孩子的花費情況。而對于不少離家在外的大學生而言,脫離父母、享受自由的心理使他們逐漸脫離了父母的監督和管控。
(3)銀行等正規機構涉及校園的借貸業務受限,有借款需求的大學生轉向門檻低、放款快、無需抵押的校園網絡借貸。銀行受理在校大學生信用卡申請業務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火熱局面后,終因大學生群體較高的逾期還款、過度透支概率而冷卻[2]。在正常的開銷之外,大學生手頭緊又而不愿向父母、同學朋友求助時,勢必會尋求其他能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鋪天蓋地的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廣告很自然進入了大學生的視線,其標榜的無申請門檻、極速放款等種種優點很快套牢了學生們的心。
(4)安全意識不強,風險估計不足。除金融或法律等相關專業外,大多數大學生缺乏對網絡借貸風險的全面認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教育部、各省教育部門、共青團系統等機構的共同呼吁下,各高校都將防范校園不良網絡借貸作為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工作隊伍向在校大學生普及校園網絡借貸的風險,并做好監控排查工作,及時處理涉校園網絡借貸事件。但可惜的是,學生總以為這些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安全教育置若罔聞,辜負了學校和老師的良苦用心。
(5)學生借貸隱蔽,發現難度大。之所以稱這類平臺為網絡借貸,原因在于借貸行為只需在網絡上操作完成。學生在電腦前或手機上簡單操作就能完成借款業務,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學生如若想刻意向其他人隱瞞,確實不易被發現。等到學生出現了還款逾期被網貸平臺催款時,學生申請貸款時填寫的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聯系人收到催收人員的電話和信息騷擾時,學生的借款情況才能浮出水面。
二、校園貸的危害
(1)高額利率,喘不過氣。各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宣稱自己的借貸產品利率極低,專業知識缺乏、連日息、月息、年息都未必分得清的學生看到花里胡哨的宣傳標語,容易輕信了這些危險的謊言。借貸平臺增加服務費、保證金、逾期費用、滯納金、罰息等收費項目,如若將這些收費項目計算到利率當中,得出的數值相當驚人,許多已超過最高人民法院對于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規定。
(2)一人借貸,全家受難。大學生借貸發生逾期時,利滾利的計息方式使他們無力面對高筑的債臺,而大學生家長被迫成為最后買單者[3]。在其自身無法解決財務問題的情況下,家長成為了“順理成章”的替罪羔羊。“父債子還”在這完成了艱難的反轉,“子債父還”走上歷史舞臺。不少落入校園貸陷阱的家庭掏空積蓄,“一夜回到解放前”。
(3)暴力催債,影響惡劣。在大學生借款到期后,網貸平臺會通過信息和電話等方式聯系借款人,催收欠款。遇到收款受阻的情況,網貸平臺會訴諸暴力手段以達到催收目的。威脅電話與短信擊潰大學生的心理防線,系統自動播出的騷擾電話與自動下發的各類騷擾信息使借貸人親朋好友的手機陷入癱瘓狀態,借貸學生的正常學習與生活受到全面影響,同時其人際關系也面臨危機。
(4)惡性循環,越陷越深。學生意識到無法按時還清欠款,又無顏面告知家長親人,只得硬著頭皮繼續從網貸平臺借貸。而央行的征信體系未能實現大學生群體的全覆蓋,不同網絡借貸平臺缺乏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容易導致同一大學生在不同網絡借貸平臺多次借款的情況出現[4]。舊債未清又添新債,多個平臺的負面影響疊加在一起,猶如滾雪球般一發不可收拾。
(5)生命凋亡,釀成悲劇。大學生在心智上還不夠成熟,一旦涉及到不良校園網貸,在尋求解決辦法時容易出現一意孤行、自我決斷的現象。不愿意連累家人朋友、一人做事一人當的“英雄主義”情緒占據大腦。最終將終結貸款債務的希望寄托在同歸于盡、一了百了的極端行為上,采取自殘和自我滅亡的方式告別世界、告別可惡的校園貸。
三、防范校園網絡借貸危害應采取的措施
(1)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正規平臺回歸本位。網絡借貸作為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的經濟現象,還算是新鮮事物,國家行政部門未將其納入有效的監督機制中,致使其逍遙法外、逐漸失控。從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起,到2016年10月銀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再到2017年5月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叫停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校園網貸亂象的治理框架逐漸清晰,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實施。在治理不良校園貸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堅持堵疏結合。探索銀行業金融機構與高校合作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正規金融服務的供給,發揮校園金融服務主力軍作用。
(2).網絡借貸企業提高自律,為網絡借貸褪黑洗白。一個行業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就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在網絡借貸興起的時期,多數企業只顧瘋狂撈金而不顧社會責任,也因此使網絡借貸成為了過街老鼠、遭人唾棄。但也有部分企業恪守法律法規和行業道德,為社會民眾提供服務。無規矩不成方圓,自律要成為全行業的共識,才能促進行業的發展,以期改變網絡借貸臭名昭著的現狀,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3)大學生崇尚理性,筑牢防范風險的堅固根基。校園網絡借貸之所以能在校園內流行,與大學生群體的使用有著直接的關系。大學生應將不健康的消費理念和方式摒棄,不為不良網絡借貸的蔓延提供溫床。在受到不良校園貸侵害時,也要理性應對,在生命至上的原則下,采取合法合理、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方式處理貸后事宜,吃一塹能夠長一智。
(4)校方加大教育力度,為學子保駕護航。學校在現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力度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形式的創新和教育深度的拓展,力求將校園貸這一現象講透講清,優化教育的效果。細化學生參與校園貸案例的摸排,盡早介入,把控風險。另一方面,保證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置和發放的各類獎助貸勤免補資金及時發放,充分關照弱勢群體,不讓這部分學生因生活拮據而轉向校園網絡借貸。
(5)家長不缺位,把握學生思想和行為動態。大學生訴諸校園網絡借貸,歸根結底是因為手頭緊,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特別關心孩子的花銷情況,避免因判斷錯誤而導致孩子生活費不足等問題。此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及金錢觀、價值觀等觀念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基礎作用,家長應身體力行,將教育賦于日常活動之中,進行一以貫之的正確引導。
(6)社會給予關注,匯聚暖心正能量。網絡借貸與校園的磨合帶給人們的是刺心的陣痛,這也讓網絡借貸獲得了社會更廣泛的關注。人民群眾的呼聲與感受是最直接、最接地氣的,校園網絡借貸于你于我與他都緊密相關,只有全社會都以主人翁的心態去關心熱點問題,才能凝聚成強大的合力,為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貢獻智慧與方案。
四、結語
根據網貸之家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2019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與2018年相比下降近一半,創近五年新低。網貸行業貸款余額同比下降了近四成。監管部門多次發聲表示網貸平臺整治仍將以出清為主要目標,引導平臺退出和轉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不斷下降[6]。監管部門高強度、大力度、高密度的監管和治理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總體上大大降低了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發生率。但由不良校園貸衍生出的相關社會和法律問題仍舊存在,福建省龍巖市公安局新羅分局近期就搗毀了一個以“注銷校園貸賬戶”為由實施詐騙的窩點③。不良校園網絡借貸危害巨大,在行政部門重拳出擊的同時,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大學生等共同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 失控的校園網貸 大學生欠貸自殺掀開校園網貸放貸、催收黑幕;立法與監管缺失致校園網貸陷阱重重[EB/O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3/28/content_628387.htm?div=0,2020-03-13.
[2] 廈門大二女生陷校園貸賓館自殺 僅從一平臺就借57萬[EB/OL].http://www.mnw.cn/quanzhou/news/1669558.html,2020-03-13.
[3] 龍巖新羅警方搗毀一個“校園貸”詐騙窩點,抓獲5人[EB/OL].http://www.mxrb.cn/news.html?aid=33421,2020-03-16.
[4] 曹輝.不良校園網貸的運作機理、侵權類型與分類治理[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01):120-128.
[5] 鄭春梅,賈珊珊.國內外校園貸平臺比較及規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349-351.
[6] 閆瑾.昂貴的“校園貸”[N].北京商報.2016-03-21(B4).
[7] 黃志敏,熊緯輝.“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6,30(03):17-22.
[8] 湖北銀保監局.保持“四個態勢”推進工作取得新成效[N].湖北日報.2019-09-12(11).
[9]最新丨2019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完整版[EB/OL].https://www.wdzj.com/news/yc/5568513.html,2020-03-14.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三全育人視角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的耦合機制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JAS19188。
作者簡介:吳華華(1991- ),男,漢族,福建政和人,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